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注射剂的定义、特点注射剂类型: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无菌粉末浓溶液一、吸收部位与吸收途径1.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V): 1 to 1000 ml药物以注射的形式几乎可以对任意器官给药,但最常见的注射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皮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关节腔注射和脊髓腔注射等注射速度要求:医疗事故发生的常见原因刺激性要求:渗透压,pH, 药物注射容量要求:小于50ml,静脉滴注>100ml 一般为水溶液,也可以是乳剂(体积限制)。
静脉注射其生物利用度可看作为100%,实际上在注射结束的同时,血药浓度已达最高,但是存在“肺首过效应”2.动脉注射: Intra-arterial (IA)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不存在吸收过程和肺首过效应。
可使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器官。
较少使用。
3. Intramuscular (IM):是将药物注射到骨骼肌中。
肌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注射部位的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药物的起效比静脉注射稍慢。
肌肉注射(im.)具有吸收过程,吸收迅速丰富的毛细血管(1mm2 1000根毛细管),血流量丰富具有肺首过效应吸收转运方式:被动转运,毛细血管壁具有微孔的脂质膜,药物以扩散和滤过方式转运吸收: 水溶性药物<脂溶性药物,孔隙只占毛细血管总面积1%;分子量很大的药物只能以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
注射容量要求:2~5ml注射溶媒:水、油、复合溶媒、乳浊液或混悬液肌注射部位与疗效有关,注射部位血流量愈大,吸收愈多药物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4.皮下注射(s.c.)将药物注射到疏松的皮下组织中。
由于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药物吸收较肌肉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
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时可采用皮下注射。
毛细血管及血流量低于肌肉,吸收速度较肌肉慢;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胰岛素,局部麻醉药注射容量要求:1~2ml 刺激性要求:丰富的神经末梢5.Intradermal:皮注射 diagnostic testing0.05 ml½ inch, 25 to 26 gauge needleShould be isotonic6.皮注射(i.c.)将药物注入真皮下。
吸收差,只适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
血管细小、药物吸收差,难以进入血循环;注射容量要求:0.1~0.2ml。
用于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
7. 鞘的 Intrathecal:8. 胸膜的intrapleural9. 关节的 Intraarticular:10.心脏的Intracardial: Cardiotonics强心剂11.腹腔注射(ip.):动物实验,门静脉吸收,影响F, 人不常应用,一定的危险性,有时可以作为特殊治疗手段,如多巴胺、速尿联合腹腔注射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第二节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1.皮肤的结构皮肤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成人皮肤总面积为1.8~2.0 m2,占体重的14%~16%。
皮肤主要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组成,还有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皮肤外用制剂如软膏剂、硬膏剂等主要用于皮肤表面,起保护皮肤与局部治疗作用。
经皮吸收作为全身给药途径也有很多研究皮肤主要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组成,还有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皮肤表面有一层脂质称表面类脂(skin surface lipids),主要来源于皮脂腺的分泌和皮肤脱落的表皮细胞。
除此外皮肤表面还有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及微生物。
·经皮给药系统:(1)经皮给药系统: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系统的控释给药剂型。
经皮制剂(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systems,TTS):一般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即透皮贴剂•(dermal patches)(皮肤的吸收可以中毒,那么就可以传递药物。
)(2)经皮给药系统特点:1.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2.恒速释药,减少给药次数;3.降低血药浓度减少毒副作用4.可随时中断给药,特别适合婴儿、老人或不宜口服的患者。
5.但透皮制剂对药物本身的要求高,必须具备:低分子量,脂溶性强2.药物在皮肤的转运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药物经皮吸收的机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之差为动力,以扩散方式进行转运。
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有两条:·表皮途径即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这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附属器途径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的影响(1)此外皮肤表面寄生许多微生物,对药物有降解作用。
