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式发问(Socratic questioning)这种辩驳是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造的方法为基础的。
苏格拉底用一系列的质问来盘查人们潜隐的、想当然的假定。
发问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缺乏逻辑。
通过审查我们信念当中的逻辑,就可以弄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没有道理?怀疑它们的依据是什么?典型的苏格拉底式发问是这样开始的:●有什么根据证明……?●为什么我(她/他/他们)必须……?●仅仅因为我喜欢这样,他们就必须……?●……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吗?练习苏格拉底式发问,这里有一些例子:●凭什么要求我着手去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成功?●为什么别人必须去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仅仅因为我很有敬业精神,别人就也要有敬业精神?●如果我完不成某一个任务,我整个人生难道都失败了?●仅仅因为我希望女儿在学校取得好成绩,她就必须取得好成绩?哪里写明了她必须这样做?●我完不成那个任务,人们就会鄙视我吗?为什么我必须让人佩服?依据在哪里?●聚会上如果我不跟别人说话,结果必定是灾难性的吗?苏格拉底式发问可以用来质疑一些常见的不合理信条(第二部分已经写到),见下表。
信条苏格拉底式发问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肯定。
为什么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肯定?难道仅仅因为我喜欢这样?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我必须在每一个方面都胜任、够格并有所成就。
哪里有依据表明我必须能够胜任每一个方面?在某些方面我不能胜任就是灾难性吗?为什么?世界应该公平,我应该总是受到公平的对待。
哪里明文规定世界必须公平?尽管我希望受到公平的对待,但是哪里有根据证明我应当总是受到公平的对待?又有什么根据证明世界必须是公平的?人们的理想信念应当跟我一致,他们做事情的方式也应当与我相同。
人们的理想信念为什么应当跟我一致?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希望每个人都相信同样的东西?他们为什么必须这么做?有些人就是坏,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谴责。
仅仅因为某些人的行为方式我不喜欢,他们就一定是坏人吗?因为偶尔的不良行为,就把整个人说成坏人,这合理吗?如果我弄砸了某事,我就是一个坏人、废物或者白痴。
如果我弄砸了某事,我就是一个坏人,这从何说起?谁说我必须一贯正确?世界应该向我提供我所需要的东西。
生活应当舒适。
我不应该受苦,不应该遇到麻烦事。
为什么世界应该向我提供我所需要的东西?仅仅因为我希望生活悠闲舒适,生活就必须这样吗?为什么?如果事情的发展偏离了我的期望,那就太可怕了。
尽管我希望事情如愿,为什么事情不如愿就那么可怕?哪里有证据表明事情必须总是按照我喜欢的方式来发展?逃避问题要比面对并处理问题容易。
有何依据支持这一说法?当我逃避问题、不去处理问题,我的生活就变得容易了吗?实际上是否发生了恰恰相反的情况?续表信条苏格拉底式发问人类的不幸是由境遇造成的。
当事情并不如意,我就不可能开心。
人类的不幸真是由境遇造成的吗?凭什么这样说?尽管我希望生活中事事顺心,假如某些事情并不如意,难道我就不能照样开心吗?如果有可能出事,我就应该忐忑不安。
我为什么应该忐忑不安?这对我有什么帮助?对事态有什么好处?如果我完全忽略掉它,结果会怎么样?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解答。
如果我找不到这个解答,就太可怕了。
凭什么说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解答?尽管我希望想出一个好办法,但是我为什么要认定总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即使存在更好的方案,我又如何预先得知?找出合乎逻辑的、有益的说法要质疑我们那些缺乏逻辑的思维,苏格拉底式发问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仅仅问几个问题是不够的。
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还需要发明一些更理性、更有用的方法来理解周围的情况。
这包括想出某些陈述(statement)来直接对抗我们思维中荒谬、消极的方面(见下表)。
信条合乎逻辑的陈述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肯定。
人们喜欢我当然好,但是,指望每个人都喜欢我是不现实的。
有的人可能并不喜欢我,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好。
即使有的人并不喜欢我,我仍能应付。
我必须在每一个方面都胜任、够格并有所成就。
我在有的方面很在行,在其他方面并不在行。
尽管我一直希望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但是我并没有理由要在各方面都胜任。
世界应该公平,我应该总是受到公平的对待。
世界上到处都存在不公平。
很多事情并不公平。
我可能时常遇到不公平的事情。
人们的理想信念应当跟我一致,他们做事情的方式也应当与我相同。
人们有权奉行与我不同?理想信念。
人们有时候说话做事并不讨我喜欢。
如果人们总是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那当然好,但我没有理由要求他们必须那么做。
续表信条合乎逻辑的陈述有些人就是坏,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谴责。
人们有时候处事不公或者考虑欠周,我也如此。
我可以批评他们的行为,但是没必要指责、辱骂他们。
如果我弄砸了某事,我就是一个坏人、废物或者白痴。
就像每个人那样,我有时候也犯错误、做蠢事。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是废物或坏人。
在我一生的过程中,我已经做过成千上万的事情。
仅仅根据我的一小部分行为来给我贴标签,是不合理的,也是自我挫败的。
世界应该向我提供我所需要的东西。
生活应当舒适。
我不该受苦,不该遇到麻烦事。
事情顺心当然好--大部分时间确实是这样。
但是,并没有理由强求万事如意。
纷争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
如果事情的发展偏离了我的期望,那就太可怕了。
事情如果不如我的预期,这确实令人失望,也很不方便。
