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耕地减少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摘要:土地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吃、穿、住、行的来源都离不开土地,而农村的生产用地(可耕地)则为我们提供直接和主要的食物来源,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可是城市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出现了不少侵占农村的可耕地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已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研究农村耕地减少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耕地;减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和少地农民,农民失地必然造成农民养老失去传统的物质基础。
这些失地农民家庭有的得到了大量的经济补偿,生活好了起来,这些主要是城中村和近郊的农民。
而有些农民家庭得到的补偿却不能使他们以后的生活无忧,这些主要是偏远山区的广大农民。
这些大多数农民家庭中的青壮劳动力大部分选择了外出打工来赚钱,而一些不能外出打工的则在家种地。
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不仅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我国耕地面积在十年内减少了一亿亩,已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为此,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耕地减少问题。
1 我国农村耕地减少的现状和影响
我国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但适于农耕的土地很少,且有逐年下降趋势。
1996年我国拥有耕地1.23亿公顷(折合为18.51亿亩),居世界第四位,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40%。
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耕地面积逐年锐减:2001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14亿亩,2002年为18.89亿亩,2004年耕地总面积下降为1.22亿公顷(折合为18.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减到0.094公顷,2007年我国耕地总面积已减至1.217亿公顷(折合为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2公顷(折合为1.38亩),2008年我国的耕地总面积是18.2574亿亩,2009年我国耕地总面积退变为18.25亿亩。
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中国耕地总面积与美国并列第二,人均耕地面积则为倒数第三,仅高于日本和孟加拉国,居第24位。
再加上我国的土地后备资源尤其是耕地后备资源明显不足,更加突出了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基本国情。
我国耕地面积锐减,给我国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形势非常严峻。
耕地面积锐减,加上耕地质量退化,粮食产量已很难得到有效保障,我国粮食供求关系趋于紧张,国家粮食安全受到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耕地产出的粮食还难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日益增长的需要。
而且国内的粮食价格也在上涨,其原因是粮食供给减少,而粮食供给减少的原因是耕
地减少。
由于耕地是一种人工—自然生态复合系统,它不但具有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绿地所具有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净化环境等生态环境功能。
耕地被征以后,其农产品生产、生活功能不但随之不复存在,其作为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也因耕地的不断减少而流失。
耕地的流失也使得土地被征前后原有的生态平衡不断被人为打破,生态环境难以恢复。
农村耕地的不断减少使农民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而进行的一些开荒,围湖造田等行动会造成生态破坏。
张涧村原来有一片苹果园,但随着耕地的减少,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而不得不把苹果树砍掉进行粮食种植,这使得在果园里生存的兔子,野鸡等动物现在已经消失了,而果园所在的坡地水土流失也日益严重。
耕地的减少产生了许多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大量增加,农民利益受损害,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受到严峻挑战。
这些农民没有地种,外出打工也没有知识和技术,整日无所事事,要么打打牌,喝喝酒,要么整日在村子里乱转,日子久了必然要生事,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犯罪。
而农民失去土地,又没有工作,收入就没有保证,这又必然造成农民的贫穷,进一步加大我国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
2 农村耕地减少的原因
1)耕地减少的自然因素。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日益严重,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又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四季变化异常,使许多地方温差异常、降水异常。
一些原本就不是特别肥沃的土地会因缺少降雨而荒芜,不再适合耕种,从而造成耕地的减少。
气候变暖还会使一些土地沙化,从而造成耕地减少。
我国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多变,水灾、旱灾、沙尘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比较频繁,每年均程度不同的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另外,水土流失严重、三北地区的荒漠化、西南一带的石漠化和沿海地区的海水侵蚀等,也都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2)耕地减少的社会因素。
在道路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更是加大了耕地的减少和浪费,农村公路建设具有规模大、覆盖面广、里程长的特点,因而对耕地等土地资源需求量加大,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土地资源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不断侵占农村的耕地,使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城市不断变大的过程,就是一些乡、镇、村变成城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建造住房,不断建造各种生产生活设施,不断建造各种娱乐设施,总之不断侵占周边的耕地,使耕地不断减少。
3)耕地减少的人为因素。
农民建房选址时,随意性大,建设用地与农用地杂乱分布,村内公共服务设施无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影响村庄整体美观和生活环境状况的提高,还造成了耕地的浪费。
农村一户拥有至少二处宅基地上的房子的现象很普遍。
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到户尚未全面做到,导致产权不明晰。
不少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将农村集体土地非法入市,私自转让宅基地(包括地上房屋),甚至有的村民擅自改变宅基地用途用作商业
用地,出租经营买卖,从中获取暴利。
由于宅基地问题的存在,我国农村的耕地减少问题和浪费问题非常严重。
许多农民为了赚更多的钱外出打工,家里面没有人种地,造成了耕地抛荒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