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正“泛舟”赤壁,前文中已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所以,“击空明兮溯流光”,不正是此时此景的概括吗?因此,表现了主客游山涉水的愉悦之情。
生4:我同意,并且第二段的开头就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也是他们愉悦之情的直接吐露。
师:可你们的说法并没有直接解决“乐景写哀情”之说呀?生4:我认为不能说是乐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是因有情然后设景,于是景物是有选择性的,写景是为了表达哀情。
而主客游赤壁是先有景,然后生情,应该理解为触景生情。
生的是愉悦之情。
生5:“望美人兮天一方”难道是愉悦之情吗?生1:是呀,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日日思君不见君”,那是多么的痛苦呀。
生6:(突然站起来)我觉得他们都没有知人论世地去解读这首诗。
师:那你来知人论世地说说你的见解。
生6:此时的苏轼是被贬黄州,身处困境,但他并未因此一蹶不振,从后文中可以看出,他以自己的旷达和洒脱从窘迫中脱离出来,以至于他能和友人泛舟游赤壁,心怀轻松和惬意。
怎么能说他此时是痛苦的、怅惘的呢?师:果然有些高度。
生7:除了大的背景下的知人论世,我觉得上下文也证明主人是愉悦的。
上文有“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下文中,客人吹洞箫是凄婉悲恸之音,在第三段开头有“苏子愀然”,这一转变,说明苏子此时的情感是由喜转悲的:喜于泛舟游赤壁,喜于“一觞一咏”;悲于客人的箫音之哀,所以他有“何为其然也”的反问。
师:很完整的解读,切入点很独特。
综合看来,持“触景生情说”、“知人论世说”、“上下文勾连说”的同学认为苏子此时想表达的是轻松愉悦之情;持“诗句直译说”和“乐景写哀情说”的同学认为苏子心怀悲伤和怅惘之意。
我觉得大家说的各有依据,但还可以拓宽视野,让我们能更加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果你有新的见解,还可以发表高见。
生8:我觉得还是要回到诗句本身。
师:本身还有内涵?愿听其详。
生8:“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课下注释为:眺望美人,美人却在远方;我觉得这两句可以理解为:眺望远在天边的“美人”。
师:你有什么高论?生8:(停顿了一下)我觉得这两种表达在意思上一样,但侧重点不同。
“望美人,美人却在远方”,表达的是思而不得见的痛苦。
但是,如果把“渺渺兮予怀”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我的思绪越飞越远,一直想到了在远方的“美人”,美人的意思可以追寻它意,在此不多说。
那么再“知人论世”,此时身处困境,苏子仍然怀念着远在朝廷的君王,他本来是被君王贬黜的,却仍然怀念他,牵挂他,说明苏子并没因自己的困境之身放弃自己报国的壮志,更说明他是如何的超脱旷达。
并且在我们学习过的作于同时同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不是也有早生华发的现实,(注:在学习本文之前就先学习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却仍然满怀对英雄的仰慕的豪迈情怀吗?所以,今晚的苏轼同样是一种豪迈的情怀,愉悦的心境。
师:非常精彩的分析,谢谢!看来大家也赞同你的高论。
生9:老师,那客人是“倚歌而和之”,难道“歌”与“乐”不一致?生5:是呀,客人是应歌奏乐,怎么会主客不一致?生8:看来客人的理解和你的理解是一样的。
生10:他理解有误呗。
主人是因景抒怀,客人是因景生悲。
师:好一个“因景抒怀,因景生悲”,面对此景,主客确实有不一样的情怀呀。
看来一诗多解,因视角不同理解也不同呀。
苏子因已超脱,本无凄婉、怅惘之情只是因景抒怀;而客人却因赤壁古迹,囿于人生短暂、功业未成、人生无常的悲叹之中。
★作者单位:湖北咸宁市鄂南高级中学。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柯慧明《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史写景状物的散文名篇,其优美隽永的语言,独特的审美感受,悲凉的意境,雅俗共赏的情趣,浓郁的人文情怀,复杂的历史背景等等,令这篇文章教学难度非同一般。
如何在教学中既不失去文章的美,又能深入到文本的腹地,在情感的深度里穿行呢?本文教学组织以品味语言作为关键,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读文中美妙的段落,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绪的流动,进入品评与审美的境界。
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以学生探讨交流来促进课堂合作交流的氛围。
教学片段实录教学情形一:整体感知,品读文眼大语文论坛·教例品评师: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的无限情思。
老年凄苦的杜甫秋日登高,满眼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日别离的柳永听到的是一声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而心怀天下的毛泽东即使“独立寒秋”,却感受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勃勃。
可以说,由于作者心绪的不同,在他们的笔下,秋自然而然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故都的秋》,看看在郁达夫先生的笔下,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师:故都,即北平,历史上作过都城,后不是了,所以称故都。
可是作者为何不直接亲切地提名为“北平的秋”呢?生:故都,给人一种眷念、淡淡的忧伤的味道,以“故都的秋”为题,就给全文笼上了这样的一种氛围。
师:嗯,这叫“未成曲调先有情”。
那咱们来放声朗读全文,看看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呢?(生放声朗读)生: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师:在哪一段?生:第一段。
师:咱们读读这一段。
