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复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复习

一、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心远地自偏(1分)
(2)、“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3)、不能。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3分)
二、诗歌赏析题二
阅读李白《行路难》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②,忽复乘舟梦日边③。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①此诗是李白遭到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作。

②垂钓碧溪上:姜太公未遇文王前,曾一度在磻溪钓鱼。

③乘舟梦日边:伊尹将受商汤聘用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日月比喻天子、皇后。

1.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停投拔顾;内心的苦闷、抑郁
2.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3.诗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终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4.在经过前面感情的反复回旋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B 综合提升卷
时间 45分钟分值 50分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8分)
(1)厦()(2)长()
()()
(3)处()(4)丧()
()()
2、解释加点的词。

(4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2)下者飘转沉塘坳()
(3)公然抱茅入竹去()(4)忍能对面为盗贼()
(5)秋天漠漠向昏黑()(6)长夜沾湿何由彻()
(7)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3、翻译句子。

(3分)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6分)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29分)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4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诗。

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3分)
6、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

(2分)
7、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2分)
8、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3分)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2)
(3)
9、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

(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4分)
(1)
(2)
(3)
(4)
B 综合提升卷
1、(1)xià,厦门;shà,大厦(2)cháng,长城;zhǎng,生长(3)chù,处长;chǔ,处理(4)sāng,丧事;sàng,丧气
2、(1)大声吼叫(2)沉到池塘水边(3)公开地,毫无顾及的(4)当面(5)乌云密布的样子(6)如何捱到天亮(7)广泛地遮蔽(8)突然
3、(1)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

(2)布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淘气地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3)怎么才能得到许多宽敞的大屋子呢?这样就可以为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让他们都高高兴兴,不管有多大的风雨也像大山一样平平安安。

4、(1)对偶(2)夸张(3)比喻(4)对比(5)借代(6)互文
5、古体诗;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
6、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

(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任意写出三处即可) 9、(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一)》(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等。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本诗作者为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齐名,世称“高岑”。

其诗雄健奔
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
2、这首诗与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之情。

3、巧用对偶,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

4、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
之情的句子是。

7、赏析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这是一首送别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走了,诗人久立雪中,他
在想些什么呢?
答案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唐岑参高适
2、咏雪送别惜别
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从视觉角度看,红白相衬,互相映衬,色彩鲜明。

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8、是对行者留恋、难舍,或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或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