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盗窃、抢劫与诈骗犯心理

盗窃、抢劫与诈骗犯心理

第三章盗窃、抢劫与诈骗犯心理●盗窃犯罪心理●抢劫犯罪心理诈骗犯罪心理一、盗窃犯罪心理中国的盗窃犯罪状况1950年的第一次犯罪高峰:立案53.1万盗窃31万1961年的第二次犯罪高峰:立案42.1万盗窃34.1万1985年:盗窃立案43.1万起1989年:167.3万起1990年:盗窃占到刑事案件的84.2%刑法修正案(八)出台以后,刑期从管制、拘役至无期徒刑●一、盗窃数额较大,法定刑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量刑标准1000—2500元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六个月或单处罚金2500—4000元有期徒刑六个月至一年● 4000—7000元有期徒刑一年至二年● 7000—10000元有期徒刑二年至三年。

●二、盗窃数额巨大,法定刑在三年至十年有期徒刑的量刑标准● 10000—17000元有期徒刑三年至四年● 52000—60000元有期徒刑九年至十年●三、盗窃数额特别巨大,法定刑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及无期徒刑的量刑标准● 132000—150000元有期徒刑十四年至十五年150000元以上的处无期徒刑盗窃类型:盗窃: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手段不同:1、扒窃:指犯罪人与被害人直接接触,即采用掏兜或割包的方式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2、偷窃:指犯罪人与被害人不直接接触,根据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又将其分为内盗、外盗和内外结合。

盗窃一般特征:分布广、团伙化、专门化、手段多样智能化技术化(一)盗窃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1、强烈的物质需求2、缺乏羞耻心,道德和法制观念淡薄3、家庭教育不当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5、疏于防范、管理存在漏洞6、销赃渠道畅通盗窃犯罪的心理特点:a、盗窃犯罪的理性选择:盗窃的成本和利益作出评估、盗窃的机会属性进行考量b、盗窃犯的道德和法制观念:自私、利欲、利己的道德观念;对待法律的采取轻视甚至对立的态度;法律观念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方面有缺陷;对于刑罚的认知采用淡化的技巧(二)盗窃犯的心理特点:1、认知特点消极错误的认识,物质利益第一位侥幸心理严重仇富心理2、情绪情感特点盗窃初犯:恐惧与兴奋并存初犯到惯犯:恐惧情绪不明显部分人自认为是劫富济贫的好汉,大部分情感冷漠,自私自利,对受害人的遭遇毫无同情之心。

3、意志特点机会型盗窃犯罪人、初犯、偶犯抑制犯罪冲动的意志力薄弱,喜欢顺手牵羊,并且把犯罪原因归咎于被害人。

预谋型盗窃犯罪人、惯犯积极实行犯罪的意志力强,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4、个性心理(1)需要与动机。

以低级的物质需要、生理需要为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较少,需要结构畸形。

追求享乐型(虚荣心强、盲目攀比)青少年、女性犯罪居多积敛财富型(盗窃之后钱财积累却不挥霍)特殊需要型(喜欢古董、名画之类的)经济困难型(饥寒起盗心)寻求刺激型(留下信号挑衅警察)缓解压力型(有心理障碍,较难以矫正)(2)性格与习惯长期的人格适应不良,缺乏自信,自我中心、对他人不敏感和缺乏同情心,冲动易怒、情绪不稳定,偏执、敌意、多疑、过分敏感、对人警戒,情感淡漠、人际关系肤浅,缺乏真诚,道德人格偏离,习惯于靠不劳而获生存。

被动——攻击型的人格,反映敌意、不信任、易激惹、自我中心、任性、低的自控能力(3)能力智商比较高,善于利用人和操纵人盗窃犯罪技能高超(开锁高手、网络高手)良好的观察能力强调语言能力、智慧、态度、和支配他人的能力盗窃犯罪团伙的亚文化:以犯罪为职业;具有共通之黑话,以便获取认同聚集在适当之地点、商议交换情报对于被害者不同情、不怜悯,并合理化其行为对同伙诚实、有义气、决不告密团伙成员以盗窃组织为家;禁止使用金融卡,以避免被侦破;不能公开的参与社交活动,必须隐姓埋名;反社会倾向浓厚;团伙成员也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团伙成员依据其知识、技术、权力、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在团体中建立地位(广州小偷“黑话佛爷:指窃贼。

