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理念与新教育精神新教育理念1、核心理念之一: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
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
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B>"</B>。
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
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2、核心理念之二: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
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
专家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
他说,他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教师、做教授。
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3、核心理念之三: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专家对精神的作用高度重视,甚至有点儿夸大。
他认为,死人与活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死人的精神不再存在了。
他说,有的人虽然活着,但精神不行,生不如死,与死人没有什么两样。
这正应了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诗人虽然另有寓意,但专家却借此说明精神的重要性。
重视精神,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4、核心理念之四: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
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
去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了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唯一入选的亚洲城市。
那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
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2500多年的文化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
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
5、核心理念之五: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专家认为,如果说当今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关注的话,那么,真正对于人类的问题,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文明的进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文明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在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手里走向衰落。
我们经常说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
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教师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真正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他认为,阅读中外名著是对话的最好途径之一。
新教育精神2008-03-0714:51今天我要讲“新教育精神”,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我昨天收到一份杂志《焦作新教育简报》,很坦率地说,看了这份杂志我流泪了。
焦作今年三月份才开始启动新教育实验,但是这几个月的时间,在焦作掀起了新教育的风暴。
焦作的校长们和父母亲的投入让我感动。
他们六十多位“毛虫”的主题贴、随笔写得非常精彩,其中有个老师是一位退下来的教科所长,他写了一篇文章,说:“我已经风烛残年,后半生就交给新教育。
”他还说:“真正让我动心的不是新教育本身,而是新教育的精神。
”他说他想到了《如果我能是一颗星,免于哀伤》这首诗中的句子:“‘如果我是一颗星,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够解除一个人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伤心,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
’而新教育的精神便是如此,我愿意做一个不虚此生的人。
”我看到他的这一段话,我就在想什么是新教育的精神?所以我就想了四句话,这四句话还不是最终的定稿,我想我们来一起完善它。
新教育的精神就是: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
这四个方面是我们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
我想对这四个精神做一些简要的解释。
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新教育精神在他的四种内涵中最重要的就是理想。
我们曾经称新教育实验是理想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人是纯粹的人,是为了理想而活着的人,是为了帮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从而也让自己不断走向崇高的人。
新教育人,是有责任感的人,他知道他的每一份付出,都会悄悄影响世界;他知道一个世界,需要有一群擦星星的人。
新教育人是乐于奉献的人,他愿意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
新教育人是执着的人,是坚韧的人,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挫折,碰到什么样的打击,我们仍然会坚定地往前走。
我觉得这就是新教育的理想精神。
最近我编了一本小书叫《改变,从阅读开始》,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重塑心的文化”。
在这本书里面我选了章太炎先生的一篇文章《“我”有多大》,章太炎先生终老于苏州,他一生特立独行,有人称他为疯子。
其实也有人称我为疯子,说我们新教育实验是一群傻子跟着一个疯子。
但是人家称章太炎为疯子,他不但不生气,而且很开心。
章太炎说,大凡非常的人,也就是有创造性的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是能想也不能说,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没有精神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
