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欣赏传统纹样描绘京西太平》教学设计

《欣赏传统纹样描绘京西太平》教学设计

欣赏传统纹样 描绘京西太平学校名称 实验二小永定分校 授课学科 美 术 授课年级 五 年 级 授课教师 边 海 伟北京市中小学第一届“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欣赏传统纹样描绘京西太平是否属于是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年五年级学科美术学段:小学第三学段级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相关领域教材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边海伟实验二小永定分校实施者边海伟实验二小永定分校指导者彭新民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课件制作边海伟实验二小永定分校者刘国旺实验二小永定分校其他参与者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教学设计以新《美术课程标准》为思想,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要学会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创作美术作品。

本课《京西太平鼓》以体现新版课程标准中美术的实践性为指导思想,运用创意实践的艺术形式,以学生们首次尝试的在太平鼓上创作为媒介,学生在探索新媒材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本课根据新版课程标准倡导的关注文化与生活,激发学习兴趣的理念为指导,在课程中欣赏大量艺术纹样美术作品与太平鼓的精彩演出,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了解太平鼓的艺术形式、适合纹样的装饰方法,自由抒发情感,表达创意。

二、理论依据我国圣贤孔子有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观。

在本课我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知识之间的迁移。

孔子曰:举一隅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体现了学习的迁移理论。

迁移的学习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本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如对传统纹样的简单了解以及造型构图的知识来对本课学生的新知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产生顺向正迁移。

影响本课迁移效果的主要有以下四点:(一)迁移的共同因素。

本课迁移的共同因素是传统纹样的使用与合理运用。

(二)对新旧知识进行概括、搜集,掌握规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三)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教学内容脉络体系、做好前测学情分析。

(四)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此外,本课学生已有知识和学生通过教学所发展的水平之间存在。

本课通过为学生提供难度层层递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在获得、转化、评价的认知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构建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结。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课的性质:《欣赏传统纹样•描绘京西太平》是一节欣赏•评述、造型•表现与设计•应用互相结合的课程。

太平鼓鼓面是学生绘画表现的一种媒介,本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以“用传统纹样绘制太平鼓”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

学生情况:一、学习态度分析通过课前谈话的方式以及平时对于学生的教授了解,五年级学生对于美术学习有一定的喜爱程度,喜欢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另外,在生活中学生有意识的去了解与认识中国传统纹样相关知识并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了解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有一定的喜爱程度,愿意探索更多的知识与内容。

二、学习起点能力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纹样知识有一点点的懵懂了解并掌握初步的造型表现手法,在第一学段《民间玩具》《百变团花》等课、第二学段《面塑》《剪挂笺过新年》等课,以及本学期的《扎彩灯》一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渗透,学生有一定的初步了解。

学生在之前的造型∙表现学习中对于点、线、面的运用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但是对于多样化的组合,产生美丽的纹样,还有一些困难。

到生活中寻找带有传统纹样的物品以及了解传统纹样的知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很容易完成。

但是怎样将传统纹样适合的装饰到太平鼓面上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着重、逐步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教学方式:根据上述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本课采用实践活动式与直观演示式相结合、探究式与讲授式并存的教学方式。

学生经历“搜”、“晒”、“探”、“困”、“试”、“演”的学习过程。

采用课前搜索材料,课上学生分享(晒)课前搜集结果作为开阔学生知识面的铺垫。

在解决适合纹样如何设计、安排的难点时,老师使用了实物展示和“微课”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困”。

教师通过讲授法适合纹样与京西太平鼓的相关知识,作为本课的重点知识学习环节。

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们自主尝“试”太平鼓鼓面的绘画设计环节,发挥学生的探索能力。

最终让学生用舞蹈(演)的方式歌颂我们的太平盛世。

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让学生更多地利用时间去自主探寻、表现。

教学手段:采用黑板板书、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演示、微课教学、课程融合的手段。

现代手段和传统手段相结合、协调是本课学习的特色。

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和思考,在循序渐进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创造出构图美观、画面精美、色彩鲜艳的鼓面作品。

技术准备:(一)布置传统纹样与寓意展示以及太平鼓展示板。

(二)搜集传统纹样资料以及太平鼓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制作实物教具以及舞蹈融合微课、教师演示微课等。

(四)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传统纹样实物与课前作业内容。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鼓这一舞蹈的的历史与演出形式美感,认识太平鼓这一舞蹈道具的结构、功能与使用方法。

正确欣赏传统纹样,了解传统纹样寓意。

知道什么是适合纹样,了解适合纹样的种类。

学习如何用适合纹样的方式将传统纹样现在太平鼓面上。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收集传统纹样相关信息。

