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绪论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概况1

第1章 绪论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概况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1 个县级市---凯里市、施秉县、 三穗县、镇远县、黄平县、岑 巩县 天柱县、锦屏县、剑河 县、台江县、榕江县、黎平县、 从江县、雷山县、麻江县、丹 寨县15个县 ,1个国家级经济开 发区—凯里经济开发区。
1.1.5 黔东南历史沿革
1、蛮荒时期(隋唐以前) (1)旧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 (3)鳖人时代 (公元前30世纪至春秋时期)
• 服饰文化
• 歌舞文化
• 建筑文化
• 移民文化
人口迁移
·土著民族 ·苗族迁徙(历史上五次迁徒、黔东南属四次迁徒)
·侗族迁徙 ·汉族迁徙
·要点:黔东南是人口大迁徙的典型地区 不同历史文化的迁徙 文化人口迁徙融合
• 苗族迁徙图
• 侗族迁徙
• 汉族迁徙
1.2 黔东南州民族建筑文化
黔东南迄今为止保留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据统 计,截止2015年,全州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共计975处, 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29处;另有1 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处中国 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8处中国历史文化 名村、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09个中国传统村落(409)。
遗产类别
遗产名称
民间文学 传统美术 传统音乐 传统歌舞 传统戏剧 传统体育 传统手工技 艺
传统医药 民俗
珠郎娘美、刻道、 苗族古歌、 苗族贾理、仰阿莎 苗族泥哨、 剪纸、侗族刺绣、苗绣 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芦笙音乐、多声部民歌、苗族飞歌 苗族芦笙舞、铜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 侗戏 赛龙舟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白皮纸制作技艺、银饰制作 技艺、苗族织锦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枫 香印染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苗医药、侗医药、瑶族医药 苗年、苗族服饰、苗族鼓藏节、侗族萨玛节、月也、侗年、苗族栽岩 习俗、苗族姊妹节、苗族独木龙舟节、三月三、侗族服饰、侗族款约 、歌会(四十八寨歌节)
多元民族文化
·稻作文化
·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
·民族文化
·歌舞文化 ·医药文化
·移民文化
·节庆文化 ·制度文化
·地域文化
·宗教文化 ·红色文化
·建筑文化
·工艺文化
·要点:苗族文化、侗族文化、汉族文化主体 以楚越文化为潜流,
以苗侗文化为主流 以汉文化为显流
一核三区多元
• 稻作文化
• 民族文化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黔东南州概况、历史和 民族文化,重点掌握黔东南民族建筑文化。

黔东南的山是灵动的,黔东南的水是碧绿的
,黔东南的情醇厚,黔东南的青山绿水养眼,民族 文化养心,蓝天净土润肺,田园生活养身!

最近省委要求黔东南州要“牢牢守住发展和
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
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带动经
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西江千户苗寨
肇兴侗寨
岜沙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镇远古城
1.1 黔东南州概况
1.1.1 地理环境 1.1.2 自然资源 1.1.3 人口民族 1.1.4 历史沿革 1.1.5 发展历程 1.1.6 民族文化
1.1.1地理位置
黔东南州位于云贵高 原东南边缘,贵州省东南 部,是贵州省的东大门, 是西南地区连接华中、华 南地区最主要和最便捷的 通道。
3.风雨桥
侗族风雨桥不仅是跨越 江河的通道,除了提供人们 便利的交通之外,还具有象 征意义和风水文化意义,即 有“堵风水、佑村寨”之意, 被视为“消除地势之弊、补 裨风水”之益的文化设施。
谢 谢!
黔东南州森林资源丰富,是 全国重要的林区之一,也是贵州 省的主要用材林基地,贵州10个 林业县中黔东南有8个,有“杉 乡” 、“林海”之称,森林面积 1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3.4%, 为全省之冠。生物种类繁多,有 2000多种植物,1000多种野生动 物。
1.1.3 民族人口
全州面积为黔东南面
本州地貌类型
山地面积221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2.8% 丘陵面积70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3.3% 山间盆地面积1177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9%
2.气候

