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常规一、患儿入室后,有本室当班护士进行沐浴或油浴、做识别标记,安排床位。
二、认真做好护理体检,并与家长核对患儿性别,书写护理病历。
三、保持适宜的温度,维持体温稳定,室温维持在22-24℃相对湿度55%-65%。
注意保暖可使用婴儿温箱,护理操作时不要过分暴露新生儿。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鼻的粘液及呕吐物,注意避免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或压迫其胸部。
保持合适的体位,如仰卧位是避免颈部前屈或过度后仰;俯卧时,头偏向一侧,专人看护,防止窒息。
五、预防感染:(1)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完善清洁设施。
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室内时时清洁,做好各项监测工作。
新生儿用品均应"一人一用一消毒"(2)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日脐部护理1到2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做好皮肤护理勤换尿布便后清洗,有红臀者按红臀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六、合理喂养:(1)正常足月新生儿提倡早期哺乳(2)定时、定磅秤、定地点测量体重七、确保患儿安全:避免新生儿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如可以触专业整理及的热源电源尖锐物品,工作人员指甲保持短而钝,使用暖箱者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早产儿护理常规早产儿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活产婴儿,又称未成熟儿。
出生体重多在2500克以下,身长小于47cm。
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者为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小于1500克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克者为超低体重儿。
保暖、喂养、维持正常呼吸、预防感染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护理早产儿的关键。
一、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二、保暖1、维持室内温度24-26℃,环境相对湿度55%-65%,维持患儿适中温度。
2、对体温不升或体温较低者,应缓慢复温,根据胎龄、日龄、出生体重选择暖箱或辐射台保暖。
保暖箱使用是用科学的方法,创造一个温度和湿度相适宜的环境,使患儿体温保持稳定,以提高未成熟儿的成活率。
3、保暖箱温度及湿度标准:温度是根据早产儿体重及出生天数专业整理决定,相对湿度为55%-65%。
见下表新生儿体重(克)保暖温度4、保暖箱使用方法a、使用前保暖箱预热,注意加水于水箱中以保持相对湿度,根据上表,调节至所需温度。
b、将患儿包裹尿布,放入暖箱。
c、护理治疗集中操作,避免多次开启箱门,影响箱温。
d、注意体温测试,根据体温来调节箱温,保暖箱每日用消毒液内外擦拭1次,水箱用水每日晨更换1次,出箱后彻底消毒备用。
暖箱不宜放在阳光直射或对流风位置,以免影响箱内温度控制。
三、喂养1、喂养开始时间:目前多主张早期、足量喂养。
体重在1500克以上,无青紫、窒息及呕吐症状者,与生后两小时开始试喂养等渗(5%)糖水,无呕吐者可开始喂养;危重,异常分娩,呼吸小于专业整理35次/分或大于60次/分,体重在1500克以下,有青紫症状者可适当延缓喂奶时间,有静脉补充营养,如有应激型溃疡、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
产伤儿延迟三天开奶,待生理盐水洗胃至清亮,大便隐血转阴后酌情开奶,2、喂奶间隔时间:每2-3小时酌情喂奶。
3、喂养方法(1)吸吮及吞咽反射良好者,可直接奶瓶喂养。
(2)若吸吮及吞咽反射差,但胃肠功能正常者,采用鼻饲喂养,注奶前须回抽胃内容物,了解胃排空情况,酌情调整注入奶量。
鼻饲喂养是否耐受应遵循以下原则:1)观察胃残留量:正常残留量0-2ml/kg,超过正常值应减量或停喂一次;胃残留量大于正常值或大于喂养量的50%或合并腹胀,是检测喂养不耐受的重要指标。
2)呕吐、腹胀、胃残余量增加、血便或大便隐血阳性提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因暂时停止喂养3)极低体重儿胃排空时间长,管式喂奶后出现气急等症状可采用空肠喂养法。
四、维持正常呼吸1.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头偏向一侧或采用仰卧位,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防止呕吐窒息:有窒息者立即用气管插管或导管吸出专业整理粘液及羊水,并及时吸氧。
2.给氧:勿常规使用,仅在患儿出现青紫及呼吸困难症状时才吸氧,不宜长期持续使用,监测吸入氧浓度。
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5%~92%之间。
3.患儿发生呼吸暂停时,应先弹足底、拍背或刺激呼吸,立即给氧或用面罩加压给氧,使其恢复自主呼吸,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五、预防感染是早产儿护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需做好早产儿室的日常清洁消毒工作。
1、环境要求:病区独立,室内应湿式清扫,每日动态消毒机循环消毒,检测空气培养。
禁止探望定时通风。
2、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护理前后严格洗手,接触患儿必须洗手带手套;每日更换吸痰吸氧装置;每日用1:200的84消毒液擦拭使用中仪器;护理人员定期做鼻咽拭子培养;感染带菌者应调离早产儿室工作。
3、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注意患儿皮肤皱褶处;每日行脐部护理、口腔护理、臀部护理;勤翻身更换体位;体重在2000克以下的每日用温水床上擦浴,2000克以上者若病情允许可每日行温水浴,注意观察有无眼分泌物,有无鹅口疮、皮疹、脐炎、黄疸等。
及时修剪指甲,保护四肢,防止抓伤。
专业整理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防止低血糖的发生,遵医嘱按时完成补液量,并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2、勤巡视:每30分钟巡视患儿一次,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暂停、呕吐及窒息等症状;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和氧饱和度,并设定报警参数及有效报警提示音;根据氧饱和度及呼吸情况调节氧流量,改变用氧方式。
3、预防出血:遵医嘱使用止血药;观察脐部、口腔粘膜及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有颅内出血者应减少搬动,动作轻柔。
