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原著名句解读:如何理解黑格尔 2 个凡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一章这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通常简称《费尔巴哈论》)第一章中所引用的黑格尔哲学的经典名句。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的第一章主要是评述黑格尔哲学,在揭示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局限性的同时,重点分析了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黑格尔的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出自他在 1821 年所写的《法哲学原理》的序言。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这一命题也成了理解黑格尔哲学基本性质和所起历史作用的关键。
这一命题从表面上看,显然是为德国当时的政治制度作辩护,把德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看成是现实的合理的,因此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及其拥护者十分感激这一命题,而反对专制的德国最激进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也对这个命题感到愤怒。
恩格斯紧接着指出,普鲁士专制政府和德国资产阶级自由派对黑格尔这个命题的看法都是“近视”的。
因为,他们都只看到黑格尔这一哲学命题的表面,并没有正确把握黑格尔这一命题的实质。
实际上,黑格尔的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即革命性和保守性。
这一哲学命题的保守性在于:黑格尔这里所谓的“理性”,指的是绝对观念,“合乎理性”即合乎绝对观念。
绝对观念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中心范畴,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世界万物之源,整个世界都是绝对观念发展的表现形式。
因此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立场是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认为普鲁士国家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绝对观念的完美体现,因此,黑格尔的这一哲学命题显然有替普鲁士专制政府作辩护、相妥协的一面,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
正因为这样,因而这一命题也就必然会引起当时普鲁士专制政府的感激和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愤怒。
但为什么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称政府和自由派都是“近视的”呢?因为,他们只看到这一命题的保守性一面,而没有看出蕴藏在黑格尔命题中的革命性方面,即该命题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因素。
要发现“合理内核”,关键在于对“现实”的理解。
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
在他看来,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
”在黑格尔那里,现实不等于现存,而是指合乎必然性的东西。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一书中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但必须认识和区别什么是真正现实的;在庸人的生活中,一切都是现实的,但在现象世界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区别”。
在《小逻辑》里他说:“任何不合理的事物,即因其不合理,便不得认作现实”。
所以,在黑格尔看来,现实性是指符合规律性、具有必然发展趋势的东西。
这样,黑格尔这一命题应理解为:凡是具有必然性的东西都是合理的,而凡是合理的东西,必然要发展壮大起来并继续存在下去;反之,如果丧失了发展的必然性,就必然要衰落下去,就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就必然要被逐渐发展起来的新事物所取代。
这就是黑格尔这一著名哲学命题所蕴含着的革命因素。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
”黑格尔认为,现实性不是凝固不变的,现实性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过去是现实的事物,由于条件的变化,会逐渐变成不具有现实性、不具有必然性的事物。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第一章中举了罗马共和国和法国大革命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恩格斯指出,罗马共和国的建立相对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来讲是现实、合理的,有其产生的必然性。
后来随着条件的改变,罗马帝国取代罗马共和国则又是现实的、必然的过程。
同样法国在 15 世纪末和 16 世纪初实行封建君主制,这在封建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是合理的、现实的。
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它日益成为障碍,变为不现实,这就爆发了1789 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资产阶级革命就是现实的、必然的了。
接着,恩格斯通过对上述分析进行总结,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就是他的辩证法思想。
恩格斯指出:“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何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
”恩格斯这段论述包含了辩证法的三点思想: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是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第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三,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有两种基本形式——暴力和和平,揭示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恩格斯最后概括指出,根据黑格尔一切都是变化发展的辩证法思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命题就走向自己的反面,“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这样,该命题中所蕴涵的辩证法思想的革命性就被深刻地揭示出来了。
2、原著名句解读:“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
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
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
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性,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的绝对的东西。
”这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一章中所阐述的哲学经典名句。
这里,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改造,概括总结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基本原理,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也彻底划清了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界限。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
”恩格斯这句话明确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形而上学看不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过程,主张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事物的外部原因。
这里恩格斯所批判的“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就是形而上学在认识论和历史观上的表现。
在认识论方面,形而上学看不到认识辩证发展过程,把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获得的真理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在历史观方面,否认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把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当作最终的绝对不变的人类发展的顶点。
这是认识论和历史观中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的观点。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的错误,分别从人类认识和历史实践领域两个方面论述了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辩证法思想。
恩格斯在论述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阐述辩证法的真理观的两点基本思想:①真理不是现成的僵死的教条,真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体现在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②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无限转化的过程。
恩格斯用这种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样阐述了历史辩证法的两点思想:①任何社会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是需要不断完善发展的;②任何社会制度都不能永恒存在,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暂时阶段,它的产生是必然的,它的衰亡也是必然的。
每一社会制度都有存在的理由,但必然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更高阶段的制度也要走向衰亡。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在本章中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思想?恩格斯在批判形而上学的错误的同时,还分别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①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发展中。
“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这句话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止息的发展过程中,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暂时性。
从而揭示了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是指出,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发生和消灭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新质的生成和旧质的衰亡过程。
③发展的趋势是“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
事物的发展通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周期运动,揭示出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过程,其中虽然不可避免会出现暂时的倒退,会有曲折的过程,但是前进和上升的基本趋势是不可改变和阻挡的。
④事物发展过程是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辩证统一。
“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
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性,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
这里恩格斯实际上是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这里的“保守性”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静止情形,“保守性是相对的”是指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革命性质”是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革命性质是绝对的”是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绝对的。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静止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则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因此,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⑤辩证法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恩格斯这句话,揭示了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辩证法,他把整个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观念的自我发展过程的表现,世界本身是不发展的,发展的真正主体是绝对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外在表现。
黑格尔的辩证法由于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因而是不彻底的,在黑格尔哲学中,过分茂密的保守的唯心主义窒息了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认为客观世界本身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这样,辩证法就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以上就是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之后所阐述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3、原著名句解读:“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的体系,简单地把它抛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