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名著阅读作业一、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1)《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
其中,《________》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琐记》《___________》《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2)下面有关《西游记》的人物、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给徒弟美猴王起名为“孙悟空”。
B.唐僧西天取经,出发时唐太宗赐他一个紫金钵盂,供途中化斋之用。
C.过五庄观时,猪八戒因偷吃人参果而推倒人参果树,然后逃离五庄观。
D.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在流沙河拜唐僧为师,成为唐僧的三徒弟。
【答案】(1)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2)C【解析】【详解】(1)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记叙在仙台学医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后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叙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2)考查对名著人物及故事情节的识记。
“偷吃人参果”主要讲的是唐僧四人翻山越岭来到了五庄观。
在里面两个小童给唐僧吃“人参果”,但是唐曾不实货就没有吃,猪八戒知道了,就叫大师兄孙悟空去偷几个来吃,偷好之后,把沙和尚叫过来一起吃,吃完后两个小童知道了把它们痛骂了一顿,孙悟空十分生气,把“人参果树”推到了。
不是猪八戒推倒人参果树。
故选C。
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唐僧收的二徒弟是①_____________,在天庭曾官封②_______________。
(2)孙悟空的形象特别符合猴子的特点,如孙悟空①“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表现出猴子爱吃桃子,在浮屠山乱捣禅师的②“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猴子的顽皮、易怒。
【答案】(1)猪八戒(猪悟能、猪刚鬣);天蓬元帅。
(2)偷吃蟠桃(大闹蟠桃宴)乌巢(巢穴、窝巢)【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西游记》唐僧有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交代猪八戒本是天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界,名为猪刚鬣。
在高老庄入赘,被经过的唐僧收为徒弟,取名八戒。
他成为唐僧的第二个徒弟。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特点及故事情节。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人猴的统一体,他的动作神态、行为习惯更多地保留着猴的特点。
题干中提示“爱吃桃子”,与之相关的情节便是偷吃蟠桃。
《西游记》第五回,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让七仙女到蟠桃园摘取仙桃,孙悟空在得知蟠桃会没请自己后,盗桃偷丹,扰乱蟠桃会。
顽皮易怒,题干中提示“浮屠山”。
《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写,乌巢禅师修行在浮屠山,见唐僧三人走过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与唐僧师徒说话。
唐三藏,定要问西天取经的路程多少,孙悟空不满意他的回答,在禅师化作金光径上乌巢而去时,举铁棒往上乱捣。
三、名著阅读。
【甲】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路,倒打死三个人!”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父,莫念!莫念!你且来看看他的模样。
”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
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败本;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
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1)选段出自《西游记》,作者是______________。
(2)以上选段内容出自()A.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B.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C.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D.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划尽三三行满道归根》(3)你是否喜欢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却说那________久坐林间,盼望行者不到,将行李搭到马上,一只手执着降妖宝仗,一只手牵着缰绳,由松林向南观看。
”(4)上面文字中指的是《西游记》中的____________(人物),他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终成正果,受封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吴承恩;(2).B(3).示例1:喜欢,猪八戒憨厚、质朴、善良、可爱。
(4).示例2:不喜欢,猪八戒贪吃、好色、懒惰、爱挑拨离间,取经意志不坚定。
(5).沙僧(沙悟净、沙和尚)(6).金身罗汉【解析】【详解】(1)《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叙述了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的故事。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由文段“堆粉骷髅在那里”“叫做‘白骨夫人’”可判断为三打白骨精的情节,白骨精变化三次,迷惑唐僧,使唐僧不辨真假而赶走孙悟空。
故选B。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猪八戒,会三十六变,和悟空相比较显得憨蠢笨重。
八戒的特点是贪吃懒惰,重视物质享受,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遇到困难他就喊散伙,无法坚持到底。
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银的诱惑,几乎抛下其他人而中断修行之路。
但他也有忠勇善良,知错就改,淳朴憨厚的优点。
作答时,可以分别从他的优点或缺点来谈是否喜欢。
(4)本题考查人物。
沙僧,在四人中,他的任务是牵马挑担,为人憨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从不左顾右盼。
他的兵器是降妖宝杖。
从文段中“将行李搭到马上,一只手执着降妖宝仗,一只手牵着缰绳”这句话,可判断此人为沙僧。
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四、名著阅读。
《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请简要叙述其三借芭蕉扇的主要情节。
【答案】初次借扇,铁扇公主因其子红孩儿被悟空降伏,一扇子把悟空扇得无影无踪;第二次借扇,悟空得到定风丹再来索战,铁扇公主扇不动他就闭门休战,悟空变成虫子入洞,乘公主喝茶进入她腹中,铁扇公主腹痛难忍,只得将假扇借给悟空;第三次,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与牛魔王大战,得胜后用芭蕉扇灭火。
【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掌握。
火焰山阻挡着唐僧师徒西进的去路,只有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才能灭火。
孙悟空以为与牛魔王有结拜之情,借扇定能如愿,谁知反被公主挥动宝扇,将他一吹九万里,直吹到小须弥山。
悟空二次借扇,借得定风丹,铁扇公主扇不动他就回到洞中。
孙悟空变作小虫,随茶水进入公主肚中,公主疼痛难忍,只得答应借扇。
谁知借来的却是一把假扇,愈扇火愈大。
悟空变作牛魔王模样,第三次去到芭蕉洞,公主责怪牛魔王不该迷惑玉面狐狸,后又将宝扇交付“丈夫”保管。
悟空得扇,欢天喜地地走下山坡。
真牛魔王得知宝扇被骗,也连忙追赶悟空,他变成八戒模样,又骗走了扇子。
悟空十分懊恼,与牛魔王一场大战,牛魔王苦战不胜,铁扇公主终于答应借扇。
火焰山烈火熄灭,林木返青,唐僧师徒又能够前进了。
五、名著阅读探究。
(1)《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____________。
(2)下面几篇《朝花夕拾》的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五猖会》C.《阿长与<山海经>》D.《琐记》(3)班里要举行《经典伴我同行》读书报告会,如果你向同学们推荐《朝花夕拾》,下面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可以丰富我们对童年的体验。
C.这本书的《<二十四孝图>》所提到的几个故事中,鲁迅先生最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建议大家阅读并思考关于“孝道”的问题。
D.这本书写的大多是个人生活,但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对我们理解当时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很有帮助。
【答案】(1).(1)《无常》(2).(2)D(3).(3)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是初一学生必读课外书目,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其中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无常》。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2)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B.《五猖会》全家人都等我背书那有提到长妈妈,“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C.《阿长与<山海经>》更是直接写长妈妈送我难得的《山海经》的故事;故(2)选D。
(3)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写:“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
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古人,教坏了后人。
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认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郭巨埋儿应该是因为这种封建孝道致使一个还玩着一个“摇咕咚”的孩子丧命而感到反感。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是极为反感的,故(3)选C。
六、名著阅读。
【甲】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丙】“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1)根据句子写出相对应的人物名称:【甲】文段中的“她”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文段中从父亲强迫“我”背《鉴略》一事可以看出父亲是_________________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