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文化主题阐述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
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
为了达成学校教育的以上功能,学校必须充分地利用各种因素,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
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定有如下两类: 第一,广义定义类。
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
第一,学校文化广义定义类。
学校文化是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
第二,狭义定义类。
概括之,有“校园文化”说,以“校园文化”来指代“学校文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有“校风”说,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有“文化艺术活动厅”说,认
为学校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如歌咏、舞蹈、体育比赛等文艺活动;有“教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学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等等。
学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德育隐性课程。
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成长。
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
以学校文化的呈现形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两部分:
显性文化包括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校园活动仪式等。
1、校园建筑具有德育价值:学生在不会"说话"的校园建筑里学习、活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道德教育。
2、校园仪式具有德育价值:如升旗、入团(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学校仪式,既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
隐性文化:隐性文化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
1、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校园人际环境。
班级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会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建立友爱、信赖、关心、负责、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就是最有德育价值的校园隐性文化。
2、丰富校园的精神生活,“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苏霍姆林斯基”
3、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书香校园”,通过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学生读好书,在阅读生动感人、充满人性美的道德文选或文学作品中,激发对真善美之情以及对假丑恶的憎恨感。
二、“未来教育”文化主题的释义
“未来教育”的涵义
一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我们满怀热情,希望每一个从东湖走出去的学生,能镌刻着“德行高尚,品位高雅,信念笃定,阳光健康”的品格,能有立足于社会的能力,能养成公众认可的良好习惯。
换言之,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品质和素养。
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性质——基础教育,而不是一种专业教育。
这个基础教育强调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另外,它也一定要着眼于孩子未来一生的成长,而不能把教育过于功利化。
对于基础教育的意义,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而且应该坚定不移地按照这样一种认识来实施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也就是要抓好素质教育。
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我们学校提出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有良好生活习
惯,德行高尚,品位高雅,有个性,有特长,具备立足社会和基本能力。
我们在育人理念方面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追求发展、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我觉得就是一定要充分考虑人的发展需求,一定要充分尊重人的成长规律。
就是不能过于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同时要兼顾到人的成长规律,要符合人的成长规律。
另一方面,也确实要充分考虑培养出来的人是不是能适应社会,能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能不能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发挥他的作用,这肯定是作为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要考虑到的。
所以在这样一种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下,我们学校强调要考虑孩子的全面发展,要考虑孩子一生发展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课程方面,都要把理念落实到课程这个载体里去。
二是着眼于国家的未来。
现在的学生,就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带着什么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就意味着那个领域人的素质就是什么样的。
延伸开来,我们现在的学生就是未来的社会。
教育要具有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能够不断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而且要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我们的教育要有远景、有初心、有执着、有守望,既充满现代气息,又有泥土的芬芳。
只有在着眼于未来的基础之上,深刻思考并践行
诸如核心素养培养、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有深刻意义的教育命题,如此才能有助于当前的教育改革,有助于教育家办学,有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和生命成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指出教育的国家目标——为国家培养人才。
这样,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让我们更加确认,我们的文化主题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