《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专练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
”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
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延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B.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C.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D.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延尉,汉时九卿之一,掌管全国形狱,可以逮捕。
因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还可驳正皇帝,三公提出的判决。
B.长者,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以指显贵的人或德高望重的人。
文中“长者”指身份显贵的人。
C.刀笔之吏,古人记事用竹木简牍。
以笔书写,以刀削除讹误,故刀笔之吏指主办文书的官吏,又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
D.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古代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也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释之颇有贤才,张释之要辞官归乡,袁盎知道他贤能,奏请授张释之谒者官职;张释之分析秦汉之事,受到汉文帝赏识。
B.张释之善于进谏。
汉文帝因啬夫熟知禽兽簿,对答敏捷,要授予啬夫上林令之职,张释之以周勃、张相如为例,最终劝止了文帝。
C.张释之刚直不阿。
张释之阻止过司马门不下车的太子、梁王进入殿门,并弹劾他们,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
D.张释之执法公正。
汉文帝要将盗取高祖庙内玉环的人诛灭全族,张释之据理力争,坚持依法处置,最终文帝和太后同意了他的判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4分)(2)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4分)5.为什么张释之认为不能提拔啬夫为上林令?请简要说明。
(3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
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
“然”表转折,其前断句,排除CD;“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句意完整连贯,指陛下将又怎样施加给他刑罚呢?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译文:按照法令这样判处已经足够了。
况且斩首与灭族同是死罪,但以逆顺轻重的程度为根据。
今日偷盗宗庙的器物便诛灭他的全族,假设愚民偷挖了长陵上的一捧土,陛下将又怎样施加给他刑罚呢?(2)C.“又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有误,刀笔吏,指掌文案的官吏,没有主管诉讼的权力。
(3)C.“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分析有误,据原文“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可知,原文是文帝赔罪之后薄太后才派使者传令赦免太子、梁王。
(4)①簿:簿册,登记账目、物品的册子;左右视:向左右看看(东张西望);对:回答。
译文:汉文帝询问上林尉各种禽兽簿册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向左右看看,都不能回答。
②案:按照;弃市:死刑;当:判处。
译文:张释之按照法律规定的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奏请判处死刑。
(5)据原文“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可知,张释之用绛侯、东阳侯的例子来启发文帝,他们都是议论事情时不善于言谈的人,但都是皇帝的股肱之臣,所以提拔官吏不能仅仅以是否善于言谈为标准;据原文“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可知,他认为如果提拔此人,会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
答案:(1)A(2)C(3)C(4)①汉文帝询问上林尉各种禽兽簿册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向左右看看,都不能回答。
②张释之按照法律规定的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奏请判处死刑。
(5)①提拔官员不应以是否善于言辞为标准;②如果提拔啬夫,会导致天下人争相效仿,形成重言谈轻实际的风气。
参考译文:张释之,南阳堵阳人,字季。
侍奉文帝,十年来未能升迁,没有名气,想自动请求免职回家。
中郎将袁盎知道他贤能,舍不得他离去,于是奏请调迁张释之补谒者之职。
张释之就谈论起秦、汉之间的事,讲起秦朝之所以灭亡,汉朝之所以兴起的原因。
文帝称好,便提升张释之为谒者仆射。
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皇上参观虎圈。
询问上林尉禽兽册子的情况,提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右瞧看,都回答不出来。
看管虎圈的啬夫在旁边代替上林尉回答了皇上所问的禽兽册子,很详细,想以此来显示自己对答如流犹如回响应声一样无穷。
文帝说:“官吏不应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行!”于是命张释之授予啬夫为上林令。
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个长者。
”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
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
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
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
不久,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追上去制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
并弹劾他们在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罪,汇报上去。
薄太后知道了这事,文帝摘下帽子赔罪道:“怪我教导儿子不严。
”薄太后这才派使者传令赦免太子、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宫。
文帝因此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授予他为中大夫。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内座前的玉环,被捕,文帝大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依照法律中偷盗宗庙服饰器物的条文上奏,判处斩首。
皇上勃然大怒道:“那人胡作非为,居然偷盗先帝宗庙中的器物!我交付给廷尉你审理,是想灭他全族,而你却按照通常的法律条文奏请,这不是我用来恭敬承奉先人的本意。
”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按照法令这样判处已经足够了。
况且斩首与灭族同是死罪,但以逆顺轻重的程度为根据。
今日偷盗宗庙的器物便诛灭他的全族,假设愚民偷挖了长陵上的一捧土,陛下将又怎样施加给他刑罚呢?”过了一段时间,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批准了廷尉的判决。
张释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称颂。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有兄仲同居。
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褐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A.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B.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C.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D.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释之因为做官十年未升迁,且耗费了哥哥的资财而不安,想辞职回家。
B.因为中郎将袁盎的请求,再加上张释之的学识,文帝任命他为谒者仆射。
C.张释之一味按法律办案,没有将盗高庙坐前玉环者灭族,文帝因此而大怒。
8.王生叫张廷尉给自己结袜带,是想借自己的位高权重来让大家敬重张廷尉。
答案:8.A 9.B 1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