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药对照品问题

新药对照品问题

在做一个化药的一类新药,没有标准品,所以自制了标准品,可是关于标化的问题一直弄不太明白。

一直认为应该是我用各种能用到的方法来测定它的含量,然后取一下平均值就可以了。

原本是打算用非水滴定,HPLC(UV检测器),HPLC(蒸发光检测器)三种方法来确定一下含量的。

可是昨天碰到了一个前辈,他说这么做是错误的,应该用HPLC的几种检测器都来做一下,然后从中选出结果最好的那个,比如说是UV检测器,然后用同一个流动相,同一根柱子,一个波长,分别在三台不同厂家生产的HPLC仪上测定,再取其平均值才是标准品的含量。

有这种说法吗?个人觉得那我还不如用两个不同的流动相在同一台机器上测定,然后取其平均值呢?两个方法我觉得都不妥,你用HPLC测定标准品的含量,那么用什么做对照呢?这是外标法的问题;如果你用内标法,那么内标怎么选?是不是合适呢?专家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你会说用归一化法,可是这个方法本来就存在着条件摸索的问题,你采用的液相条件能确定把所有的杂质给分离吗?所以现在化药一般决不会用归一化法来测含量的。

所以推荐采用非水滴定法,只要你确定标准滴定液浓度正确,滴定方法得当,专家不会提出太大问题。

我们以前没有标准品时都会用滴定法确定标准品的含量,全部都通过。

我想原因应该是使用HPLC(UV检测器),对一个新药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本身这个条件就是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你不能说你建立的这个方法是最好的,只不过是这个方法满足了各方面的要求,这个方法你可以使用而已。

肯定应该还存在着和你这个条件更好或者是差不多一样的条件。

就拿我这个药来说吧,我就找到了两个都不错的条件,缓冲盐不一样,PH值也不一样,但效果都不错,后来我就选了理论塔板数稍高一点的那个条件。

对于标准品的标化,用HPLC的话只能用面积归一化法了,我个人觉得用不同的条件出的峰肯定会略有差别的,我用两个不同的条件分别来测定,这样可以增大可靠性。

这就有点像从中草药中提取分离单体化合物一样(不知道你在中草药提取分离方面怎么样?),一般在分离中草药中的单体化合物时,当你怀疑用一个展开剂跑出来的点是个单体的话,一般你还需要换1-2种完全不同的展开剂进行展开,或者要把硅胶换成聚酰胺或葡聚糖凝胶什么的。

如果在变换了各种条件仍然是一个点,那基本就可以确定是个单体化合物了,然后再去打谱确定结构。

对非水滴定法的说法比较赞成。

首先要确定你的标准品的含量,至少应该做正相,反相,DAD检测。

至于不同仪器,不同实验室间的测试是另外一回事。

一般来讲,用HPLC法来测定含量,是需要有对照品的,不管外标法、内标法都需要。

而你做的是一类新药,肯定没有对照品。

所以,我同意cyl003135 的说法,需要有一个方法,作方法学研究。

但肯定不能是HPLC法。

可以用非水滴定法,用电位指示终点。

作出滴定曲线。

如果有合适的指示剂,可以比较一下,如果滴定终点电位与指示剂变色终点能够统一,也可用指示剂指示终点。

但仍要做线性、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等资料。

必要时,需要作影响因素、加速、长期试验考察对照品的稳定性。

今天就我的这个问题去咨询了我们省药检所化药室的主任,她是这样回答的:1、要用两个不同的方法来标化。

比如说我这个原料药就可以采用非水滴定(容量分析法)和HPLC法(仪器分析法)。

2、HPLC法必须采用两个完全不同的条件来分别测定,用面积归一化法来计算就可以了。

所谓不同的条件包括:⑴完全不同的流动相(比如说我这个项目,目前我已经摸索到了两个不同的条件,虽然都是用的乙睛-水系统,但缓冲盐和PH值分别都是不同的,所以就可以使用这两个条件了。

)⑵不同品牌的色谱柱(就是换根柱子,至于国产还是进口的倒是无所谓)⑶不同品牌的HPLC色谱仪(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在同一台仪器上用不同的流动相和不同的色谱柱进行测定也可以)3、取三个方法含量的平均值就可以了。

(我现在已经用非水和一种HPLC条件测定过了,基本含量差距不大,如果差距很大,那就取含量低的那个方法的平均值)4、HPLC法测定含量还是用UV检测器为佳,不需要使用其他检测器测定。

5、在药品的研制过程中(包括新药的临床前申报),作为研究单位,只要你用确实可靠的方法确定了你的标准品的含量就可以了。

等到药品被批准上市的话,你提供标准品中检所会测定含量的。

最后的含量还是由中检所确定的。

基本上像上列方法测定标准品的含量是可以满足申报新药的要求的。

也许是我接触的新药研发比较少,完美的标准品标定在新药研究中(比较严格的研究所我就不了解了)是很少那样做的,基本就是像上面说的那个化药室的主任所说的,大家一般都是只要你法定机构说了这样做可以那就决不愿意多做工作的,呵呵,反正我是这个样子。

最后法定标准品的含量是要由中检所给出的,不是你申报单位说了算。

我想您说的化药一般绝不会用归一化法来测含量可能意思是指的一般质量标准中的含量测定,那是不能用归一法。

但标准品的标定和含量测定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以前做植化分离得到的单体给纯度时,也一般就是只用归一法,只是用不同的色谱条件、不同色谱柱等。

化药标准品的含量测定首选还是化学法,根据化药本身的性质选方法,是非水滴定、酸碱滴定、电位滴定还是其他。

你虽然做的是一类药,但基本的大类你自己应该比较清楚的,参考同类产品的原料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方法学的摸索,只要你化学物的性质分析清楚了,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原料含量测定是化学法。

