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全面改薄”建设项目1.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XXX“全面改薄”建设项目1.1.2建设地点本项目由XXX教育局统一规划,地点分别位于各项目学校。
1.1.3建设单位XXX教育局1.1.4编制单位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1.1.5项目性质维修改造、改扩建及新建1.2建设容及规模1.2.1建设容XXX“全面改薄”建设项目由教育局统一规划,包括校舍维修改造、校舍改扩建、校舍新建及教学设备购买,共计151个学校、200个项目。
1.2.2建设规模项目总建设规模为校舍维修改造、校舍改扩建及校舍新建建筑面积为60808m2,购买教学设备299万元。
项目道路及绿化利用各自学校原有设施。
1.3建设单位基本情况XXX教育局位于XXX城关镇府前街68号,法人代表为XXX,现担任县教育局局长、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XXX教育局分为10个股室。
XXX教育局的主要职能为:(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拟订有关教育的规性文件。
(二)负责全县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指导协调全县教育、教学改革;负责民办教育的管理工作。
(三)统筹管理本部门教育经费;协同县财政部门编制县教育系统经费预决算;参与拟订筹措教育经费、教育拨款、教育基建投资的办法和方案;监督全县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组织指导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
(四)负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负责义务教育的宏观指导与协调,指导普通高中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检查实施全县各类学校的办学标准、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文件的落实情况。
(五)指导全县的教育督导工作;负责组织和指导对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工作;组织指导对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质量的监测工作。
(六)指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负责全县中等职业学校及专业的设置、合并、撤销的组织论证和申报指导工作;指导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七)指导全县中小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工作、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及国防教育工作;指导所属学校的综合治理、档案保密工作。
(八)指导全县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推行和实施教师全员聘用制;按干部管理权限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所属中小学校长。
(九)主管全县教职工队伍工作。
组织实施全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统筹规划全县教职工队伍建设;负责全县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指导全县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
(十)统筹管理全县各类中、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考试工作。
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普通、成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组织协调招生管理工作;承担中小学校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
(十一)指导并管理全县教育系统的科学研究工作;协调、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承担国家及省、市科研项目的实施工作。
(十二)归口管理全县教育系统对外交流与宣传工作。
负责外国文教专家、教师的有关管理工作,参与教育方面的出国(出境)人员的审查工作,负责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工作。
(十三)指导、协调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后勤工作、电化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装备工作;负责全县教育基本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指导有关的教育学会、协会、基金会的工作。
(十四)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编制全县语言文字工作中长期规划;组织协调对语言文字的规和标准的监督检查;指导和组织推广普通话工作、普通话师资培训和普通话测试工作。
(十五)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1.4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4.1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6158.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5859.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95.14%;购买教学设备费用299.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86%。
1.4.2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6158.00万元,全部为申请中央预算资金。
1.5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周期18个月,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
1.6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0-1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表1.7编制依据、围及目的1.7.1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5)《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6)《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7)《GB500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第一版)(8)《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中国电力2002年3月版);(9)国家、省、市其他有关设计规、规定;(10)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1.7.2标准规◆建筑结构主要规和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GB50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50010-2010);《砌体结构设计规》(GB50003-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11);《岩土工程勘察规》(GB50021-2001)(局修2009版);《建筑设计防火规》(GB50016-200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13);《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2/T 559-2013);《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给排水及暖通主要规和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GB50015-2003)(2009版);《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GB 50364-2005);《室外给水设计规》(GB50013-200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GB/T50805-2012);《室外排水设计规》(GB50014-2006)(2011年版);《民用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GB50736-2012)。
◆电气、仪表主要规和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JGJ16-200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GB50052-2009);《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GB/T50065-2011);《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GB50217-2007);《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GB 50053-2013);《低压配电设计规》(GB50054-2011);《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GB50055-2011);《建筑防雷设计规》(GB50057-2010);《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1.7.3研究围(1)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项目实施条件(3)工程容(4)项目组织与实施计划(5)工程节能(6)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分析(7)环境影响评价(8)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1.7.4编制目的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家有关法令、政策、规程、规、标准,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外部条件、工程技术方案及公用工程、环境保护、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进行研究。
2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背景2.1.1 国家政策“十一五”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显著,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实现,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发展实现重大突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科技三大奖中一半出自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三分之二成果由高等学校完成。
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民族地区教育快速发展,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缩小,国家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教育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一大批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语言文字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教育改革开放呈现新格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开始实施,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全面推进。
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上新台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输送了近6000万名毕业生,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一代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
我国教育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迈上由大到强的历史新征程。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教育规划纲要》,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描绘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全国上下积极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相继启动实施一系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和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完善了公共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出台了若干重大教育政策,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教育,社会各界更加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职员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开启了教育改革发展全新的历史篇章。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
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看,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增加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供给。
面对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科技创新的新突破,迎接日益加剧的全球人才、科技和教育竞争,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高等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有力地推进教育公平。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迫切需要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总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从教育发展看,我国已进入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新阶段。
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必须在“十二五”时期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人才基础和条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