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参考资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参考资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参考资料
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魏兆锋(tibetwzhf@)
1.唐凯麟、刘铁芳主编.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师。

对于教育,兴之抑或亡之,在于教师。

……根本问题是,是教师精神,是全人教养,是教师之道,是根性,是灵魂。

教师之道尤其需要锻炼。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6-47)(1)
3.师德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也是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教师的一种品性。

师德表现为德性与规范两个方面。

德性是教师对自我生命道德意义的蕴含与表达,规范是教师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

教师德性和师德规范又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范畴。

教师德性乃是乃在于教师个体的品性,具有个体性,师德规范则是特定的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整体规定,具有普遍性与整体性。

(3-4)
4.真正的教育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心灵距离最
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

(5-6)
5.促进人生的幸福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里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即指共处教育“场”中的人。

(7)
6.教师的职业生活过程既育人也育己、既成人也成己。

教师要想成就学生,首先要成就自己 (8)
7.伴随着科学的发达、物质的丰富,人们在为现代文明带来的物质富足欢欣雀跃的同时,又陷入了沉重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之中,生命变得越来越单薄和窘迫,变得毫无意义和美感,甚至成了“不可承受”
(昆德拉语)的负累。

(10)
8.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他在美的王国所设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

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出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

(席勒.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8)(16)
9.以教师为业也应当有两种基本模式:“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

(19)
10.康德认为,人作为有限理性存在,都自在地作为目的本身存在着,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意使
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为中,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对其他有理性的东西,任何时候都必须当做目的。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0)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不能将人当做一个纯粹的经济人、一个社会工具去培养和训练,而应将人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关怀和对待。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25)
11.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30-31)12.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13.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叶澜,
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34)14.“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不仅仅指向学生,也指向教师群体中的每一位。

(62)
15.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

(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53)(75)
16.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王家驹,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77)
17.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04)(88)
18.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卢梭.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9)(96)19.对于儿童来说,道德就在生活实际中通过仔细观察成人和其他同伴的行为而发展起来的。

即使我们有很好的教科书,但如果与现实生活
中的情况是相反的,那么教科书是无用的。

(100)
20.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学生好学。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3)(102)
21.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115)
22.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115)
23.有学者说:我坐在这里,就是我所看过的东西的总和,如果没有阅读,我将一文不值。

作家余华坦言:没有一位作家的写作史长过他的阅
读史。

就像没有一种阅历长过人生一样。

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

(123)
24.“在那曾经受伤的地方,生长出思想来”(普里什文语)(124)25.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不过是年复一年工作的20次
重复。

(124)
26.教师的身体可以退出教育过程,精神却永远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滋润着学生的未来生活,他是无法完全从学生那里隐退出去的。

(刘次林。

幸福教育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7)(153)
27.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8)(163-164)28.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
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04)(180)
29.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184)30.心罚=冷暴力:“树怕生根,人怕伤心”(188)
31.德福一致?(196)
32.人们不能追求幸福,不能寻找幸福,因为它不能被人们从远处认出来,而只会在它出现时突然揭开自己的面纱。

幸福是生活中的那样一些少有的时刻,那时,由于看起来
无意义的情况巧合在一起,世界突然变得完美起来。

热情的握手,清澈如水的容颜,小鸟的歌唱,人民怎么能够追求这样的东西呢?幸福也不取决于这些东西,它只取决于这些东西力求唤醒的心灵的接受能力,取决于通向最高快乐而不为丑恶行为所玷污的方法。

所以,人们不应该追求幸福,而应力求成为值得享有幸福的人,幸福能力就是“接受幸福的能力”。

(石里克.伦理学问题.张国珍,赵又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71-172)(204)33.在教育工作中,一切教育行为都应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

因为
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

(乌申斯基)(209)
34.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好像我们同样要经过坟墓,站到上帝的面前。

(210)
35.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

(乌申斯基)(2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