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专题文献综述

生态学专题文献综述

景观生态规划文献综述一前言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思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然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未来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环境恶化的结果是导致景观结构的改变、生态功能的失调,而设计合理的景观结构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合理景观结构的基础,它在自然保护区设计、土地持续利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景现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0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原理2.1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利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问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汁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喈相处m。

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宅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现设计学(1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汁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

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没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一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不同学科和领域对生态规划有着不同理解.公认的生态规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我们这里谈到的是广义的生态规划.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景观建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园林规划等),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

生态规划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地理学家G.P.马什(G.P.Marsh,1864)、地质学家J.W.鲍威尔(J.W.Powell,1879)、英国生物学家派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1915)为代表的土地生态恢复、生态评价、生态勘测、综合规划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2.2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三景观生态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3.1 生态观念的自发阶段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生产力与技术能力都较低,在自然面前更多是遵从与顺应,自发而朴素的生态观念使人们在城市布局与空间结构上更多地考虑了与自然的结合与和谐.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追求。

天人合一”,其实质蕴涵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风水模式”是我国古代融合对自然.对人性的崇拜,探寻安居乐业之法。

另外,中国的山水园林”建筑风格与西方”园林营造”模式如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古罗马的别墅庄园.欧洲中世纪城堡庭园等.虽然只是在某个局部空间进行的生态环境与景观改善,但都体现了人们对回归自然的追求。

3.2 生态规划理论的萌芽阶段景观生态规划的思想可以追朔到19世纪末,那时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程度较低,景观规划集中在农业土地的重新分配,如田间道路的设置及排、灌水系统的建设等,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及土地生产力。

但一些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和人类对环境影响的严重性,主张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在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的同时,还要考虑自然保护。

然而这种思想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却为后来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业革命后,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布局开始出现混乱.工业污染导致城市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步转向对立和冲突.同时也唤醒了西方先哲对于城市生态的关注。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Howard)121提出了“田园城市”设想,其主要内容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这种建设思想将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问题相结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这一时期人们对城市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层面,解决途径也主要以城市的景观美化为主,城市生态规划的思想还处在萌芽阶段。

3.3 生态规划理论的发展阶段随着生产力提高,城镇化发展,人们对景观价值的认识发生变化,至20世纪初,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功能,景观设计开始强调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协调,追求人地共生,至此景观生态规划的思想初步形成。

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同时加重了对生态的破坏,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也随之不断进步,其中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的发展,使城市生态规划从主观构想开始深入到理论层面的研究,并逐步开始了实践探索,涌现了许多对城市生态规划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学者,格迪斯(Geddes)在《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的环境.市政.卫生等综合规划研究中.强调在规划中根据自然的潜力与约束来制定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方案;沙里宁(Saarinen)在《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未来》一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城市结构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的共同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又要不脱离自然;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帕克(Park)将生物群落学的原理和观点用于研究城市,并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发展;美国建筑师赖特(Wright)181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广亩城市”的城市规划思想.认为随着汽车和电力工业的发展.没有必要把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分散(包括住所和就业岗位)应成为城市规划的原则;另外昂温(Unwin)在田园城市“基础上提出了”卫星城镇“的概念,这些理论共同将城市生态规划推向了第一个发展高潮。

在这一时期中,人们对城市生态问题的认识从表象走向了深层原因的探求,从局部改善上升到城市结构与布局的变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被大量应用到城市规划中.促进了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关注问题大多集中在如何改善小环境.改善住区居住环境.但未充分认识和关注城市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对城市大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未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方面系统研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另一方面遥感和计算机等新技术在景观研究和规划中的应用,促进了景观生态规划的迅速发展。

I.Mcharg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把土壤学、气象学、地质学和资源学等学科综合起来考虑,并应用到景观规划中,提出了自然设计模式。

这一模式突出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和自然资源的固有属性,重视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强调人类、生物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伙伴关系。

3.4 生态规划理论的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而生态环境问题也从局部扩大到世界的各个地区和领域.人们对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入,城市生态规划研究逐渐系统化.并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20世纪60年代美国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McHarg)提出了城市与区域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方法的基本思路,并通过案例研究.对生态规划的工作流程及应用方法作了较全面的探讨。

70年代,通过Mazur和Ruzicka等景观生态学家的研究工作,逐步发展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方法,并成为国土规划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一项国际性的研究计划——“人和生物圈计划”(MAB),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城市的项目,并明确指出应该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进行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城市生态规划逐步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发展.规划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得到显著提高。

进入80年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与日俱增,地球上几乎找不到一块不受人类影响的景观,而景观生态规划已经发展成为综合考虑生态、社会过程以及二者之间时空耦合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及原理经营管理景观资源以达到既要维持景观生态功能,又要满足持续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要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通过格局的改变来控制景观功能、物质流和能量流,这种思想是景观生态规划方法论的又一次思维转变扪。

这一时期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重点向技术。

方法的深入以及生态建设实践的方向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也开始表现出多元化.生态化特点,生态发展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与推广。

中国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引入生态规划理念,逐步加强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与实践。

四景观生态规划的设计原则4.1 自然优先原则第一,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踺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

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第二,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

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盖哑(Gaia)理论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

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朵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

自然的自设计能力,导致了一个新的领域的出现,即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传统工程是用新的结构和过程来取代自然,而生态工程则是用自然的结构和过程来设计的。

第三,显露自然。

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跟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

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

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括吏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

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

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

用萨尔的话说,景观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一。

4.2 可持续性原则景观生态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立足于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为景观是由多个生态系统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是自然与文化的复合载体,这就要求景观生态规划必须从整体出发,对整个景观进行综合分析,使区域景观结构、格局和比例与区域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谋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以达到景观的整体优化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