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测试题及答案

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测试题及答案

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如图为我国某大湖东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完成1~2题。

1.形成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局部环流的根本原因是()A.湖、岸地形高低差异B.湖、岸热力性质差异C.湖、岸太阳辐射差异D.湖、岸植被类型差异2.图示环流最明显的时间可能是()A.夏季白天B.夏季晚上C.冬季晴天D.冬季阴天解析:1.B 2.A第1题,大湖和湖岸存在着热力差异,形成热力环流,导致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相反,选择B。

第2题,近地面为偏西风,风从湖面吹向湖岸,高空为偏东风,风从湖岸吹向湖面,说明近地面湖面气压高,气温低,湖岸气压低,气温高,四个选项中最可能是夏季白天,选择A。

(2019·浙江4月选考)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

完成3~4题。

3.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A.动力辐合上升B.热力辐合上升C.动力下沉辐散D.热力下沉辐散4.易形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的是()A.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解析:3.B 4.D第3题,图中虚线为等温线,中心向上隆起,表明该地气温高于周边地区;实线为等压线,中部下凹,表明该地气压低于周边地区。

图中示意的是热低压中心的温压剖面,这种现象是由当地空气受热做垂直上升运动形成的,B正确。

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是由于大气受热形成的,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大气受热最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D正确;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因水的比热容较大,水温较低,湖面:空气冷却下沉,A错误;冬季晴朗的夜晚,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空气冷重而沿坡面下滑,流向谷底,并抬升谷底的暖气流,谷底温度偏低,B错误;夏季晴朗的白天,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城区受热上升的暖气流在郊区附近冷却下沉,C错误。

(2020·衡阳模拟)在苏勒亚其其格演唱的歌曲《拉萨夜雨》唱道:“拉萨午夜的细雨,淋响了心的铃铛……”,夜雨率是指20时至次日8时降水量总和占一天中降雨量的百分比。

读青藏高原夏季(6~9月)平均夜雨率的空间分布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两地的数值可能为()A.42,50 B.48,45C.49,51 D.49,496.关于拉萨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夜晚的主要原因是()A.临近河流,夜晚水汽较白昼充足,水汽容易凝结B.河谷地形,夜晚盛行上升的气流,水汽容易凝结C.地处高原,夜晚气温远比白昼低,水汽遇冷凝结D.大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水汽遇冷凝结解析:5.A 6.B第5题,图示乙的数值是50,甲在一闭合等值线内,由“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判断甲的数值应比45还要小。

第6题,拉萨地处拉萨河谷,河谷地形,夜晚盛行上升的气流,水汽容易凝结成雨。

图甲为北半球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乙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 m高空气压差垂直分布剖面示意图。

回答7~8题。

7.有关气压和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压:②地高于①地B.气压差:②③小于①④C.近地面气温:M高于N D.气温:③小于④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处风向为西北风B.b处盛行下沉气流C.c处风向为西南风D.d处盛行上升气流解析:7.B8.A第7题,读图乙可知,M地垂直方向气压差高于N地,说明M地垂直方向盛行下沉气流(垂直方向,近地面气压永远高于高空),下沉气流使近地面气压更高,①地气压高于②地,①地气温低于②地;读图乙比较可知,气压差②③接近0 hPa,小于①④差值120 hPa。

第8题,由上题可知,①地气压高于②地,a处气流由西向东运动,近地面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向右偏转锐角,形成西北风。

高空中气压状况与近地面相反,③处气压高于④处,气流由东向西运动,高空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直角,形成南风。

(2020·秦皇岛模拟)下图是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 hPa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单位:m)。

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A、B、C三点气压相比较()A.P A>P C>P B B.P A<P C<P BC.P C>P B>P A D.P A=P C=P B10.此时A、B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A.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晴朗B.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阴雨C.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晴朗D.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11.C点近地面吹()A.西北风B.偏北风C.东南风D.东北风解析:9.D10.D11.C第9题,根据材料,图示为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 hPa 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所以A、B、C三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P A=P C=P B,D对。

第10题,读图,同一等压面在A点分布的海拔低,B点分布的海拔高。

所以在高空,同一海拔A 点是低压,B点是高压。

对应的近地面应是A对应高压,B对应低压。

所以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D对。

第11题,C点近地面空气受三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从A指向B,风向大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30°~45°,为东南风。

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

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

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

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

(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3)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4)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博斯腾湖湖水来源主要是河水,支出主要是蒸发。

而近年,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蒸发主要与气温有关。

蒸发的加剧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同时人为原因也可能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夏季比冬季气温高,蒸发大,使用湖水量大,水位下降多,而冬季虽然入湖水量少,但蒸发少,使用也少,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加剧,季节差异会更小。

第(2)题,由图可知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应为冬季。

湖陆风现象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原理相同。

冬季,太阳高度角小,白昼短,热量少,且水量最小,导致湖陆温差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且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第(3)题,湖陆风的转换早晚取决于湖、陆的气温高低,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地区。

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第(4)题,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地区,湖陆风的强弱与湖陆的温差有关,温差大则风强,反之则弱。

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答案:(1)夏季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导致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

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2)冬季。

原因: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白昼短,湖水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3)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4)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

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13.(2020·渭南模拟)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

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

(1)说明珀斯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

(2)分析珀斯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

(3)分析图示地区风能开发利用比重小的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珀斯位于大陆西岸,西临海洋,东连大陆上面积广大的沙漠。

夏季多晴天,昼夜温差大。

白天,陆地沙漠地区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

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

第(2)题,珀斯位于南半球,冬季西风带北移,西风强劲,南北温差大,中纬度地区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劲。

珀斯位于30°S~40°S,西临辽阔海洋,且地势平坦开阔,因此风力强劲。

第(3)题,图示地区位于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能源需求量少。

根据图例,图示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的开发成本低。

区域的风能密度低,不稳定,风电成本高。

答案:(1)珀斯西临海洋,东连面积广大的沙漠(大陆);夏季多晴天,昼夜温差大;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

(2)南半球冬季西风带北移,西风强劲,南北温差大,中纬度地区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劲;珀斯位于30°S~40°S,西临辽阔海洋,且地势平坦开阔,因此风力强劲。

(3)图示地区地广人稀,能源需求量少;煤炭资源丰富,开发成本低;风能密度低、不稳定,风电成本较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