4、预防高胆红素血症:避免缺氧、酸中毒、低血糖、低蛋白血症、感染以及药物等诱因,定期检测胆红素;及时给予光疗、酶诱导剂、白蛋白等防止胆红素脑病;黄疸较重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者进行换血治疗。
5.每周测体重:观察患儿生长营养情况,如有水肿者应严格控制液体量,并监测心率、呼吸及肝脏情况。
防止发生心衰及肺水肿。
对体重持续不增或减轻者应寻找原因,检查有无感染并调整营养。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常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病死率高,少数幸存者永久性功能性神经功能缺陷,智专业整理力障碍,癫痫,脑性瘫痪等。
此病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及肌张力变化,严重者可伴有脑干功能障碍。
根据病情不同可分为轻、中、重度。
一、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病人二、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清理呼吸道,维持有效呼吸并吸氧。
严重者气管插管。
三、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1)意识状态,有无意识障碍,反应差,各种反射不能引出或出现过度兴奋、激惹、肌张力增高或降低、有无惊厥发生。
(2)监测血糖,维持血糖在正常高限。
(3)观察输液局部情况,防止液体外渗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
四、保持静脉通道通畅,遵医嘱准确使用镇静剂、脱水剂、脑活素、止血药物、碳酸氢钠等,保证脑的血流灌注及能量代谢需要。
五、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及液体量,不能进食者采用鼻饲喂养。
六、加强保暖,使体温维持在36-37度之间尽量减少氧耗,体温过低者入暖箱。
七、早期康复干预,患儿病情稳定后、无活动性颅内出血后尽早进行婴儿脑功能训练及高压氧治疗等。
专业整理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缺氧或产伤引起的脑损伤,主要表现意识改变、瞳孔变化、颅内压增高、呼吸改变等症状一、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病人二、保持绝对安静,抬高床头,尽量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刺激,护理工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做到轻、稳、准,忌沐浴。
三、观察病情,如出现烦躁不安、尖叫、呻吟、呼吸暂停、抽搐等,立即报告医生四、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发生窒息,病情好转后,遵医嘱按需喂养五、危重者暂不喂奶,按医嘱给予静脉补液,并保证液量按需滴入六、必要时氧气吸入,注意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七、按医嘱给予镇静剂、脱水剂等八、做好出院指导,嘱定期门诊随访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专业整理1、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足月儿不超过2周,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不超过4周,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3、病理性黄疸: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进展速度快黄疸程度深,血清胆红素足月儿超过205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μmol/L(1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
3、新生儿肝炎综合症:一般时间在出生后2到3周出现黄疸,应进行性加重厌食、体重不增、大便色浅、肝脾肿大、血清胆红素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4、胆红素脑病:一般在出生后2到7日,黄疸突然加深,血清胆红素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病临床分4期,第1~3期出现在新生儿早期,第4期在新生儿期以后出现。
[发病期表现]1、警告期表现为嗜睡、吸吮反射减弱和肌张力减退。
大多数黄疸突然明显加深历时12~24小时。
2、痉挛期轻者仅两眼凝视,阵发性肌张力增高;重者两手握拳、前臂内旋,角弓反张、有时尖声哭叫。
持续约12~24小时。
3、恢复期大都于第1周末,首先吸吮力和对外界的反应逐渐专业整理恢复,继而痉挛逐渐减轻、消失。
历时2周左右。
4、后遗症期常出现于生后2个月或更晚。
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耳聋、智力障碍或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护理措施](一)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二)遵医嘱采取相应血液标本,及时送检。
(三)蓝光治疗:1、明确目的:以波长4200nm-4700nm的蓝光荧光管照射患儿皮肤,可使患儿血清及照射部位皮肤的间接胆红素转变为光氧化胆红素,经胆汁及尿液排出体外,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的目的。
2注意保护眼睛、会阴部皮肤,充分暴露皮肤,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发热、腹泻、皮疹、抽搐等副作用。
注意蓝光灯管的亮度,及时更换灯管。
维持稳定适宜的箱温。
(四)观察眉间、腹股沟区等遮盖部位皮肤黄染程度,监测胆红素,评估黄疸消退情况。
(五)补液及营养。
严格按照医嘱给予补充液体及药物,注意黄疸患者输注药物的顺序,黄疸患者应先简化血液在输入白蛋白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师;耐心喂养,保证营养供给,保持排泄通畅,必要时喂水。
(六)重度黄疸,随时做好换血疗法的准备,并协助进行。
专业整理(七)严格观察体温、脉搏、呼吸、黄疸、水肿、嗜睡、拒乳等情况,有心律衰竭、呼吸衰竭或惊厥时,分别按有关护理常规护理。
(八)加强基础护理。
及时更换尿布,做好臀部护理;及时清除呕吐物,汗渍等,保持患儿清洁舒适;做好眼部护理;每两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压疮的发生。
(九)每日做好蓝光箱的清洁消毒工作,出蓝光箱后,做好终末处理,加强洗手。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新生儿硬肿症为一综合征,主要由寒冷、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故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