(生齐读)师:听你们刚才读的语速和语调,其中有一句不如改成这样: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行不行?生齐喊不行,师追问:为什么不行?生1:原文“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个排比句式,读起来觉得有强调的意味。
生2:原文“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读起来语气凝重些。
生3:原文有三个“来得”,就觉得好像多了些感伤的味道。
师:品味得很好,原文的句式有强调意味,语气舒缓,为全文笼上了一种感伤的氛围。
我们一起读这一句。
(师生齐读这句文眼)师:句式既改不得,咱把顺序改一下行吗?(屏幕显示:来得悲凉,来得清,来得静)生:不行,因为清、静的秋才蕴含了悲凉的味道,由景到情合理一些。
师:对,悲凉是人对景的主观感受,由景到情,这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师:同学们对本文文眼句的品味很到位,现在,我们再来读读第一段,这一次,要读出我们的理解。
(学生再一次齐读第一段,这一次,学生读的很有情味)(这一部分,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抓住文眼,运用“换一换,改一改”的对比方式,细细品读,明晓文本所写景物的主要特征,初步感知作者蕴藏其中的人生况味,诵读上达到《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要求)教学情形二:局部研读,品味语言,把握文章情景关系(师范读第三节,学生品味:景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师:这一节,同学们找到哪些最能体现“清、静、悲凉”特点的地方?生1:这节是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图,我觉得最能体现“清”的是这一句: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我觉得蓝色宁静,白色素净,都是冷色调,给人很冷很清的感觉。
师:把作者静对的蓝朵换成红色或紫黑色行吗?生1:不行。
作者已经说了“淡红者最下”,因为红色是热烈的象征,紫黑色太凝重了,也同样不合乎故都的秋的“清”和“静”。
生2:我觉得文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中的“破屋”就有一种衰败、冷落、寂静的味道。
生3:还有“清晨起来”这句,清晨就给人清冷的感觉,看的天是“碧绿的”,这也是冷色调。
还有,那坐在院子里的人听到“驯鸽的飞声”,这给人一种静的感觉。
师:声音给人静的感觉,这叫“蝉躁———生: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很好,这节还有其它体现“清、静、悲凉”的地方吗?生4:还有两处。
一处是“细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细数”说明坐在院中的人很清闲,“一丝一丝”说明日光暗淡,整个显得冷。
另一处是“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句,还要在牵牛花下面加这样的陪衬,就是为了使画面更清冷萧瑟。
师:同学们把体现“清、静、悲凉”特点的关键语言都抓住了,并且分析很准确。
作者确实特意营造了一个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冷氛围:破屋小院,碧天驯鸽,疏落尖细的秋草,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在秋的清晨,端一碗浓茶身处其中,这秋的清、静如何不深入心灵,人又如何不在这清闲、清冷中感受到一点悲凉的味道。
师:我们带着我们刚才的品味,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遍。
(生有感情朗读第三节)接下来,学生分小组品读探讨4至11节故都秋“清、静、悲凉”的味道。
大语文论坛·教例品评要求:每小组选一幅景,按照刚才品味的模式,自由诵读品味。
先组内交流品读成果,然后推举一名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品读成果。
生1:我们小组品读的是槐树落蕊图。
我们注意到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我们觉得还有心境的宁静。
生2:我们小组品读的也是这幅图。
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给人静寂的感觉;“扫地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作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师:对,环境寂静,生活清闲,更能让人敏锐地感受到人生的秋味,心灵的孤寂与落寞。
于是扫出的不仅仅是斯文,扫出的更是作者潜意识的感伤。
生3:我们小组品读的是秋蝉残声图。
蝉本是夏天叫的,这里作者写蝉衰弱的残声,用了“嘶叫”这个词,给人一种苟延残喘的感觉,有点悲切,文中又说是家家户户都有的,让人感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故都,使人顿生“悲凉”之感。
生4:我们小组品读的是秋枣奇景图。
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可是作者偏爱“淡绿微黄”的秋枣,“淡绿微黄”也是冷色调,显得清。
生4:我们小组品读的是雨后话秋凉图。
作者精心细描了一幅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忽来一阵冷风”。
都很有清冷的感觉。
而且作者着重表现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听到他们缓慢悠长的对话,一缕悲凉,油然而生。
师:这位同学听到对话产生了悲凉感,我们来把这对话读读。
(学生分角色互读对话)师:读出悲凉的味了吗?生:没有师:分析,从哪个字上读出悲凉?生:“唉”字师:怎么读?(生长长叹了个“唉”字)师:嗯,叹出了情味。
“天可真凉了”,为何天凉还著一“真”字?天凉还有假吗?生:加一“真”字,给人一种天气转凉,光阴流逝的沧桑感。
师:对极了。
正是秋雨激荡起都市闲人内心莫名而又无端无绪的苍凉感、萧索感,以及对于光阴急速流转的无奈,全浓缩在这一问一答中,浓缩在这一声缓慢悠长的微叹中。
(师生齐读:“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师小结:由以上分析可知,清、静、悲凉的不仅仅是景,更是作者的内心。
是作者无法排遣的悲凉落寞情怀,才有了笔下清、静、悲凉的秋味,而这笔下灰冷的调子又将这份情怀传达得隐约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