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好作文基本功学会给文章起个好标题有个语文老师告诉我:有一次,他要求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写一篇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作文,题目由同学们自定。
等到作文本子交上来以后,他发现篇作文的题目几乎都差不多:《向雷锋叔叔学习》、《雷锋是我们的好榜样》、《学习雷锋,做革命接班人》、《学习雷锋好榜样》……后来,老师根据每篇作文的内容和重点,把题目改为《雷锋就在我们身边》、《俺看到了活雷锋》、《祖国处处有亲人》、《护盲小分队成立了》、《你猜猜,谁是小雷锋?》……我们把老师修改过的标题和原来的标题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来,修改后的标题比原来作文的标题好,因为前者空洞,后者具体;前者一般化,比较生硬呆板,看不出文章的中心和重点,后者比较生动活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
有一家杂志举办小学生作文比赛,总题目是《可爱的家乡》,要求写自己家乡的可爱,题目自定。
有三个小学生描写家乡见闻的作文,内容都不错,就是题目一般化:《换了人间》、《家乡的变化》、《我爱家乡的溪水》。
叔叔仔细研究了作文的内容和特点,分别把这三个题目改为:《故乡行》、《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迷人的小溪》。
叔叔为什么要这样改呢?因为《换了人间》题目太大,而且过去已经见过,缺乏新鲜感。
其他两个题目,没有文采,没有特点,显得一般化。
修改以后的题目,有的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比较形象生动,亲切自然;有的富有诗意,显得很美,能引起读者的回味。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有一句赞美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
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能起提示文章、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个人没有好眼睛不行,一篇文章没有好题目也不行。
同学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书看报的时候,首先是看标题,然后再往下看,标题不吸引人,引不起你的阅读兴趣,就不想看了。
读者不爱看,文章再好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你们读过作家魏巍那篇著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吗?据说他最初写的题目叫做《自豪吧,祖国!》,后来征求干部、战士们的意见,大家感到这个题目比较一般化,没有起到通讯的提要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家经过反复考虑,最后才定下后来这个题目。
《谁是最可爱的人》既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兴趣,也表达了作家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所以,同学们作文一定要根据文章的要求和内容,精心起个好标题。
同学们练习作文的时候,常常为想不出好题目而苦恼,那么,请你在给文章标题的时候,注意四要四不要:一、要切合文章的思想内容,不要题不对文。
比如你想记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而文章的题目却叫《小球迷×××》,以记事为主变成以写人为主,这就叫题不对文,转移了中心。
请看施维谦同学写的一篇作文。
点分沙坑边横竿升到了米。
刘寒玉跑到竿前用力一跳,右腿过竿了,可左腿一弯又把竿碰掉了。
唉!张老师刚才给他说过好几次了,可他就是做不好,我心里直着急。
张老师还是笑眯眯地说:来,你看好,我是怎样跳的。
说完,他紧闭着嘴,跑到了竿前,脚用力一蹬,右腿高高一跨,一侧身,左腿直直地划了一个弧形,稳稳地过竿了。