(2)皮肤对药物有代谢作用,药物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水解、结合和还原等。
(3)药物在经皮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在皮肤产生积蓄(4)环境相对湿度亦可能影响角质层含水量。
在非常低的相对湿度下,皮肤变得干燥、无弹性,当环境相对湿度高时皮肤变软。
2. 剂型因素(1) 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分子量、熔点、药物分子形式、油水分配系数、药物浓度的影响(2)给药系统的性质·剂型能很大程度上影响药物释放性能,药物从给药系统中越容易释放,越有利于药物吸收。
·一般凝胶剂、乳剂型软膏中药物释放较快 , 骨架型经皮贴片中药物释放较慢。
利用脂质体作为经皮给药制剂的载体可能起到某些特殊效果·各种透皮制剂系统都设计有一定释药速率。
3. 吸收促进剂的影响由于大部分药物透皮速率不能满足治疗要求,因此,许多经皮给药系统使用了吸收促进剂。
4.离子导入法离子导入法是通过在皮肤上应用适当的直流电而增加药物分子透过皮肤进入机体的过程。
药物分子在水溶液中其大分子往往呈胶体微粒状态,或因分子结构中所带基团或电负性不同而带电荷。
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荷的药物微粒就向异性化方向移动。
经皮离子导入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使药物离子或微粒进入体。
5. 超声导入技术的应用超声导入法即超声波法,是用超声波促进药物经皮穿透(或吸收)的方法。
超声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方面:(1)超声波可能改变皮肤角质层的结构;(2)将皮肤附属器作为药物的传递透过通道。
三、经皮制剂的类型分膜控释型、骨架控释型四、药物经皮吸收过程(一)药物在皮肤的扩散过程:表皮途径: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进入角质层--扩散穿过角质层--活性表皮--真皮--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二)皮肤的代谢与贮库作用1.活性表皮代谢酶,产生“首过效应”比肝弱得多;用来设计前体药物。
2.药物在皮肤产生积累--形成贮库(主要积累部位是角质层)(三)药物在皮肤的渗透作用和扩散动力学1.角质层扩散系数:10-9~10-13 cm2/sec2.活性表皮中扩散系数:10-7cm2/sec左右药物通过皮肤是一个被动扩散过程,常用Fick扩散定律;皮肤的药物累积量M与时间t的关系:五、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一、体外研究方法扩散池法立式扩散池平行扩散池流通扩散池二、体研究方法·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渗透过程,研究影响经皮渗透的因素和筛选经皮系统的处方等。
·角质层是大部分药物经皮渗透的主要屏障,而角质曾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因此离体经皮渗透的研究结果可以反映药物在体的经皮吸收第三节口腔粘膜给药Advantages:(1)口腔粘膜给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传统的口服给药有相似之处,服用方便,(2)与鼻粘膜相比,口腔粘膜不易损伤,修复功能强(3)口腔粘膜薄,面积大,较皮肤更易为物质穿透(4)粘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静脉,不经过肝脏而直达心脏一些不宜口服或静注的药物却能够通过口腔粘膜给药而有效地吸收。
Disadvantages:吸收较差,生物利用度一般较低·局部作用:溶液型或混悬型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片剂等;·全身作用:舌下片、粘附片、贴膏等。
一、口腔粘膜的生理结构咀嚼粘膜:硬腭、牙龈表面衬粘膜:除舌背部以外的口腔组织表面颊黏膜途径舌下黏膜途径特性粘膜:舌背部表面唾液:pH 5.8~7.4,代谢酶活性较低二、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角质化上皮的屏障作用渗透性:舌下粘膜>颊粘膜>牙龈、腭粘膜味道唾液的冲洗作用-粘附性辅料的应用口腔酶物理损伤、pH和渗透压2.剂型因素·溶出速率口崩片>舌下片>贴膏>口腔粘附给药系统·吸收促进剂3.药物的理化性质被动扩散:脂溶性、离解度、分子量大小三、口腔粘膜给药的研究方法四、促进口腔粘膜吸收的途径第四节:鼻粘膜给药局部作用,全身作用优点:·结构特点利于吸收;·避免肝肠首过效应·吸收程度较高,生物利用度高·给药方便一、鼻腔的结构与生理1.鼻腔结构(1)前庭部(vestibular region) 是指邻近外鼻孔的部分,有毛囊、皮脂腺和汗腺(2)呼吸部(respiratory region) 占鼻粘膜的大部,包括下鼻甲、鼻道和中隔的中下部分。
(3)嗅部(olfactory region) 粘膜围小,位于鼻腔顶部,延伸到鼻中隔上部的上鼻甲表面,每侧面积约1cm2。
呈灰黄色,可与淡红色的呼吸部粘膜区分。
嗅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由三种细胞组成: ①支持细胞②基细胞③嗅细胞2.鼻粘膜的生理特征(1)鼻粘膜的总表面积约为150cm2,(2)pH值为5.5-6.5,(3)1000次/min左右的速度向后摆动,(4)清除速率平均为6mm/min,(5)许多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淋巴网,加之鼻粘膜表面积相对较大这就使其成为较理想的粘膜给药途径。
另外:鼻腔粘液成分: 97%水分,3%蛋白质(糖蛋白,氧化和结合酶,肽酶,蛋白质水解酶和免疫蛋白酶)鼻腔粘液的黏度影响药物的吸收和F粘液中酶、pH: 影响F鼻腔嗅神经细胞可穿过颅底筛板进入脑----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左旋多巴,头孢氨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显著改善脑神经的功能)二、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吸收途径:(1)透过上皮细胞脂质膜(2)透过细胞间水性孔道1.生理因素(1)病理状态(2)鼻腔酶系降解作用(3)鼻粘膜纤毛的清除功能(4)药物对鼻粘膜纤毛的毒性(5)鼻黏膜负电荷性,因此带有正电荷的药物容易与之结合,吸收速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