但是,结果很少是可怕的,很少是灾难性的。
没有理由要求事情必须符合我的要求。
逃避问题要比面对并处理问题容易。
逃避问题从短期来看也许是便当的,从长期来看则不然。
有时,重要的是脱离我们的“舒适区”,去面对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
人类的不幸是由境遇造成的。
当事情并不如意,我就不可能开心。
人生当中有时会出现挑战,但我有能力学会理性地思考并保持健康的心态,从而避免过于痛苦。
我可以尝试“逆来顺受”。
如果有可能出事,我就应该惴惴不安。
对我无法控制的情况忧心忡忡是没有道理的。
对之忧心忡忡并不能改变结果,只能使我感到痛苦。
假如出事,我能对付。
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解答。
如果我找不到这个解答,就太可怕了。
很多问题并没有唯一正确的解答,我们只能尝试各种解决方案。
我们只能依靠当时所能获得的信息作出决定,并且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作出决定。
有的人觉得以苏格拉底式发问来开始辩驳要容易一些,也有的人喜欢省略掉苏格拉底式发问,直接提出辩驳性的陈述。
不论你采用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找到一些更好的说法来对抗那些无益的认知,让我们用一种更健康的心态来看待事情。
驳斥某些认识比驳斥其他认识要容易些,那些尚未根深蒂固的认识常常可以通过内心的思考来加以驳斥,只需提醒自己用更有益的方式来感知我们的处境。
然而,固执的、长期的、根深蒂固的信条往往需要通过手中的笔杆来加以有效的驳斥。
认清那些使我们心情糟糕的想法,写下那些对之直接辩驳的陈述,把模糊的概念转变成清晰的观点,并在心中加以强化。
此外,写下辩驳性的陈述可以留作参考,让我们在需要额外强化的时候拿来看一看。
重复阅读我们写出的辩驳,有助于把这些观点植根于脑海,并把它们从“头脑”水平(“head”level)转移到更深的“内心”水平(“gut”level)化繁为简—培训中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文/朱永坚朱琦阿斯利康中国管理学院高级销售培训顾问“苏格拉底式提问”优于平铺直叙式的讲授,符合成人学习的大部分学习原则。
掌握了这种授课技巧,将极大丰富培训课程实施的效果。
一次成功的培训必定是一套培训系统充分运作的完整体现,从培训需求挖掘→培训项目的建立→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培训课程的现场实施→培训的结果反馈,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
作为培训师要全面地掌握、熟练地操作培训的系统流程,尤其在授课环节上综合运用多种授课方法、方式。
在培训中,探询技巧的运用,已经成为考察培训师能力和资格认证的关键指标。
苏格拉底式提问与白板学说培训师的角色就是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培训课程的现场讲解又是最为直观的观察现场,由于参训者多为成人,其学习模式已经极大地区别于在校教育。
传统的在校课程讲授模式,偏重于直接讲述信息,通过言语讲授向听众传递知识信息,即“讲-听模式”,学术上称其为“白板学说”,由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罗克(John.Loche)提出,认为人们的大脑就像一块白板,空无一物。
通过讲述可以给学员灌输新的观念和知识。
白板学说的前提是学员对新的知识和观念一无所知,而讲授者则对之了如指掌。
这是一种很普通的教学方法。
它的优点在于主动权集中在讲授者手中,可以掌控信息的传递,并保证信息传递的连贯性。
其缺点是学员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对信息内容的需求极其强烈,讲师需具备高级讲授技巧,若缺少相应的互动,则容易使学员的注意力曲线下调过快,造成信息的丢失。
在培训课堂上,“白板教学法”只是一种基础的讲授方式,另一种更为有效的讲授方式就是“探询”法,也称为“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这种方法开始于15世纪,由希腊着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创造,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着作被世人所知。
柏拉图在他的着作中通过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学习,演示了这种学习方式。
它的流程是:讲授者先不表明自己的观点,通过不断向学习者发问,来引导学习者寻找正确的答案。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前提是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通过提问来引导他们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优点在于主动权在讲授人手中高度灵活变化,集中在重点知识的考察,侧重于信息的反馈以便于讲授者及时调整授课方向。
通过引导学员学习,增进了主动思考意识,将授课的内容由基础向高端递进。
学员也可以及时查遗补漏,保证关键知识点的掌握。
授课的节奏变化强,保证了学员的注意力不被分散。
它的缺点在于技术性很强,需要讲授者事前有充分的设计,问题设计的目的要明确,要与讲述和讨论的主题相关。
内容要简练、清晰,易于让回答者理解,难度要逐层递增。
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原则是:化繁为简,创建关联,帮助学员构建新旧知识理解的桥梁。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设置“苏格拉底式提问”用得越多,培训越有效,这种探询式的问题设置有以下特点:一、根据提问的内容递进程度,可分为“背景问题”、“难点问题”、“暗示问题”、“需求满足问题”。
“背景问题”是了解学员现状、信息、背景数据时使用的询问。
其优点是了解学员的基本状况和发现潜在的问题。
“难点问题”是针对难点、困难、不满时使用的探询。
其优点是确认重点,探讨共同担心的问题领域。
“暗示问题”是遇到的难点、困难、不满而造成的结果、影响的询问。
其优点是可以明白问题点对解决方案的深刻影响,将隐形的关键点浮出水面,使之成为显性的问题。
“需求满足问题”是在提供解决问题,做出有价值的对策时使用的探询。
其优势是聚焦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注重问题的存在,可引导学员得到更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有意义的答案。
在交互使用上,这四类问题总体呈“倒漏斗模型”,当学员初步掌握了某项知识点时,首选“背景状况问题”,可以考察学员的知识掌握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