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浅谈学生的健康心理培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
高中阶段是人身心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如何在这个时期正确、及时地对高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在高中阶段开心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感责任重大。
下面我就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与大家作个交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要弄清楚高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来源。
第一,家庭环境与学习环境巨大的情感关注落差、角色落差使其产生心理问题。
在家里,我们的学生“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在学校,要“唯纪律是从”。
在家里,“全家宠爱集于一身”;在学校是“森林中的一棵小草”、“众人中的普通一员”。
巨大的落差导致当代中学生经常产生莫名其妙的“纠结”和“忐忑不安”,从家庭角色到学校角色的转变很不适应。
第二,高密度的学习活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使其产生心理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
主要表现有因长时间高强度学习而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考试焦虑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题海战术和考试名次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另外,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带有惩罚性的教育行为,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了不见成绩提高等都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甚至恶性循环。
第三、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使其产生心理问题。
主要体现在与老师的关系不够和谐,与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
现在的高中生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老师、同学、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
他们常常会有如下的感觉:“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等。
这些学生常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感。
第四、无助的青春期使其产生心理问题。
主要体现在逆反心理普遍、性困扰频繁。
首先,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父为子纲”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远。
于是许多家长和教师无论正确与否,都要求高中学生接受他们的观点,而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自己看法的萌芽时期,这很容易引起高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于是,部分高中学生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观点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干涉,这样就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其次,性早熟的学生因为发育较快,对发育期正常的性意识萌发常常感到惊恐和不知所措,于是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其次,要有的放矢地解决主要的心理问题。
实践表明: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与这个人所处的心理环境,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也就是说,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群体。
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个体时要善于在学生整体中发现问题,研究整体是否适应个性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整体机制,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第一,要让学生从家庭里“唯我独尊”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中解放出来,多组织有益的集体活动,让学生把自我融入集体中,以敞开的心扉接受老师和同学,淡定自如地让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一员。
第二,要给学生营造快乐、宽松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
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是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
学生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
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教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
教师不应该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其次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规定”。
我认为,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限制过多,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
因而,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我所带的班级就没有制定班规,操行评分细则等,但每学期学校的常规量化考核仍然获得一等奖。
第三,要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不善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
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与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师生的交往也是双方互动的交往。
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
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
由此可见,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其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
第四,要及时、有效地开展青春期教育。
一些必要的青春期知识是高中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告诉高中生一些必要的青春期知识,他们才不会惊恐猜疑、好奇,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学习和生活,误入歧途。
我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是:在教室设立学生信箱,不定时的请心理老师给个别学生辅导。
这样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采取谈心、通信、讲座等多种方式,及时的疏导和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拉近师生的情感,增强彼此的信任。
其次,笔谈也
是很好的一把开启学生心理的钥匙。
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有时笔谈比个别面谈更加行之有效。
总之,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
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
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
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
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实现开心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从而迈向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