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伴你学答案参考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伴你学答案参考》的内容,具体内容:做苏教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伴你学习题应该怎样正确、合理地解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然后再做题。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编的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伴你学的参考答案,大家快来看看吧。
(一)...做苏教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伴你学习题应该怎样正确、合理地解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然后再做题。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编的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伴你学的参考答案,大家快来看看吧。
(一)三峡伴你学答案1.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
他历览群书,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撰《水经注》40卷,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
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
《三峡》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2.(1)完全、全部同"缺"(2)上顺流而下(3)即使奔驰的快马快(4)的确、实在(5)早晨(6)连续不断3.(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
4.第一层总写山势,抓住峡深山高的特点,突出山势雄伟险峻。
以下三层写水。
第二层写夏季水势,抓住暴涨流急的特点,生动描述了江水奔流直下、汹涌湍急的气势。
第三层写春冬景色,抓住水退潭清、山水秀丽的特点,描绘出三峡清幽隽绝、令人流连忘返的风光。
第四层写秋天猿啸,抓住山野寂静肃穆、猿声哀婉的特点,写秋景的萧瑟,又引渔者之歌,更增峡景的凄凉。
5.示例一: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阳光。
示例二:三峡的水美,你看,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
水流湍急,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示例三:三峡的树美,你看,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它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力。
6.古诗中的三峡:《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歌》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明月中。
三峡现状略。
(提示:可从三峡风光的变化、三峡大坝发挥的巨大作用和生态环境被破坏等方面搜集)7.夏季:水势迅急凶猛春冬:景色秀丽奇绝秋季:萧瑟凄凉8.①长啸②承载9.(1)冲荡(2)逆流而上(3)极(4)连续10.至于/夏水襄陵11.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12.①长、多。
"七百里"写其长,相连,无缺,再加上"略"可见其多。
②陡高,用"重""叠""隐""蔽"四字,着重刻画了山的高峻。
13.水以夏季最盛,最为凶险、迅疾。
所以先写"夏水"。
14.侧面描写。
用渔歌作结,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15.(1)云霄(2)全,都(3)这(4)音节助词,不译16.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17.《三峡》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本文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18.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夏伴你学答案1.(1)沸腾(fi) 芊芊(qiān) 黛色(di) 主宰(zǎi) 磅礴(png b) 匍匐(pf) 迸发(bng) 苦涩(s) 轻飞曼舞春华秋实承前启后细滋慢长(zī) 春日融融秋日澹澹(dn) 闲情逸致(2)片堵声艘根种缕泓2.夏的特点是紧张、热烈、急促。
文章的第1自然段总写了夏的特点。
3.示例一:夏之热烈在于林带上的淡淡绿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示例二:夏之热烈、急促在于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示例三:夏之热烈在于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热风浮动,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示例四:夏之热烈在于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示例五:夏之紧张、热烈、急促在于棉苗、高粱、玉米、瓜秧,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示例六:夏之紧张在于农民弯着腰,流着汗,挥镰紧张割麦。
4.(1)最生动的动词。
①"烘烤"一词能使我们形象地感受到夏天太阳光特别猛烈,夏天就像一个大火炉一样。
②"翻滚、扑打"形象地写出麦子之多之旺盛,描写田野里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
③"扑打"不仅描写了景物的动态,而且描写的场面十分辽阔壮观。
④"涌"指水或云气冒出来。
这里描写田野里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
"挑"字,让我们感到了棉苗蓬勃生长的自豪、得意。
⑤"举"字,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
(2)最美句式。
①"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
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②农民劳动"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想着快打,快打",句子多短小,读起来节奏快,正表现了农民劳动的紧张。
(3)最妙修辞。
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最能表现夏天特点,这句话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到来的过程。
②"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采用拟人的手法,用夸张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浪翻滚的热烈程度和磅礴气势,且很有情趣。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运用比喻,麦浪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比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③"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运用拟人,生动地表现了它们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表现夏天的旺盛活力。
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通过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受到了人的风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
(4)最奇特的想象。
"扑打"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公路上的汽车。
这是作者奇特的想象,无边无际的麦子一直连到天边,展现了一片丰收在望的热烈图景。
5.略6.fi bng qiān qiān 黛宰磅礴7.示例:夏之色为灿烂的黄,如麦穗,如夏花,象征着生命的旺盛;冬之色为静的白,如雪原,如雾凇,蕴含万物的静谧。
8.作者拿春夏景物进行了比较:通过"芊芊细草"与"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与"黛色长墙"的比较,突出夏天草的茂盛、树的粗壮,从而表现了夏的热烈。
文章显得曲折有致。
9.热烈、紧张、急促。
10."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11.修辞:运用反复手法,"快割,快割""快打,快打",渲染了劳动的紧张气氛。
句式:句子多短小,读起来节奏快,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紧张。
12.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13.示例:苦(咸)的,麦子是农民用苦涩的汗水浇灌出来的;香的,麦子有一种熟透了的香味;甜的,麦子是农民劳动丰收的果实,是农民的创造。
它有阳光的味道,风雨的味道,父老乡亲的味道。
(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14.示例:那一队一队的蝉高踞在不同的树梢端,像交响乐团的团员各自站在舞台一般。
只要有只蝉起个音,接着声音就纷纷出了笼。
它们把各自最美的音色献给你。
它们有时合唱有时独唱,也有成双成对唱着二重唱的,声音甜美温柔,那该是情歌吧!它们不需要指挥也无需歌谱,它们是天生的歌者。
歌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烦恼和忧虑,沉静其中,悠游自得。
15.夏是浓烈、勃发、兴盛、充沛的,夏还是热烈、奔放、节拍急促的。
16.简笔勾勒夏云、夏雨、夏风;浓墨重彩地铺陈绿遍天涯、绿透世界的夏绿,细致入微地描画昂扬、向上、进取的夏虫。
17.对比、比喻。
将春的悠然、秋的舒缓与夏的急促对比,从而突出夏的急迫、热烈;将秋的节奏比成牧歌,形象地表现秋的舒缓,将夏管比成西班牙舞般的飞旋,生动地表现夏的急促。
18.将盛夏比喻**生中风华正茂的青年和壮年时期,比喻成华夏古国本世纪的盛世,从而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1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夏》与《夏歌》都抒发对夏的赞美,对农民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三)卖白菜伴你学答案1.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自20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他的《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2011年莫言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示例:抽屉瞥一眼湿漉漉哽咽衣襟抽噎粗糙打了蔫洋溢凛冽黑黢黢一沓纸票3."我"不小心摔白菜 "我"恼怒地多算了老太太一毛钱4.对老太太挑白菜充满了恶感为母亲第一次流泪而心中沉痛5.表现了母亲慈爱善良、讲究诚信、坚强倔强、教子严格的品质。
6.第一自然段采用了"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在艰苦的岁月里,母亲对自己珍爱的白菜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矛盾、无奈和痛苦的心理。
7.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体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多算老太太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颗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8."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