他站在沙坑里,气喘吁吁,望了望刘寒玉,似乎在说:明白了吗?刘寒玉会意地点了点头,我望着张老师那明显起伏的胸膛,心头一紧:老师呀,别忘了,您是心脏病人呀!点钟讲台旁张老师检查我们课文朗读,有三个同学出现了读音不准、结结巴巴的现象。
不用问,昨天没认真预习。
张老师脸沉了下来。
手使劲摁在讲台上,大声说:你们怎么预习的?这么大了,老靠家长和老师督促吗?班上顿时鸦雀无声。
过了一会儿,张老师苦笑了一下,自言自语道:我说不发火了,又忍不住了……接着,他压低嗓门,语重心长地说:预习就是培养你们独立阅读能力,将来能脱离老师这个拐棍,自己学习。
连书都不认真读,怎么能准确分析一篇文章呢?你们都大了,自己考虑吧……课继续进行着,可我却思绪万千,张老师是急还是忧呢?点分校门口这一周,是我们班值周。
今天,风可真大,吹得人睁不开眼。
张老师和我们一起查路队。
二()班的路队走得不齐,张老师上前把路队拦住,重新给他们整好队,教育他们要走好,然后送他们走出校门。
点了,张老师对我们几个说:你们去食堂打饭吧,要不,饭凉了怎么吃啊!剩下的几个班由我来查吧!我心头一热,看了看张老师被风吹乱的头发,发现已经有几根银丝了。
点教室里放学后,张老师坐在椅子上,参加我们班《小牛犊》报的第三次组稿会。
主编黄昱安排了这期小报的内容,小记者们在交换采访情况,刻写的同学在研究如何安排版面。
张老师听着、看着,他笑了,笑得是那么甜。
散会时,黄昱征求老师的意见,张老师笑笑说:我同意你们的安排,看来你们的创造精神还真不错嘛!随后,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神秘地一笑说:今晚电视有福尔摩斯探案故事,可别忘了看呀!同学们笑着散去。
点老师家我带着作文去请教张老师。
一进屋,闻到一股浓郁的中药味,那一定是为刚出院的师母熬的。
一张小圆桌,被大姐姐和小妹妹占着,她们正在做作业。
沙发扶手上,放着一摞作业。
张老师见我来了,忙让我坐在沙发上,为我倒了杯桔子汁。
我有点后悔,干嘛来凑热闹呢?张老师看了作文,跟我谈了许久,临走时我劝老师早点休息,他笑了笑说:习惯了,没什么。
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很多很多,这就是我的老师一天的工作,他就是这样度过了二十几个春秋!我突然想起在老师那间小屋的墙上,挂着一幅中堂,上面写着两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琢玉。
我似乎明白了,我的老师是在用心血雕琢着一块块美玉,他是雕塑人类灵魂的艺术家啊!同学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篇歌颂老师的作文,用《辛勤的园丁》显然太一般化了。
施维谦同学给文章起了一个很精彩的标题——《琢玉》。
这篇作文围绕老师用心血雕琢着一块块美玉,是雕塑人类灵魂的艺术家这一中心思想,用老师琢玉的几件事串连起来,并加上简洁、明确的小标题,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沙坑边、讲台旁、校门口、教室里、老师家),井然有序地描写老师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具体行动和高尚品格,最后用老师家中的一幅中堂:琢玉,来点明文章中心,准确而巧妙,题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文章的结构也很严谨,五则以时间、地点为小标题的日记,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一目了然。
二、要具体,有内容,不要空泛,华而不实。
比如同样是表达同学们发奋读书这一主题的文章,《我爱读书》、《书伴我成长》就比《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爱书》好一些,前者具体,后者空洞。
请看下面一篇作文:那雨那车那人……广西玉林市玉林镇东成小学五年级卢恺每当看到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我的思绪就不禁回到了寒假中,那个细雨霏霏的早晨……寒假里,玉林城遇到了连绵不断的细雨。
这雨虽然给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但却给南来北往的行人带来了许多不便。
这天,从外婆家回来,我挤上了公共汽车。
那雨,仍不停地下着。
那车,也不知生气了还是兴奋了,屁股一扭一扭地跳起了迪斯科。
车上的青年人又叫又喊,得意洋洋,好像很喜欢车子这样。