此类人多犯有相当程度的盗窃罪行,一般都有数次被拘审的记录。

闯啃:指闯到人家屋里骗取财物。

响了万:出了名的贼称作“响了万”,名声臭的叫“万念”,不说自己真实姓名的称“里腥万”,更名改姓叫“拧了万”。

趟活:所谓“趟活”,就是扒手“检查”乘客身上是否有财物,以确定作案对象。

有些乘客被挤一下、碰一下,往往不以为然,这实际上可能是窃贼在进行试探,看对方是否敏感、警惕。

搭架子:是指扒手采用障眼法,遮挡“目标”或他人的视线作案。

闯窑堂:指白天趁人不备隐藏在人家屋里,偷空窃取财物。

搠包儿:即指截包儿,就是偷抢东西。

骑马:指专偷自行车、摩托车。

挑:倒卖,销赃偷的东西。

大院子:即指监狱。

这是盗贼类中掘壁贼之黑话。

风不正:即指人多行劫不成。

踩盘子:即指事先探风。

)(三)盗窃犯的行为特征:1、偷窃犯的行为特征行为的共有特征:相对于被害人的秘密性,周围人的公开、毫不避讳性。

偷窃犯有预谋型、机会型和冲动型。

预谋型通常是老练的惯犯,在犯罪准备、犯罪实行的过程中始终表现得比较镇定。

事先精心策划作案的时间、地点、方法和手段、逃脱路线、作案持续时间、如何应对被发现、勘查盗窃地点的周围情况,犯罪后注意消除痕迹(以团伙作案居多,分工明确,销赃渠道畅通)机会型一般没有明确的作案目标,犯罪行为随时间、空间和作案对象等因素而定。

(偶发性强,小偷小摸居多)冲动型受激情驱使,犯罪人的思维能力下降,行为的自控能力减弱,行为特征明显,内心动机斗争强烈,恐惧、情绪激动,现场遗留痕迹较多。

(犯罪后有悔意、初犯行为特征明显)2、扒窃犯的行为特征:扒窃犯通常是根据场所条件、客流多少、警察分布等状况选择作案,一般是节假日、早晚高峰作案。

扒窃场所:商店、车站、码头、影院和公共汽车、火车上等。

(人员聚集、容易掩饰犯罪行为)一般不盲目于下手,选择时机再做案。

扒窃分子:眼神特征:注视和留神他人的衣兜、皮包、背包等。

选准目标后,一般环顾四周,若无他人注意便迅速下手。

神色特征:精神比较紧张,往往出现两眼发直、发呆、脸色时红时白等现象。

作案前的表现:乱窜、尾随、钻挤、试探经常流窜作案、团伙作案,得手后及时转移赃物如果发现侦查员跟踪,便做一个“八”字手势或摸一下上唇胡须,暗示同伙停止作案。

二、抢劫犯罪心理什么是抢劫罪?(集物欲动机和暴力手段于一身)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被害人财物的行为。

侵犯了被害人的财产所有权和人身权提问:抢劫过程中造成被害人身亡,按故意伤人判刑还是按照抢劫罪定罪?预谋抢劫突发抢劫(偶发性、情境性,年轻人居多,有入室抢劫、拦路抢劫两种)(一)抢劫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物欲需求型;人际交往型;自我显示型;嫉妒报复型;寻求刺激型《新警察故事》;补偿型曾经被劳教、劳改过,觉得吃太多的苦;追求大英雄主义的精神需要特殊的原因:受不良文化的影响,现学现用,在现实社会寻找虚拟世界的感觉。