现在大家仪器用惯了,总喜欢一开始就用HPLC法。

其实大家看看新药研究指南中的内容,原料药首选是化学法的。

只有在化学法不能的情况下才用HPLC。

要用HPLC就要用到标准品。

你本来就是要做化药标准品的含量测定,当然是要用化学法。

药检所的答案也是很官方的。

因为你也许也能通过。

但是为什么不去自己找一个好的化学法去做含量测定的方法呢。

制剂才首选液相方法。

你可以用化学法测定自己提纯好的原料药做标准品。

标化应该不是测定含量的问题,测定含量的前提就是有对照品,没有对照品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测定的准确性?如何进行方法评价?标化的过程应该是杂质测定的过程,主要包括(1)HPLC色谱杂质,(2)水分,(3)无机盐,(4)残留溶剂;除去所有杂质的量即可得到对照品的纯度。

前面提到的方法在国内尽管可用,但不能称其为标化。

一个新药在制定标准品的时候,往往已经有了该新药的质量标准草案。

那么,该标准品应首先按照该质量标准做一下全面的质量检查(用到对照品的项目除外);如果该对照品的精制过程不同于药物的精制工艺,则应针对该精制过程做相应的化学检查。

一般的化学杂质应很低。

使用HPLC做纯度分析是必须的,如果不适用,则至少应借助TLC分析其纯度。

均应选取完全不同的流动相,证明其杂质是被分开的。

HPLC应用二极管检测器测定主峰的纯度,若怀疑有UV不能检测的杂质,则应再选用其他检测器测试一下。

如果纯度很高,则可以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定量。

如果有较大杂质,应确定较大杂质的性质及相对响应因子,也可以通过确定最大杂质的量来确定主含量。

测定的结果应当与另外一种方法如化学法比对,以验证其正确性。

首先要明白什么叫标化。

利用基准物质(或用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来确定标准溶液浓度的操作过程,称为“标定”或称“标化”。

标准物质的标化虽然没有严格的定义,但其基本意义应该是一致的,如果不知道一个已知含量如何确定未知含量。

使用UV检测器可以看做是将分离开(是否真正分离开恐怕DAD的峰纯度检测也无法说明)的物质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吸收度,在没有确定含量的基准物时很难得知被标定物的含量。

至于归一化法,如果不是使用通用型检测器(蒸发光,MS)光靠一个UV(包括DAD)首先很难选定测定波长,如果人为因素参预其中,那就不是一个误差可以形容的了;其次流动相的选择,比如甲醇:水,和甲醇:水(缓冲盐),在这里加入缓冲盐其造成流动相洗脱能力差异有多大,是否如TLC 中使用三种不同极性的展开剂进行实验那么有说服力。

选用三种方法测定后取其平均值,其统计学意义何在。

三种方法的误差来源不同,用三个方法分别测定6次,再取其平均值,是否还需要考察方法的耐用性,不同的人不同天里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后进行t检验,总之想起来头都痛了。

个人认为首先选取一种化学分析法测定其含量,再用HPLC偶联通用型检测器归一化法测定,或者采用内标法测定含量(内标不好选,但也不是不能选),对这几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判定其是否有差异,也许是一个办法。

根据本人经验,建议可以在工作的基础上尝试NMR定量法。

最常用的HPLC 法终归只是面积归一化,是相对含量,对于没有紫外吸收的杂质难以检测。

而NMR可以做到绝对定量,有多少定量质子信号就对应相应的纯物质量。

我做过此方面的研究,比较可行,但需根据你化合物的结构选择合适的定量内标和溶剂、适宜的样品浓度、适宜的一组或几组定量质子、多次采样、多次积分、优化驰豫时间等,只是需要做方法学的考察。

凡合成、半合成药物,天然物中提取的单体,以及药物组分中的主要组分,均应确证其化学结构(包括构型)。

确证结构的方法,主要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包括IR、UV、NMR、MS,结合经典的理化分析和元素分析。

需要时还应增加其它方法,如差热分析、热重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等。

手性药物的构型确证,可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旋光光谱(ORD)、圆二色谱(CD),以及化学方法。

基本原则是,提供充分的试验数据和图谱,正确进行解析,能够确凿证明药物分子的结构。

1单体:详细解析各波谱数据与结构的关系,推断其化学结构,结合理化分析、元素分析和其它试验结果和数据进行综合论证,得出确证其化学结构的结论。

不同来源的单体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合适的确证方法,但均以所提供的资料能够充分证实化学结构为原则。

2.组分:可分为下列两种情况(1)少组分:即从天然物中提取或生物合成的含有2—4个组分的混合物。

一般应将药效成分分离出单体,按单体化合物要求确证其结构,提供其理化试验数据。

(2)多组分:应确证其主要药效成分的结构及其它组分的化学类型。

确定影响药效和毒性的主要组分,提供有关检测数据及含量。

抗生素类各组分的比例要求按“新药审批办法”附件一之说明6中的要求办理。

从天然物中提取的含有2—4个组分(少组分)及多组分新药,原则上应使用经典的提取方法或其它分离技术,如制备色谱(TLC,HPLC),分离得到主要药效成分单体,按单体项目要求进行化学结构确证。

在组分多,含量少,难于得到单体时,可使用联机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气相色谱—傅利叶红外联用(GC—FTIR),质谱—质谱联用(MS—MS),辅助组分结构的验证及定量分析,但仅此不能作为结构确证的完全和充分的依据。

3.测试样品和对照品:测试样品必须是申报资料中所用生产工艺所得,按申报资料中精制方法精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