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
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2▲初生牛犊不怕虎△chūshēngniúdúbùpàhǔ△典故: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出处:《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
”△例子:这些小伙子无论什么事说干就干,真可谓~。
3▲床下牛斗△chuángxiàniúdòu △典故:听到床下蚂蚁动,误以为牛在相斗。
形容体衰耳聪,极度过敏。
△出处:《晋书·殷仲堪传》:“仲堪父尝患耳聪,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
”4▲带牛佩犊△dàiniúpèidú△典故:原指汉宣帝时渤海太守龚遂诱使持刀剑起义的农民放弃武装斗争而从事耕种。
后比喻改业归农。
△出处:《汉书·龚遂传》:“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
’”5▲对牛弹琴△duìniútánqín △典故: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
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例子:~,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清·李当珍《镜花缘》第九十回)6▲多如牛毛△duōrúniúmáo △典故:象牛身上的的毛那样多。
形容极多。
△出处:《北史·文苑列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例子:老百姓痛恨官府催粮催捐,苛捐杂派~,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7▲放牛归马△fàngniúguīmǎ△典故: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
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出处:《尚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8▲风马牛不相及△fēngmǎniúbùxiāngjí△典故:风:走失;及:到。
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
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例子:咱们彼此其实没有丝毫关联,望帝和杜鹃也~。
(郭沫若《百花齐放·杜鹃花》)9▲割鸡焉用牛刀△gējīyānyòngniúdāo △典故: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例子:“~”?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10▲隔山买老牛△géshānmǎilǎoniú△典故:比喻人办事冒失,没有弄清情况,就轻易决定。
11▲归马放牛△guīmǎfàngniú△典故: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
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出处:《尚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例子:那些王侯将相何尝得一日的安闲?好容易海晏河清,~。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典故:栋:栋宇,屋子。
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处: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例子:世传养生术,~,行而效者谁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13▲呼牛呼马△hūniúhūmǎ△典故:呼:称呼。
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
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
△出处:《庄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例子:~,无关轻重也。
(清·俞樾《七侠五义序》)14▲鸡口牛后△jīkǒuniúhòu △典故: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
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出处:《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15▲鸡尸牛从△jīshīniúcóng △典故: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出处:《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16▲茧丝牛毛△jiǎnsīniúmáo △典故:形容功夫细密。
△出处:清朝黄宗羲《答万充宗质疑书》:“吾兄经术,茧丝牛毛,用心如此,不仅当今无与绝尘,即在先儒亦岂易得哉?”17▲鲸吸牛饮△jīngxīniúyǐn △典故:鲸吸:像鲸鱼吸水一样。
如鲸吸百川,似牛饮池水。
比喻放量狂饮。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四卷:“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饮如长鲸吸百川。
:18▲九牛二虎之力△jiǔniúèrhǔzhīlì△典故:比喻很大的力气。
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出处: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例子:费了~,把这件事弄妥了,未曾涉讼。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19▲九牛拉不转△jiǔniúlābùzhuàn △典故:形容态度十分坚决。
20▲九牛一毛△jiǔniúyīmáo △典故: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
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例子: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陈毅《感事书怀·七古·手莫伸》诗)21▲扛鼎拚牛△kángdǐngbiànniú△典故:扛鼎:把鼎举起来。
拚牛: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
能把鼎举起来,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
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汉·杨雄《法言·渊骞》:“秦悼武、乌获、任鄙,扛鼎拚牛,非绝力也?”22▲老牛破车△lǎoniúpòchē△典故:老牛拉破车。
比喻做事慢吞吞,一点不利落。
也比喻才能低。
△例子:要想完成这顶任务,就不能像~似的,要雷厉风行,说干就干。
23▲老牛舐犊△lǎoniúshìdú△典故:老牛舔小牛。
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出处:《后汉书·杨彪传》:“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例子:~,情所难禁。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七回)24▲马牛襟裾△mǎniújīnjū△典故:襟、裾:泛指人的衣服。
马、牛穿着人衣。
比喻人不懂得礼节。
也比喻衣冠禽兽。
△出处: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例子:闻孝氏孝友之风而无兴起之志。
诚~者也。
(明·赵弼《赵氏伯仲友义传》)25▲卖剑买牛△màijiànmǎiniú△典故: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
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
△出处:《汉书·龚遂传》:“民有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椟。
”△例子:惟有躬耕差可为,~悔不早。
(宋·陆游《贫甚作短歌排闷》诗)26▲猕猴骑土牛△míhóuqítǔniú△典故: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出处:《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引《世语》:“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
”27▲目无全牛△mùwúquánniú△典故:全牛:整个一头牛。
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
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出处:《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28▲泥牛入海△níniúrùhǎi △典故:泥塑的牛掉到海里。
比喻一去不再回来。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例子: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永无消息。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29▲宁为鸡口,不为牛后△nìngwéijīkǒu,bùwéiniúhòu △典故:牛后:牛的肛门。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
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出处:《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例子:俗谚云:“~”,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羞之。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30▲牛不喝水强按头△niúbùhēshuǐqiǎngàntóu △典故: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
31▲牛刀割鸡△niúdāogējī△典故:杀只鸡用宰牛的刀。
比喻大材小用。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2▲牛刀小试△niúdāoxiǎoshì△典故:牛刀:宰牛的刀;小试:稍微用一下,初显身手。
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
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出处: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
”33▲牛鼎烹鸡△niúdǐngpēngjī△典故: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
比喻大材小用。
△出处:《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34▲牛鬼蛇神△niúguǐshéshén△典故:牛头的鬼,蛇身的神。
原形容虚幻怪诞。
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出处:唐·李贺《李贺集序》:“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