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知识点一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1.背景(1)国内①政治:17、18世纪,法国波旁王朝是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思想: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他们批判专制和特权,宣扬自由和平等,提倡法治、人民主权和三权分立。
(2)国际: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过程(1)1789年爆发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
(2)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3.特点:法国政局不断震荡,政权频繁更迭,政体反复变换。
知识点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颁布:1875年,议会陆续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2.内容(1)立法权由参议院及众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
(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议会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可在参议院同意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可任命文武官员,但内阁对议会负责。
3.巩固(1)共和派和人民群众为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制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2)在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
(3)议会对1875年宪法作了修正和补充,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4.影响: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知识点三德意志帝国的体制1.背景(1)14世纪以来,德意志陷入封建割据状态。
(2)法国大革命对德意志产生极大的震撼。
(3)爱国人士要求统一,一些邦国推行联邦制立宪改革。
(4)19世纪中期,普鲁士颁布宪法,成为德意志最强大的邦国之一。
2.过程:1864年到1870年,普鲁士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3.确立(1)标志: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
(2)宪法内容①规定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
②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
③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并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
④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首相是帝国唯一的大臣,首相之下不设立各部。
⑤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3)评价: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4.影响(1)积极: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消极:专横统治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一战的灾难。
[图解历史] 法兰西共和之路[误区警示] 法国共和政体正式确立的标志并非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而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图解历史] 法国政体的运行机制[误区警示] 法兰西共和制与帝制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民主力量与传统力量的斗争,而不是封建力量与资本主义力量的斗争。
因为无论帝制还是共和制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斗争只是资产阶级内部就采用何种政体而展开的斗争。
[误区警示] 英国和德国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二者差别很大。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君主是“实君”,权力巨大,议会形同虚设;英国君主是虚君,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
[图解历史]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与特点主题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史料探究]1.法国政体的确立史料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①。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注:①反映了作者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
思考依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发生转变的标志及意义?答案标志:1875年宪法的颁布。
意义:使共和体制最终确立,共和派得以逐渐掌握实权;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法国政体的特点史料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①,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
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
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
——《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注:①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政治权力的中心在议会。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的特点。
答案总统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由议会选出);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总统之下设有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内阁向议会负责。
[史论形成] 法国共和政体确立艰难的原因及特点1.艰难的原因(1)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势力强大,君主观念根深蒂固。
(2)法国大革命中的过激行为造成负面影响,使人们对第一帝国、第二帝国有一定程度的拥护。
(3)法国传统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4)法国大革命多次遭受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势力的武装干涉。
2.政体的特点(1)立法权由参、众两院行使,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创制法律。
(2)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权力受议会和内阁的制约,是议会共和制政体。
(3)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掌握,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但内阁部长须对议会负责。
主题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史料探究]1.《德意志帝国宪法》史料如图为政治漫画《谁是老板》。
1890年,上任20年的帝国宰相俾斯麦因为与新皇帝威廉二世在外交上发生分歧,被威廉二世赶下了台①,俾斯麦虽然满腹牢骚,但还是乖乖回家写他的回忆录了。
注:①表明此时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负责。
思考威廉二世这样做是否违宪?为什么?答案不违宪。
原因: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宰相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对皇帝负责。
2.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史料思考漫画揭示德国政体的哪一特征?答案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3.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史料宪法赋予总统极大权力。
总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是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首脑,享有任命军政要职、提出法案和解散众议院等重大权力。
——《法国通史》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①。
第十五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德意志帝国宪法》注:①这说明1871年德意志帝国确立的政治制度并不是一种完善的民主代议制。
思考据史料比较法、德两国国家元首的不同之处。
答案法国总统由选举产生,并有任期限制。
德国皇帝掌握国家一切大权,主宰议会,无限任期。
[史论形成] 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体制的异同1.不同点2.相同点(1)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
(2)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3)形式上都是议会作为最高立法机关。
[名家论史]观点: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马克思导读:史料表明德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课堂小结1.(2015·北京学业水平考试)1789~1875年间法国出现过君主立宪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
这反映了()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B.启蒙思想日益深入C.民主进程艰难曲折D.政治体制不断完善解析材料反映了法国政体的反复演变,但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故体现了民主进程的艰难。
答案 C2.(2015·湖南学业水平考试)1875年初,国民议会最后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的是()A.法国B.英国C.美国D.德国解析由时间“1875年”、“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可知是法国。
答案 A3.(2015·贵州学业水平测试)“(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
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
”“它”是指()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C.美国1787年宪法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解析由“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可排除B、C项,由“承认了共和制”可排除A。
故材料体现的是“一票共和”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 D4.(2016·湖南学业水平考试)下列法律文献与其所确立的政体,对应正确的是()A.英国《权利法案》——民主共和国B.美国1787年宪法——君主立宪制C.法国1875年宪法——君主立宪制D.德意志1871年宪法——君主立宪制解析英国、德国建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
答案 D5.(2016·北京学业水平考试)与英国《权利法案》相比,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是()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②国家元首掌握国家最高权力③国家元首“统而不治”④首相不对议会而对君主负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此后,国王作为国家元首逐渐“统而不治”,而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皇帝掌握了实权。
答案 C6.(2016·湖北大冶一中月考)下表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表中序号处应填的内容分别是()A.世袭、皇帝、总统B.世袭、宰相、议会C.选举、皇帝、议会D.选举、宰相、议会解析法国总统由选举产生;德意志帝国政府首脑为宰相;法国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议会。
答案 D7.(2016·新疆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