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道德的现实意义及其培育途径管理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可以说管理道德是管理者与企业的精神财富。
一、管理道德的发展历程
管理道德由前管理阶段发展到管理阶段,又发展到现在的原则阶段。
在第一阶段,管理道德观受个人利益支配。
行为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需求,并按照什么行为方式会导致奖赏或惩罚来确定自己的利益。
在这一阶段上,行为者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所做的决定也带有盲目性。
在第二阶段,道德观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遵守法律,对重要人物的期望作出反应,并保持对人们的期望的一般感觉。
这种道德观,有利也有弊,易受到恶人的煽动。
在第三阶段上,明显的,有了以人为中心的改观。
这里的原则是指个人的道德原则,它们可以与社会的准则和法律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正因为这一阶段强调个性,因此,行为者往往释放自己,充分施展和发展自我,遵从自己内心的是非观。
二、加强管理道德的意义
管理道德是管理者在活动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管理,包括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
它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管理活动中的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经济建设离不开管理,管理离不开道德
经济现代化必须要管理现代化,管理和技术是推动经济的两个轮子。
只要管理搞上去,经济效益也会提高。
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则更为突出。
管理职能随着管理活动的日益广泛性及复杂性而不断发展、变化着。
任何社会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道德问题。
(二)管理中的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伦理手段必须互为补充。
要综合运用管理,不论是对人的管理,还是对事、对物的管理。
管理主体总是离不开人的。
如果说法律让人不敢越轨而行.经济政策引导人们不能乱行,那么道德就是教人三思而后行。
因为道德是通过人们的思想信念起作用。
尽管我国的法律、政策、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
但从根本上讲,都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
因此.提高管理水平,就要善于把体现人民利益的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伦理综合起来运用。
(三)管理现代化应该包括伦理观念的现代化。
管理现代化不仅仅包括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观念现代化,还应该包括管理伦理观念的现代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也伴随着管理伦理的变化。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伦理观念不同,相应地对人的管理方式也不同。
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应要求在管理伦理观念上突破原来的传统框架,推陈出新,勇于探索。
现在有些领导者在管理观念上还带有“锄强扶弱”的封建模式。
即在用人方面从狭隘的本位主义出发,能力超越自己的不仅不用,甚至设置障碍,相反却提拔能力不足的人员。
这种做法严重的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流
失,阻碍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在管理上必须要求管理者在管理道德方向突破传统束缚,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从而促使人事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管理道德的培育途径
(一)抓好管理道德教育
对管理道德价值的认识是培育管理者管理道德的前提,必须要认识管理道德的实质、内涵,充分认识到管理道德对个人、企业乃至社会的重要性。
只有提高对管理道德的认识,才能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实施、在发展中提升。
同时要培养管理道德情感,就是管理者在处理自己和职业的关系及评价管理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荣辱
好恶等情绪和态度。
管理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力量,积极影响人们管理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二)提炼、规范管理道德准则
通过提炼管理道德标准,实行管理道德的规范化管理,使管理者自觉地对照管理道德准则时刻检查自己、规范自己行为,把管理道德准则内化成管理道德认识,从而培养成良好的管理道德行为习惯,既有利于管理者自身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与发展。
(三)树立典型,加强引导
在管理道德建设过程中,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是重要的。
典型引导是激励人们自觉规范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
首先注重发挥企业领导者管理道德的表率作用。
对企业领导者
来说,管理价值、道德价值高于物质利益,企业领导人应把国家、员工赋予的职位当作为国家、企业、员工服务的机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勇于负责,自强不息,以身作则,“言必信、行必果”,树立领导者良好的管理道德,这对推动整个层面管理道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树立典型人物,做好舆论导向,发挥引导作用。
像牛玉儒等人,这些典型人物身上充分体现出了优秀的管理道德。
因此,大力宣传典型,把道德规范人格化,有利于使管理者以典型人物为榜样,学习典型人物的人格,激发自身去追求典型人物所拥有的优秀的理想人格,并且以这种理想人格为标准而塑造自己,促进管理者管理道德水平的形成和提高。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