抢劫犯罪的一般特征:抢劫方式、地域特征、团伙、时间特征、目标特征、人口学特征、被害人特征抢劫犯罪过程分析:结伙、拟定计划和目标、实施抢劫行动、逃脱抢劫犯罪人分类:职业性抢劫犯、投机性抢劫犯、成瘾性抢劫犯、酗酒性抢劫犯(二)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点抢劫犯的认知特征:法律意识和价值观缺陷、犯罪行为合理化信念、仇视社会追求暴富(以抢暴富、报复社会)、自恃高明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战胜恐惧心理)、野蛮的英雄观,思维方式简单(逞能、盲目崇拜讲哥们义气)动机特点:模仿;追求刺激;报复、反社会;赌资和毒资;征服、男子气;自我显示;补偿;物欲占主导能力特点:能力特点;语言的能力;处理紧张的能力;技术含量较低;迅速建立“权威”的能力;控制场面的能力;被害人管理技能;计划组织行动的能力;较强的体能人格特点:冲动鲁莽;紧张焦虑、易激动;反社会;性情暴躁、凶残;自我中心;抑止犯罪的意志薄弱、被害人的反抗经常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好幻想;狂妄狡诈;胆汁质居多;兴奋型、外倾性;攻击性强;挫折容忍力差;情绪不稳定,情绪反应速度快、强度高(三)抢劫犯罪人的行为特征:1、凶残性 2、强制性 3、系列性、流动性 4、团伙性5、行为对象三、诈骗犯罪心理(一)当前我国诈骗违法犯罪的一般情况诈骗罪: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使财物的所有人或经管人信以为真,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犯罪的一般特征:诈骗案件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诈骗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手段不断变换,种类越来越多;跨境犯罪越来越突出;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诈骗犯罪团伙化越来越明显。

(二)诈骗和被骗心理1、诈骗者的心理特点:诈骗犯罪人认知特征:诈骗行为合理化信念;自我中心、自我估价过高;具备某些方面的知识经验,对社会心理状态十分熟悉;灵活性强;法律意识和价值观缺陷动机特点:物欲;债务;生活困难;补偿;畸形的成就欲;赌资和毒资;虚荣心;享乐;快速致富能力特点:社会经验丰富;擅长自我设计;印象管理技巧;善于控制被害人;环境适应能力;灵活反应能力;被害人管理技能;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人格特点:挫折容忍力差;说谎成性;缺乏罪恶感;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世故狡诈;自我评价过高;人格双重性;侥幸心理突出行为特征:明显的行为痕迹;伪装、虚假;时间上的短暂性;矫揉造作(三)形形色色的诈骗方法:1、冒充各种身份行骗;冒充领导干部或其亲属;冒充特殊职业人员;冒充知识阶层人士;冒充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国人;冒充经济领域的人员;冒充特殊身份的工作人员2、金融诈骗【(1)贷款诈骗从银行骗取资金的犯罪行为。

(2)保险诈骗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以虚构保险标的,编造保险事故或保险事故发生原因,夸大损失程度,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等手段。

(3)信用卡和银行卡诈骗利用银行卡为载体,非法骗取钱物的犯罪行为。

】3、网络诈骗4、街头诈骗5、合同诈骗6、幸运中奖诈骗7、谎报险性诈骗8、以刊登假广告进行诈骗(四)行骗者与被骗者之间的心理互动:1、两者之间的心理互动过程(物色期-怀疑期、引诱-松弛期、行骗-受骗期、逃避-悔恨期)2、被骗者受骗的心理原因(1)有心理弱点的被骗者的受骗原因:急功近利、盲目崇拜、需求迫切、盲目轻信、投机钻营、趋炎附势、疏于防范、易受暗示知识不足、缺乏经验(2)无过错的被骗者心理:同情心理、相近心理(五)识别诈骗的具体方法:神态表情和举止动作;语言内容;个性特点;冒充身份;个人一般特点的多变性;伪造的证件和有关文字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