自古以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为了这个缘故,他自己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意各位同志个个也有一两分神经病。
他说,近来传说某某有神经病,某某也有神经病,他说,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出现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就好了,那是要不得的。
事实上,我觉得,这种神经病是加引号的神经病,它实际上是一种执着的精神。
没有这样一种执着的精神,没有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不要做新教育。
所以新教育最后必然是大浪淘沙,几百所学校也许最后留下的只有几十所学校,几所学校。
没有关系,我说,只要有一个人在坚守着新教育,新教育就能成功,一定能成功。
所以新教育这种执着的精神,这样一种理想的情怀,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的团队,干国祥、马玲,包括杜涛,他们在甘肃起早带晚,中午不吃饭,就那么和一线的老师在一起辛勤地工作着,没有追求理想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他们比过去的收入少很多,但是他们就是冲着这份理想过来的。
所以,我觉得,新教育人这样一种追求理想的精神是我们今后要极力去提倡的。
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当下中国教育最缺少的就是一种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
我有一个朋友发了一个邮件给我,他说:“当下有三种人:官人、学人、农人。
”官人,就是做官的人。
我也算是个官人。
学人,学者,做研究的人。
农人,在田间耕作的人。
他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
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是个有名的特级教师,前一段时间我和她联络,我和她说,我希望她能少出去讲学,甚至少写一点文章,能够沉下心来读书思考。
我说,“只有真正润泽你的孩子,才能润泽你自己。
”一个真正能成就的大教育家,他必定是深深地、认真地、努力地在每一天去润泽他的课堂,他的学生,最后才能成就他自己。
事实上,我们知道,经过大浪淘沙,历史上留下的那些伟大的教育家几乎都是行动家。
我读过梁漱溟先生的很多书,最近我读了他的一篇传记,叫《孤寂与落寞》。
我专门写了一篇读后感。
梁先生说,他根本不是学问家,而是行动家。
其实,真正教育史上最后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行动家,或者说,他们都是学问家加行动家。
所以,新教育必须要有强烈的田野意识,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来做研究,最后是做不出名堂的。
新教育最后一定要走进课堂,我们今后评论文也好,搞活动也好,一定要强调是真正来自‘田野’的东西。
我们师生共写随笔,不是去培养作家,也不是写美文的妙手,而是培养真正记录自己每天教育生活、教育行动的人。
你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
这是新教育实验就师生共写随笔的一个最真实的想法。
所以,我们新教育人,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宁静的心认真地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
这种田野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近我看了一些评论国内外知识分子的文章,其中写到关于印度的知识分子,那篇文章介绍了很多印度的知名教授,他们不是满足于出来做讲座,坐飞机,满天讲学,而是实实在在地走进“田野”。
文章介绍了一个新德里著名大学的教授,去接中国的一个著名学者,拎了一个小箱子,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我们的教授一般不太会拎一个小箱子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去接一个外国的教授。
这位记者说,我看他就是一个苦力的样子,长期奔走于“田间山野”,为了自己心中的一个目标。
他还说,或许,当年的甘地也是如此,布衣赤脚地奔波。
知识分子和田野接触的情怀是非常值得我们新教育人去学习的。
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我们新教育实验在运城会议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共读共写共生活。
共同体的概念已经是我们新教育实验一个非常显著的标志。
如果说理想代表我们的追求,田野代表着我们的行动,合作就代表着新教育的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的方式。
新教育实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希望,今后新教育人不要有什么官衔的称呼,比如,许新海,我们也不要称他为理事长,就是称“老师”。
“老师”成为我们新教育人在任何场合下共同的称呼。
在许多场合下,直呼其名或者某某兄某某君也未尝不可。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包括我也是。
我觉得新教育人永远没有高低贫贱之分,而是在各个岗位上,为新教育作自己的贡献。
因为只有平等了,你才不会盛势凌人,才不会俯视这个群体,而是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才能敢于“吵架”,敢于辩论。
我非常感动,我们在新教育沙龙——相约星期二的时候,新教育的很多人经常和我吵架,比如干国祥,铁皮鼓等,现在他们依然和我吵架,不过,我很开心。
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他们没有把我当作是发起人,更没有把我当作是市长,他就是觉得,你朱老师和我们是一样的。
新教育实验,没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是不能求真的,求真的前提就是平等,新教育就是求真的事业。
求真,就是需要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有问题,可以放在桌面上讲,桌面上交流,可以推心置腹,也可以拍案而起。
但是讨论完了,还是好朋友,还需要合作。
我经常对新教育的朋友说,现在的这个世界,已经不是一个人做事业的时代,任何一个人,你再能干,也是走不远的。
我和干国祥说:“你很能干,的确很能干,但是你一个人是走不远的,要有一个团队,需要一个群体。
”团队的意识、群体的意识是我们新教育人牢牢记在心头的。
这个团队是基于一个共同愿景的团队,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是一个只问真理的团队,不屈服任何一个庸俗的关系和行政的压力。
我们新教育人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团队精神,只在这样一个团队里面,你才能够成长。
有人把我们研究中心的团队称之为魔鬼团队,的确是这样。
我就观察过两个人,一个是马玲,一个巍巍中条,就是高溧霞。
你看,这两个人,到新教育团队不到两年,他们的成长,可以说,大学里面,带一个博士生,硕士生,都不可能成长那么快,因为我带的博士生,硕士生有很多啊,我不断地把我的博士生、硕士生赶到这个团队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