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的思考所谓崛起,是一种兴盛的景象,但又不仅仅是一般的兴盛,而是一个大国从落后转向兴盛的景象;崛起是一种发展,但又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一个大国改变世界政治生态和国际格局的发展。
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以海上霸权崛起的国家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的坐标。
迎面走来的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偏居于欧洲大陆西南角上,国土面积不大,却开启了人类这一历史大幕。
小小的伊比利亚半岛通过征服海洋,进而主宰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
毫无疑问,是葡萄牙人发现了大海。
伊利比亚半岛也曾战火连绵不断,是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用眼泪、创痛和牺牲换来了宝贵的自由。
公元1143年,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
先于周边的国家而独立,为葡萄牙拓展海上空间,发现海洋赢取了宝贵的时间。
葡萄牙只有不到十万公里的发展空间,资源十分匮乏,而要实现国家的强盛,一直靠近海捕捞的葡萄牙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大西洋。
说起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就不得不提起恩里克王子,这个出生于1394年,曾经建立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国立航海学校,一个非常慎重果断的英雄,倾一生之力组织实施了航海计划,直接导致了葡萄牙的崛起。
先是到达博哈多尔角,之后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这个时候,正当意味着财富的香料贸易很快就要掌握在葡萄牙手中时,刚统一的邻国西班牙出现了,并且葡萄牙竟然戏剧性的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给了西班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本来这都可以是葡萄牙的专利的,如今却贴上了西班牙的标签,这使葡萄牙很是捶胸顿足。
按照彼此制定的游戏规则,葡萄牙占领了大西洋周边50多个据点,香料交易量猛增十倍。
西班牙也得到了大量的黄金白银。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版图到达了整个世界。
而谈起中国的航海历史,早在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还处于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就七下西洋,并且葡萄牙的两三条帆船与郑和的混合舰队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西班牙航海家达伽马抵达的印度的卡利卡特港,郑和七十年前就已经到过了。
但悲剧的是郑和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德威。
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近代国门被打开之后,以直隶总督曾国藩、两江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以践“师夷之长技——船坚炮利”的主张,分别在上海和福州创办近代造船的军事企业,由此洋务运动正本戏登场。
1868年8月,江南制造总局第一艘兵舰竣工,取名“惠吉”,之后沪局又制造出“海安”、“驭远”两艘大舰,但自1864年太平天国被平定后,到1883年中法战起,其间约20年,国内政局处于相对平静状态,清廷的皇宫大臣一时好了伤疤忘了疼,造船靡费论蜂起,江南局终止制舰。
之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所以中国虽有很早的航海历史,却没能抓住机会,建立起自己的海上霸权,到近代欲自卫尚差很远。
二、为什么工业化开始于英国?以煤和蒸汽机为先驱者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宣布了英国大国崛起的到来。
从此以后英国便迈入了工业大门之内,开始了经济的变革和生产力的腾飞,为建立日不落的大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上帝会选择英国呢?乍然一想,人们一定会感到奇怪,一个小小的岛国不但成为世界的工业领袖,而且竟然占领这一地位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
也许我们首先应该把英国在先前的商业革命中得益最多这一事实看做根本原因。
此外,英国正在进入权利和繁荣的黄金时代。
它已经在西半球取得最有价值的殖民地,不久又将在七年战争中打败法国,确定自己的帝国霸权和商业霸权。
还有就是英国将海外贸易中所取得的很大一部分收入用于生产性的投资,且英国政府相对地说不那么腐败和浪费。
英国还是18世纪初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当时在任何别的地方,股份公司都不像英国那样的高度发展。
此外英国还有欧洲最好的银行制度,使政府的财政稳定性得到了保证,商业的领袖们在开展他们的活动时不必担忧国家财力耗尽或毁灭性的通货膨胀。
英国还有有利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如1688——1689年的光荣革命建立了一个有限制的君主统治的观念,扩展国家的权利应该是为了保护人们天生的自由权利和他们享有财产的权利,同时几乎谁发财,谁的社会地位就会上升到最高层,这使英国商业化一度繁荣。
英国还有一些其他的有利条件。
首先是不列颠岛屿气候潮湿,特别适宜纺织棉布。
试想机器织布时,潮湿的气候使纱线不致变脆而容易折断,正是纺织业的机械化开始的机器时代。
其次,在欧洲大陆的各种严密规定的生产方面的行会制度在英国从来没有牢固的扎下根。
最后,英国的财富分配比当时的其他国家更平均,因此制造业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生产大批廉价的日用品上,而不去生产数量有限的奢侈品,这促使人们采用能够生产大量产品的工厂生产方法。
所以在当时很多像瓦特一样的发明家在英国找到了适合其发展的肥沃的大不列颠土壤。
并由此拉开了英国工业化的帷幕。
三、“日本能,中国不能”的原因19世纪对西方世界来说是在经济、政治和智识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的时期,而对中国和日本来说却是动乱之年,他们都被西方文明撬开了国门。
由于中国和日本对他们所面临的世界局势的反应是迥然不同的,所以两国的差别比过去就更为悬殊了。
中国的不能其根本原因是清廷的腐败和朝政的无能。
中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日本取而代之。
近代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竞赛,其胜负关键可以说在于西方情报的取得,谁愈了解西方,谁就会愈早放弃“攘夷”,愈快引进西方文明。
1854年日本被佩里撞开国门后,只经过了十四年的摸索,便于1868年,由明治天皇代表维新政府宣誓“打破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与世界”。
这无疑是一项引进西方文明的国策宣言。