课上观察、探究等方式,了解太平鼓的艺术形式与适合纹样的特点。

通过观看微课,学会如何将各种纹样合理、巧妙的安排、绘制在太平鼓面上。

在实践创作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力与创造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太平鼓的艺术表演形式与适合纹样的绘制,感受“京西太平鼓”与适合纹样的艺术特色,发现适合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同时,提升学生对民族艺术特色的热爱与珍视。

体会劳动人民热爱生活、企盼幸福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适合纹样的构成特点并合理的装饰到太平鼓上。

教学难点:如何有创意的设计适合纹样。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视频欣赏了解京西太平鼓。

(一)历史悠久的京西太平鼓。

1.视频欣赏,感受太平鼓表演形式美。

2.太平鼓的历史文化意义。

[设计意图]:由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感,转而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纹样装饰京西太平鼓鼓面。

(二)舞蹈微课:太平鼓的结构、功能与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与舞蹈学科整合,借资源用资源。

另外,以这样一种形式讲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接受意识更强。

更能吸引学生眼球。

二、中国传统文化:纹样的艺术形态。

(一)中国传统纹样。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传统纹样”有哪些?代表什么意思?(学生可以借助自己从家里搜集到的有关传统纹样的物品说一说。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搜集、课上分享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什么是纹样,体会纹样的形态美。

2.教师出示PPT图片:将这些精美的传统纹样直接装饰到我们的太平鼓面上,大家觉得合适吗?3.引出适合纹样。

[设计意图]:利用形状对比,让学生充分的感受适用于京西太平鼓面上的圆形适合纹样的形态。

排除其他形状纹样在太平鼓上的的使用。

(二)适合纹样艺术形态。

1.什么是适合纹样?传统纹样概念:适合纹样是具有一定外形限制的纹样,图案素材经过加工变化,组织在一定的轮廓线以内。

师补充:必须是适合的住在一个特定的外形里面。

2.不同形状的适合纹样感受。

3.圆形适合纹样的艺术形态。

[设计意图]:体会什么是纹样、适合纹样以及圆形适合纹样,感受适合纹样的形态美。

4.圆形适合纹样的排列方式有很多,但今天我们只学习两种:对称式均衡式师: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的图案在组织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直观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问题,让学生了解实践作业时可以用到的两种直观形式,降低学生的作业难度。

三、适合纹样的表现(一)了解知识解决难题1.学生说一说,认识了这么多纹样并了解适合纹样的形式特点,如果让你现在就画一画你有什么难点需要解决?[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技能状况,针对问题解决学生对适合纹样的实际操作难题。

(二)微课示范1.播放提前录制的微课教学步骤视频(1)定好骨架。

(2)找准中心、做好辅助线。

(3)选好艺术形态,开始装饰。

[设计意图]:着重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四、艺术实践内容1.选择你喜欢的传统纹样,装饰京西太平鼓。

2.色彩鲜艳,线条优美。

[设计意图]: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获得。

五、作品评价(一)自主评价:1.你用了哪些传统纹样装饰你的鼓面?2.哪种适合纹样形式?3.有什么寓意?(二)学生间评价:1.画面是否饱满2.颜色是否鲜艳3.线条是否流畅[设计意图]:评价是检验学生实际获得的重要环节,多元化评价可以给予学生全面、周到的评价。

六、拓展学生用太平鼓的表演形式歌颂当今社会的太平盛世。

[设计意图]:欣赏舞蹈表演的同时,体会劳动人民热爱生活、企盼幸福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一、过程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束时均给与了评价,明确了教学发展的方向。

具体表现为:(一)教师评价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教师评价学生探究方法的可行性(三)教师评价学生探究式的积极性(四)教师评价学生制作步骤和方法的正确性(五)教师对学生的最终集体作品作延展性评价。

二、相互评价在回答问题后和最后的作品展示后都留下时间自评互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回答问题后教师提问:你同意么?有什么补充?在最后作品展示后,教师提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件作品?为什么?结合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与学生作品鼓励从创作构思构图美观等方面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锻炼表达、评价的能力。

相互评价在评价他人或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巩固自己学到的关键知识,增强审美欣赏能力。

评价量规一、学习过程评价表此表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表现,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用于评价学生在上课时的学习表现。

评价内容自评互评优秀良好加油优秀良好加油①积极参与课前资料搜集、勤于思考。

发言有秩序,欣赏认真,合作默契。

②实践制作时,认真、仔细,能根据实践内容需要调整构思与作品内容,能及时和其他同学合作和老师交流。

③作品构图美观,运用了本课所学所了解的传统纹样进行鼓面装饰。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本课我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知识之间的迁移。

孔子曰:举一隅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体现了学习的迁移理论。

为了让学生产生顺向正迁移,本课我充分做了前测学情分析,利用休息时间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对传统纹样以及京西太平鼓知识的储备等的实际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