黔东南州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雨热同季。被专家誉为“丰收型的农业
气候”和“金不换的气候”。年均气温14—18.5℃,
1.2.2 黔东南建筑形式
1.吊脚楼
大多就地砌基,傍山 而建,其屋半边着地, 半边吊脚,既有不占地 之优势,又具突兀之威, 美观大方之感。
2.鼓楼
鼓楼建筑结构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檐式宝塔 形,一般结构为正八边形、正六 边形、四边形等。楼体立面均为 奇数,有一至二十一层不等,顶 部有悬山式、歇山式和攒尖式; 攒尖式中,又有双叠顶和复叠顶。 整个建筑全木结构,不用一钉一 铆,全由木榫穿合,扣合无缝, 结实牢固。
1.1.6 民族文化
黔东南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即侗 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3项72个保护点,数量占全省近一半, 排列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位;省级名录192项242个保护点;州级名录254 项300个保护点;县级名录700项。有国家级项目代表传承人26人,省 级项目代表传承人104人,州级项目代表传承人294人。国家级民族文 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处,省级生产性 保护示范基地8处,州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处。其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歌舞、传统戏剧、传统体 育、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入黔东南 且兰小国归附于汉 东汉时期苗族已在黔东南聚居
2. 羁縻州制时期(隋唐至宋)
·南北朝:黔东南属宋国
·隋朝:黔东南分属牂牁郡、治安郡、沅陵牂牁 ·唐朝:黔东南置有充州、应州、亮州、巫州等羁縻州和
奖州等经制州 ·宋朝:黔东南分属夔州路、荆湖北路、广南西路,其中夔、
州路管辖黔东南大部, 荆湖北路管辖南部边缘,广南西路管辖南部边缘, 置古州、亮州等,羁縻 州和安夷县、邛水县。) 要点:唐朝推行羁縻州制度对黔东南影响巨大 唐在镇远设梓姜县,首开黔东南行政建制 南宋时为为抵御元军,建黄平城
1.2 黔东南州民族建筑文化
目前有30个村寨被世界旅游组织评选为世界级乡 村旅游村寨、5个国家级生态村、1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 村寨,还有23个村寨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 清单,2个世界生态建筑博物馆,即锦屏隆里所村和黎平 堂安村。
1.2.1 民族村寨
• 1. 苗族村落
苗族村落多以宗族或家族聚族而居,村落大多分布于半山腰, 少部分村落分布于河谷,具有“一山一岭一村落”的分布特点

积30337.1平方公里。占全

省总面积的7.2%。到2017年
,全州人口475.99万人,少
数民族(有33个民族)人口占

总人口的80.3%,其中苗族

占总人口的42.5%,侗族占
总人口的29.5% 。
1.1.4 历史沿革
黔东南州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黔 中郡和象郡,明清时期分属思州府、镇远府、黎 平府和都匀府,解放初期属镇远专区,1956年7月 23日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驻地凯里 市。
年降雨量1000—1500mm,年日照时数1068—1296小时
。空气负离子含量每立方米达1200—2000个,是全国
平均的8—12倍,有“天然氧吧”之誉称。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 有大小河流2900多条,以清 水江、舞阳河、都柳江为主 干,呈树枝状展布于各地。 河流分属两个水系。苗岭以 北的清水江、 舞阳河属长江 水系,苗岭以南的都柳江属 珠江水系。
第1章 绪论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概况
凯里学院 王展光
1
投票 最多可选1项
你来自哪里? A 黔东南州 B 贵州省其他地区 C 省外
提交
目录
1.1 黔东南州概况 1.2 黔东南民族建筑文化
【学习提示】 黔东南州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的多民族混住的地区,
多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 化。在学习时,应注意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 进行区分,了解其各自特点和形成原因。 【学习要求】
·远古蜀人鱼凫部落 ·鱼凫王朝
特质:鳖巴——夜郎——土家族、仡佬族等,是贵州早期 人文发展的 一条主线。黔东南仡老族、仫老族本地土著人。
(4)夜郎时代 (战国、秦、汉时期)
·牂牁国 ·夜郎国 ·且兰国
要点:史前至公元前28-25年,贵州文化滥觞期。 战国中期,今黔东南属楚设黔中郡辖,在锦屏亮江出土 一批战国青铜武器。 在镇远涌溪、岑巩新兴出土 战国前编钟,表明中原文化已渗入黔东南。
特质:黔东南呈稻作型农业、刀耕火种型农业、山地游牧型。不以牛耕,但于畲田。
(5)郡县时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
·秦统一中国:黔东南属黔中郡 ·汉朝:西汉,黔东南大部分属武陵郡;东汉,基本延续 西汉区划。
·三国:蜀相诸葛亮领兵南征 ·两晋:黔东南属牂牁郡、夜郎郡 要点:秦灭楚后,苗族、侗族、水族、瑶族先民陆续迁
银秃
杏杉 三叶虫
海百合
2.水能
储藏量33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244万千瓦,是贵州 省“西电东送”项目的重点源区之一 。
三板溪水电站位于清水江下游锦屏县内,该电站总装机容 量100万千瓦,安装4台25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年发电 量24.28亿千瓦时,是国家西电东送“十五”重点工程。
2.生物资源
·雍正年间:设置“苗疆六厅”,黔东南东南全部纳入中央 王朝版图。 明朝鄂尔泰、张广泗改土归流
要点:贵州建省,机缘于黔东南 “化外之地” 清军入黔、反清复明 明清两次改土归流
创立共和时代(1840—1949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