相反的,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之后,经过半个世纪以上的蹉跎,仍见不到全面性的改革行动,直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以后,中国才比较清醒过来,才于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导维新变法——但不幸的是只维持了100天便夭折了。
两个东方国家在面临西方文明的冲突后,一个是断然抛舍旧文明,迎向新文明,一个是继续在老祖宗的文化遗产中寻求慰藉。
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有哪些呢?(一)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成立于公元587年(隋文帝),废止于1905年(光绪帝)。
在这长达1318年的期间,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精力与脑力全部耗损在科举制度所划定的四书五经的框框里。
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生当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考上科举。
唯有考上科举,才能当官发财,才能光宗耀祖。
而科举的考试范围只局限于儒教经典的四书五经,并不考英、数、理、化、史、地。
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便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在四书五经里,对其他学问漠不关心。
对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洋学是一门既无“黄金屋”又无“颜如玉”的夷狄学问。
而日本就不同了。
日本没有科举制度(很奇怪,日本样样学中国,就是科举制度和宦官制度不学),儒学固然是知识分子必修的教养课目,可是也仅止于“教养”而已,跟当官发财和光宗耀祖并没有直接关联。
儒学在日本并不想在中国那样有绝对性的权威。
中国由于科举制度的关系,学问被一元化,知识分子的思想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日本则由于没有科举制度,学问呈多元化,知识分子的思想力有较自由奔放的空间。
因此,当两国遭受西方文明入侵时,多元化的日本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便要比一元化的中国要敏锐得多。
(二)日本有武士阶级层,中国则无。
日本的五十负责同志与打仗,从小在尚武环境下成长,基于以捍卫国家的使命感,便会对外患的动向抱持着极大的关心,并采取行动。
而中国的“士”并不是武士,他们的心全摆在科举上,打仗只是政府的事。
(三)中国遭西方冲击在前,日本遭西方冲击在后鸦片战争发生后13年,佩里舰队才来航要求日本开国。
也就是说,日本遭受西方的冲击比中国晚了13年。
这13年的时间让日本的朝野上下得以冷静思考中国挫败的意义。
佩里舰队来航时,幕府之所以不像中国那样采取强烈的反击行动,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协,就是因为从鸦片战争得到了教训。
反击的结果只会步上中国的后尘,招来更大的灾难和更多的屈辱。
正是因为日本遭受的外患比中国来得晚,所以日本能跟在中国后头,捡拾中国的失败经验,而且由于旁观者清之故,日本因而能比中国及早了解局势,少走了很多冤枉路。
(四)中国的文化优越感比日本强烈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把儒家思想视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国是文明上国,是世界的中心,周遭的国家都是夷狄蛮貊,从来只有夷狄蛮貊向中国求教,而没有中国向夷狄蛮貊学习的道理。
而日本自古以来就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准比不上中国,日本政府曾于7世纪派遣4次遣唐使、12次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先进文明。
日本的知识分子甚至还会有文化自卑感,为什么日本能够转变的那么快呢?因为日本的文化优越感没有中国强烈。
四、中国如何崛起拿破仑的名言“一旦中国迎来,她将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撼”时刻激励着中国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9世纪中叶,内忧积重难返、外患频频导致中国一度衰落。
20世纪中国一步步迎来变革之潮涨。
历史已成定局,无法改变,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是现在。
借鉴其他国的崛起,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找一条中国崛起的大道。
那么中国该如何崛起呢?1、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把国内事务作为第一要务,改变自己的面貌,培养国民健全的大国心态。
2、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
在创新型人才和科技方面,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仍有很大差距,适当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如改革现在的高考制度),在科技文化方面力争上游,增强自己的软实力。
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3、转变经济发展的战略的思想,强调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并重,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
整治市场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与危害性因素,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可控性。
4、通过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装备,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
5、维护好中国在世界大国中的地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会和平崛起,使“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
抵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社会主义的进攻。
6、协调好国内民生建设、军队现代化建设、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7、加快中国的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法制法规,将贪污腐败作为重点惩治对象,列入宪法,要较大的改善中国贪污腐败的现状,完全做到依法治国,依宪治国。
8、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忧患意识,要能够“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引自胡鞍钢)用电视剧《大国崛起》中的一段话来结束全文:“在今天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内,它给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它给世界带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