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大足石刻ppt课件
到 公 元 12 至 13 世 纪 中 叶 间 (南宋中期),高僧赵智凤承 持其教,号称“六代祖师传密 印”,在昌州大足传教布道, 创建了宝顶山摩崖造像这座石 窟史上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 密宗道场,从而把中国密宗史 往 后 延 续 了 400 年 左 右 , 为 中 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
柳本尊行化道场
大 足 石 刻
44
一、历史溯源
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兴盛于公元9世 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 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既北山、宝顶山、南 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
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十国时期)大足石刻史上 第一个造像高潮。
大方便佛报恩造像(右图) 图片图分两部,下层为阿难入城化缘,看 见一位男子因家财荡尽,为孝养父母,只 好担着父母行乞,好者奉亲,恶者自食。 阿难十分称赞男子的孝行。上层为割肉供 父母和舍身饲虎。
88
(一)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3、在布局上,是艺术、
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 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 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鉴戒 的审美要求。
圆觉洞造像(上图):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其所显示的故事 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涵 盖社会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精雕细 琢,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不可多得的释、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
99
(一)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公元1078~1173年(北宋后期的元丰至南宋初期的绍兴、 乾道年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高潮。
55
二、艺术价值 大足石刻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都堪 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
(一)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大足石刻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 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 的佳例。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是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 艺术的典范。
我
最
爱
大
的 古
足
代 文
石物
刻
制作人:吴明幽
———
1
前言
无意中收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介绍保存在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 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的节目,对大足石刻有了更深的了解,大足石刻犹如一本活的“教 科书”通过一幅幅各个时期的作品以及各自不同的风貌的石刻造像,讲述了许多关于儒、 道、佛的故事,形象生动。这些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大足石刻有两点深深 的吸引了我:
1、善于利用环境:大足石刻善于根据崖势、水源和光照等自然环境条件,把力学、 采光、透视等科学原理应用于摩崖造像且艺术品质高超、题材丰富多变,从世俗到宗教, 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 谐相处局面。
2、化繁为简,注重写实:大足石刻重在写实,让人感觉亲切,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 简单的生活场景刻画而出(比如宝顶山大佛湾的《牧牛图》通过牧人训牛的过程来比喻 佛教修行者修习禅观的实践过程),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具有独创性。
1212
(三)大足石刻对中国佛教密宗史的贡献
按过去佛教史籍记载,中国密 宗盛行于公元8世纪初叶,流行 于黄河流域,至公元9世纪初日 本僧人空海东传日本后,中国汉 地渐至衰落。而北山、宝顶山大 量造像及其碑刻文字无可争辩地 表明,公元9至13世纪,密宗在 四川不仅未见绝迹,而且处于兴 盛。公元9世纪末(晚唐)四川 西部的柳本尊自创密宗,号称 “唐瑜伽部主总持王”,苦行传 道,弘扬大法。
1111
(二)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 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
形体上力求美而不 妖,丽而不娇。造像 中,无论是佛、菩萨, 还是罗汉、金刚,以 及各种侍者像,都颇 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 真实写照。特别是宝 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 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 泛,几乎应有尽有, 颇 似 公 元 12 世 纪 至 13 世纪中叶间(宋代) 的一座民间风俗画廊。 无论王公大臣、官绅 士庶、渔樵耕读,各 类人物皆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
4、在表现 上,突破了 一些宗教雕 塑的旧程式, 有了创造性 的发展,神 像人化,人 神合一,极 富中国特色。
地狱变相图
1010
(二)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 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 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 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
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 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 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 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
66
(一)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1、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
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 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
石 门 山
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
千
征,务求传神写心。
里
眼
石
刻
造
像
77
(一)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2、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 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大 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处处反映 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心 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
让人情不自禁的的被石刻表现出来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形象和融合在作品中的思想 和强烈的情感所打动,对这些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感到震撼。细细品味这些石刻艺术, 让人拂去了许多尘世的浮躁,多了些许的宁静。
22
大足石刻简介
英文译名:The Dazu Rock Carvings 年代及类型: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 题材:以佛教题材为主。
1313
(四)反应中国古代民间宗教信仰的变化
大足石刻中有释、道、儒"三教"分别造像者,有佛、道合一和"三教"合一造像者。这些 造像表明,公元10至13世纪,"孔、老、释迦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的"三教"合 流的社会思潮已经巩固;世俗信仰对于"三教"的宗教界线已日渐淡漠。造型的技法上,运 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 务求传神写心。
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 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
3
目录
一、历史溯源 二、艺术价值 (一)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二)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三)对中国佛教密宗史贡献 (四)反应中国古代民间宗教信仰的变化 三、石刻分布:“五山”造像 (一)宝顶山石刻 (二)南山石刻 (三)石篆山石刻 (四)石门山石刻 (五)北山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