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

利用生物课堂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
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新课程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每个学生进入社会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初中时期是智力和体格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生活行为大都没有定型,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大好时机。

但近两年来,教育部实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健康教育被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何况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等多种因素,使得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实施大打折扣。

因此,借助生物平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一、中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现状调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健康却日趋危机,如刚刚发布的2007年糖尿病日主题---少年儿童糖尿病。

下面是一年前对刚入本校的初一(3)班和(4)班新生进行的健康行为习惯的书面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表1 初一新生健康行为习惯的统计(%)
统计结果明显显示,中学生健康行为习惯较差,令人担忧。

广州经济发达,父母由于忙碌,常常把孩子扔给一个保姆,一个司机,而忽略了孩子所需的学习引导和日常关爱,这也是导致中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差的主要因素。

因此,利用生物课堂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迫在眉睫。

二、确定内容与方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选取学生最常见的行为习惯作为培养目标,大致有以下三点
1、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据统计,当前我国近视眼的发病率居世界第二,近视人数为世界第一。

广州中学生近视率达70%。

生物学教材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P88-92),详细介绍了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觉是怎样形成的、近视及其预防。

授课中我首先激发学生的好奇,抛出问题---广州青少年近视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长期看电视,上网,玩电子游戏机等,户外活动明显减少,长期处于近视状态。

有个家长跟我反映,放学后孩子经常是一个人在家,她特迷恋看光碟,家中碟片有几千本,而且每天都看到很晚。

电子游戏机对视力的影响相当大,荧光屏上闪烁不定的画面会增加眼睛的负担,迫使睫状肌高度紧张,使晶状体过度屈曲,增加屈光度,时间一长可导致睫状肌痉挛,这是近视眼的一大诱因。

第二,忽视用眼卫生,看书写字时不注意距离与姿势,不注意照明和时间等,造成与眼球发育阶段同期的这一年龄用眼不卫生、视近过度。

这些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F度
增长,使睫状体内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变F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如果在这时候仍然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由假性近视变成真性近视。

第三,噪音。

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当音响强度在90分贝以上时,眼底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区别光亮度的敏感性开始下降,识别弱光反应的时间延长,超过45分贝时,40%的人瞳孔散大,达到115分贝时,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下降20%,同时伴有色觉能力削弱。

广州经济发达,多有私家车,人口密度大,居住环境大多吵闹,也成为影响学生近视形成的又一大主要因素。

第四,饮食营养不均衡。

医学研究表明,钙元素在维持眼晶体正常压力,铬元素在保持眼睛屈光度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加工过细的米、面,会丧失80%的铬元素,另一方面,粤菜甜食较多,甜食为酸性食物,不仅大量消耗体内的钙元素,还可升高血糖,改变晶体渗透压,也是导致近视眼形成的又一祸根。

其次,给他们创造一个短暂的自由的空间,然后突然宣布时间定格一分钟,让学生检验自己的读写习惯各姿势,可谓百态毕露,尤其趴桌子的特多。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第三,在课堂上以学生关注的话题着手,可以课堂讨论的形式或小组竞赛的方式总结如何预防近视。

即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各姿势,身体距桌“一拳”、眼睛距桌面“一尺”、握笔距笔尖“一寸”;眼与书的距离约33厘米;不要躺着看书,不在开动的车厢里看书;改善照明条件,不要在强烈的阳光或昏暗的路灯下读写;晚上做功课,防炫目的护眼灯应放在左上方、不出现手的阴影处,桌面不要放置容易反光的玻璃台面。

作业时间不宜过长,学习45分钟后,要休息或向远方眺望,使睫状肌得到适当休息。

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不能长时间打电脑,看电视,玩游戏等,以免引起视学疲劳各调节紧张。

注意增强身体各营养,多吃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等食物。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中学生约9小时。

定期检查视力,一旦出现看东西模糊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这样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为良好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好铺垫。

2、重视早餐、少食零食、平衡膳食
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条件相应的发生了改善,但却由于有些家庭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许多儿童肥胖症;还有些由于生活节奏太快,早餐来不及做,时间久了早餐也就忽略了;有些父母不在身边,放任自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挑食、无规律等等,不良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

首先,在教学中向学生宣传正确的营养概念。

生物学教材第四单元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由学生日常饮食引出食物中所含有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并没有明确营养的概念,即营养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合理营养能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增进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健康,提高学习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力;反之,不仅不能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需要,还会妨碍人体健康,降低学习效果并影响其他活动能力,甚至缩短人的寿命。

其次,在教学中向学生宣传正确合理的膳食结构。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学家指出,每日应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动物性食物肉、禽、鱼、蛋等100~150g,牛奶100~250g,尽量多吃些黄豆制品,500g左右的蔬菜,早餐要吃好、每餐要吃饱。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和30%左右。

第三,生物教材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我提前布置学生查找“营养不良”、“食品中毒”的相关资料,并让其在课堂上介绍,其中有的是身边发生的,有的是在网上查的,有的是在报纸、新闻中获得的。

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习技能,另一方面增强了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认识。

有一个学生曾经感概地跟我说:“老师,就是上了那节课,我才开始吃早餐的”。

考虑到学生吃零食、喝有色饮料现象严重,我还附加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及危害内容,以ppt形式逼真呈现,使学生心有感悟,远离垃圾食品。

总之,在传授理论知识中加强学生的理解,最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3、加强个人卫生,预防疾病
广州一年四季温暖如春,夏季气温更高,这就为细菌滋生、病毒蔓延提供了场所。

所以2003年的非典在这里肆虐,乙肝患者在这里普及。

学生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优越,行动自由散漫,“眼里无事”,“手里无活”,如班级里的废纸、饮料瓶、果皮等丢在垃圾桶外面无人问津,讲台上粉尘欢快地舞蹈;有些学生还不自觉的咬指甲,拿过钱的手没有尽快洗;住宿生不单独使用个人物品,不经常保持寝室通风,这些不讲究个人卫生等不良的健康行为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结合生物教材《空气质量与健康》以及以教室为采样点《探究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实例》,使同学们切实的感受到环境卫生不好,容易传播疾病。

要勤打扫卫生,保持室内外清洁,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结合生物教材《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ppt形式介绍常见皮肤病及传染病案例;在探究“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眼目睹吸烟、酗酒的危害,扭转了学生中认为吸烟是潇洒、成熟标志的稚嫩观念。

从而敦促其养成良好的讲究卫生行为习惯.
三、效果分析
为了突现培养效果,采纳对比法,即设置了实验班初一(3)班和对照班初一(4)班。

实验班在生物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对照班只接受正常的生物授课。

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统计,如表2:
表2 两年后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统计(%)
与表1相对比,从表2可以看出,接受健康行为习惯强化培养的实验班,各项统计指标远远高于未接受健康行为习惯强化培养的对照班。

可见,借助生物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