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法司论囚,拟律奏闻”前,要“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会议平允,然后覆奏论决”。
这一做法()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B.分化削弱了丞相权力C.解决了大臣专权的问题D.有助于促进合理决策2.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息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增,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
这反映了明代内阁()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3.明代首辅权重,而司礼监的权力又在内阁之上,明武宗时期,刘瑾擅权,批答奏折多由宦官参与,内阁淡出,刘瑾以后,司礼监遂专掌机密,这表明明代()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宦官掌握决策权力C.权力制衡机制已被打破D.君主专制受到抑制4.明代赋税包含田赋、盐课和杂色收入,国际贸易税归类于杂色收入。
据统计,1570—1590年前后明代国际贸易税收仅为7万两白银,仅占杂色收入的1.86%;占田赋、盐课等在内的收入的0.22%。
这一情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朝贡贸易不能持久进行B.中国逐渐放弃对海洋的经营C.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D.民间海外文化交流受到抑制5.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
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6.《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汇编》中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拨运台湾米石接济漳泉二府”;乾隆二十二年“福州、泉州等府歉收酌拨台湾仓谷接济”。
这些史料可以印证当时()A.闽台民间贸易活跃B.台湾隶属清廷管辖C.闽省自然灾害频繁D.政府赈灾体制完善7.在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汉族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
清政府撰修此书()A.旨在加强政府政策传达效果B.注意提升各族人民文化素质C.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D.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8.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3)的73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4.6倍。
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9.26倍。
这反映出()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9.“俺娃亲,俺娃蛋,俺娃长大了捏兰炭,捏不回兰炭吃不上饭。
”“俺娃蛋,俺娃亲,俺娃长大了走关东,深兰布,佛头青,虾米、海菜吃不清(馨)。
”这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山西祁县、太谷一带的摇篮曲,反映了祁县、太谷一带民风崇尚()A.鼓励务农,艰辛但温饱B.鼓励经商,艰辛但富足C.提倡务农,艰辛且不温饱D.反对经商,艰辛且不富足10.黄宗羲认为要使民富必须“崇本抑末”。
所谓“崇本”,即“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即“凡为佛、为巫、为优倡以及夺技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
这说明他主张()A.格物致知,提倡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C.限制君权,提倡君臣平等D.儒礼民本,反对鬼神享乐11.下图为明代与清代两个时期对异域人物的不同绘制,这反映了()A.清代宫廷绘画流行写实画风B.西方人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C.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D.中外交流拓展了国人的世界视野12.据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在经世致用思想中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
这表明中国文化具有()A.传承性B.实用性C.内生性D.民主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第15题12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
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已有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
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钢板。
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
——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材料二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
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为天下第一。
”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
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
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旺盛,利润可观,一些奸牙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
1703年和1736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6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
(4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朱熹认为,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仇之报,不亦宜乎?”但朱熹强调孟子的说法只是一种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并非表示臣下可以真正对君“不忠”。
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君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摘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材料二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的目的都是万民的忧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间(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
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
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间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异同。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别指出其历史价值。
(12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论述明代时,突出了它的“专制皇权”特性,首先肯定了朱元璋的历史功绩;但随后,又对明王朝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评:“明代虽然自居为汉、唐帝国的复兴,却没有汉、唐那样天下帝国的气度……丧失了天下国家的包容和气度,也没有消除征服王朝留下的专制统治。
”解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第四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由材料“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会议平允,然后覆奏论决”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促进合理决策,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并非强调权力的相互制衡,故A项错误;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朱元璋处理政事的方式而非大臣专权,故C项错误。
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增,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对皇权具有依附性,故A项正确;皇帝长期怠政,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权力不稳定,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内阁“较少参与政治决策”,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刘瑾擅权,批答奏折多由宦官参与,内阁淡出,刘瑾以后,司礼监遂专掌机密”可知,宦官在中央决策中发挥较大作用,说明明代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数据显示国际贸易对明代整个社会的贡献极为弱小,这就意味着明代不可能持久地将对外贸易持续下去,也就导致了明廷对远海经略的放弃,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无关;D 项非主要影响。
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决策效率,故选C项;材料主旨不是政府的政务执行力和权力运作规范化,故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6.【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台湾与福州和泉州之间互有联系,体现出台湾当时已经隶属清廷管辖,故选B项;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家的调控,不是民间自发的贸易;C项错误,材料中只体现出两次接济问题,并未反映出是自然灾害导致的;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赈灾体系的内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满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汉族五种语言对照”可知,此举推动了五族的文化交流,有利于解决语言沟通的障碍,故D项正确;材料与政策传达无关,故A项错误;撰修此书的目的是要加强各族文化交流,不是提升各族人民文化素质,故B项错误;撰修此书不能体现各民族文化平等,故C 项错误。
8.【答案】D【解析】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3)的73年间中英贸易额的情况,中国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反映出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结论,故C项错误。
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俺娃亲,俺娃蛋,俺娃长大了捏兰炭,捏不回兰炭吃不上饭”“俺娃蛋,俺娃亲,俺娃长大了走关东,深兰布,佛头青,虾米、海菜吃不清(密)”可知,祁县和太谷地区的民众在明清时期鼓励子弟经商,虽然辛苦但生活富足,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不难得知,无论是“捏兰炭”还是“走关东”,都不属于务农,故A项错误;对农业的态度在材料中并没有具体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祁县和太谷地区民风崇尚经商,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