可坐在我身边的一位老伯伯却不住地呻吟着,面容憔悴,半闭着眼睛。
原来,他正急着去医院动手术。
突然,汽车的迪斯科戛然而止。
原来,车子左后轮陷入了一个大水坑里。
无论发动机如何嚎叫,人们如何埋怨,车轮只是在坑里打空旋转。
正当我愁眉苦脸时,只见一位老奶奶霍地站起来说:这位病人要动手术,等下辆车肯定来不及,瞧他们一家子多焦急呀,大家把车子推出水坑吧!于是她率先走进风雨中。
在她的带动下,我和一些乘客都下了车。
有的找石头垫车轮,有的找棍子撬车尾,有的用肩膀顶车身。
雨,越下越大,老天也似乎有意要考验我们这些推车人似的。
推了几十分钟,车子推不上去不说,倒把我手推得疼起来。
我有点动摇了,心里不住地嘀咕:花钱坐车没坐成,倒推起车来,干吗找这倒霉……就在我要退出推车队伍时,不知怎么的,浑身上下好不自在。
因为我看到刚才那位老奶奶不小心跌了一跤,好不容易才站起来。
她似乎根本就没想到自己,只知道一个劲地指挥推车,连雨水流进脖子,好像也没察觉。
在她的感召下,我似乎注入了增添力量的兴奋剂,又参军入伍了。
路旁的行人不管男女老少,也都相继加入了推车队伍。
到底是人多心齐力量大,汽车被推出了水坑,又欢快地跳起了迪斯科。
车上的人,目光都投向了那位老奶奶;细雨仍在飘飘洒洒,好像都落在了我们这辆车上,似烟,似雾……这篇作文的题目特别好。
那雨,点明了事件发生的环境;那车,除点明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外,还是故事的线索;那人是作文的主体,是作文描写的主要对象。
把这六个字连在一起,还造成了悬念,你一定会问:那雨、那车、那人,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这不就得读这篇文章了吗?你读完这篇作文以后,可以给它起个《一件让人难忘的事》、《发生在公路上的事》或《推车》一类的题目,但如果这样,你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的。
三、要醒目,有新意,能引人入胜,不要老一套,一般化,照抄照搬。
比如同样是写热爱家乡的作文,《童话世界——七星岩》就比《我爱七星岩》形象;《在先烈浴血战斗过的土地上》就比《我爱家乡的土地》有特点;《猎熊》就比《深山打猎》醒目。
大家都知道,太阳本来是红色的,可是,马拓小朋友写的作文,题目叫做《绿色的太阳》,你说怪不怪?难道是他观察错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读一读他写的作文,你就明白了。
绿色的太阳吉林长春市天津路小学六年级马拓初春,我受学校《星花》报委托,去采访一个幼儿园。
我的弟弟就在这个幼儿园。
走在路上,风儿暖洋洋的。
我的心和这初春一样,充满着阵阵温暖。
这个幼儿园坐落在绿荫之下,春风轻袭,让人心情十分愉快。
我来到第一间教室。
弟弟就在这个班里。
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画着画。
我不想打断他们,和老师交谈了一会儿,便悄悄地走到弟弟身旁,看了起来。
在家里,弟弟常爱干一些使人意想不到的事。
今天,他画的这张画,着实让人大吃一惊。
看,那张雪白的纸上,有一间好大的房子,上面有一轮绿色的太阳!啊!我惊异的声音让弟弟发觉了,他用嘴努了一下,好像在说:怎么样?画得不错吧?我微笑着点点头,用手指了指那个绿色的太阳。
他搂住我,小声说:那是个能吃的太阳,有了这个太阳,就不饿肚子啦!送给,嗯……送给卖火柴的姐姐。
噢,这是个能吃的太阳,并且是要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吃的。
我望着弟弟,又望着那个能吃的绿太阳,想,为什么它可以吃呢?弟弟心灵深处想的又是什么呢?弟弟扯了一下我的手,只见那幅画已经画完了,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送给火柴的姐姐。
你是中国人吗?弟弟突然发问。
我被弟弟的话问呆了,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可是中国人,那个大房子……他一边指着画上的房子,一边说,那个大房子,要让各国小朋友住,白孩子,黄孩子,黑孩子……他幼稚的脸庞仰着,焦急地等待着我的肯定。
我想说点什么,可是一股激情在心里激荡,就是说不出来。
于是,我的目光又落到了图画上面那座好大的房子上面。
多么好的房子,金黄色的瓦,银白色的墙壁,上面还有个小烟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