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天一阁博物馆导游词

浙江天一阁博物馆导游词

浙江天一阁博物馆导游词----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浙江天一阁博物馆导游词(一)各位来宾: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月湖之滨的天一街上。

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天一阁博物馆是一座由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天一阁藏书楼自明代创建以来,至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了。

它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

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3.1万平方米,环境优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和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西大门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天一阁的西大门,首先印入我们眼前的是一对清代的石狮子。

这对石狮子是清代的时候,浙东工匠的作品。

它们原本守护的是寺院,“下岗”后“再就业”,来到了这里。

后面的木门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单体,1980年迁建过来的。

平面三开间,硬山式屋顶,五层马头墙。

请各位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去,“南国书城”四个大字,是我国著名的宁波宁海籍国画大师潘天寿在1962年的时候所写的。

这个匾额所用的字体是隶书。

由于宁波在中国的南方,故城“南国”。

“红豆生南国”,书乃读书人的相思物,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为南国也是十分恰当的。

“书城”的意思是,一座以书筑成的城,一座为书的安全而筑的城。

请大家看下面的这幅对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

这幅对联是由当代版本目录下泰斗,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先生,1981年78岁时专门为天一阁书写的。

用的是“钟鼎文”。

所谓“钟鼎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商周时期的华夏先民刻在青铜器如钟、鼎之类上的文字,说他是文字,其实说是符号似乎更确切一些。

这幅对联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时间悠久,藏书规矩、藏书精神可师可法。

下联说到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后的感叹心情。

黄宗羲号南雷,在清代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破例成为了第一个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人,后来应天一阁传人的请求写国一篇专记《天一阁藏书记》,落笔就写了四个“难”字:“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后面的一副对联则为近代文学家、原文化部部长郭沫若所书,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州。

郭老先生曾于1962年10月连访天一阁两日,高度评价了这座文化宝库的重要价值。

请大家抬头,上面还有一块匾额,“天一阁”,这个匾额的字体是楷书,没有落款。

据天一阁人讲,是从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字帖中一个字一个字挑出来,并做技术处理。

范钦铜像、溪山逸马图(这一段对范钦仅做简单介绍,具体的可以选择在车讲完成)进门后请大家往后看,这幅对联: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

是由宁波本地的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1963年提写的。

看完这幅对联,请大家回过头来看这个铜像。

这个铜像就是天一阁的主人范钦。

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浙江宁波鄞县人。

他年幼时并不聪明,但在祖父和叔父的教诲和熏陶下,自幼苦读四书五经及名家书籍。

家族中没有的书,他就到各藏书家那里去翻、去借、去抄。

由于他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求学,23岁时首次去杭州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

27岁进京参加会试,中了贡士,在殿试中入选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列三十八名。

范钦中进士后不久,就出任湖广隋州知府,属一级地方长官,在这等级制度森严的明朝是较少见到的。

此后,范钦到处做官,足迹踏遍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直到明嘉靖三十九年升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辞去官职,回到宁波。

范钦的官宦生涯,为他的藏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铜像后面照壁上的这幅图,叫做溪山逸马图。

画面高2米,长4.9米,是一幅堆塑作品,是已故宁海籍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先生的堆塑作品。

据说这种堆塑是用蚌壳灰、稻草灰和泥等堆塑刻画出来的,非常繁琐复杂,十分精巧。

我们仔细看这幅作品,八匹骏马在溪边休息,形态栩栩如生。

画面造型粗看觉得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

天一阁的堆塑作品,绝大多数都是胡善成先生的力作。

这幅溪山逸马图,一下子把人们的视线紧紧锁定在这好似无意间安排的审美空间内,避免了南北两侧视线内高大建筑对小庭院的压迫感,构思之精妙由此可见一斑。

1983年3月23日,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参观天一阁时,大大夸赞了这个堆塑作品,不止合影留念,还用自己带的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了10多张照片带就去留作纪念。

现在请大家往上看,跳斗上还雕有“三国演义”等戏剧人物。

参观完这块照壁后,我们从旁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参观。

门楣上的“春随人意”四个字著名的绍兴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题写的。

东明草堂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照壁,也是胡善成老先生的堆塑作品,有人说是四不像,有人说是麒麟,天一阁人说是“獬豸”。

据史书记载,獬豸是头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据说能辩是非曲直,看到人打架什么的,就用角去顶坏人,是正义的象征。

古代各朝的执法官员的衣服上也绣有獬豸的图案。

现在我们转过头来看这个叫做东明草堂宅子,原是范氏司马第前宅的中厅和主客厅,因范钦自号东明,所以称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

原建筑是五开间,但是已经被毁。

现在的建筑是由清代道光年间的木结构房子于1980年改建而成的,面阔三间,单层硬山式建筑。

东明草堂是范钦早年的藏书楼,后来藏书越来越多放不下了,就建造了真正的天一阁宝书楼,这里就成为了会客厅,现在主要用来接待一些重要领导。

范氏故居各位游客,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宅子,是范氏故居,是范钦宅地的东厅,是其后代原来居住生活的地方。

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

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去相互隔离,这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精心安排的。

在进入故居之前,我们看到的这幅对联“佳酿满瓶书满架,山花如绣草如茵”是凡是后人范永祺所写的,从这个对联中,可以看出他的自豪、自足、自得其乐、自我陶醉。

现在请大家跟我进入范氏故居,左边主要是一个藏书楼的“情景再现”,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右边。

这里有三个人物,涉及到了一个典故。

话说当时80岁高龄的范钦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弥留之际,他把大儿子范大冲和二媳妇叫到床前,他把遗产分为了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一座楼和一楼藏书,让他们挑选。

儿子范大冲善解父意,选择了全部藏书,并表示愿意再投入,以增加藏书并保护和修缮好天一阁。

也是从范钦的这一次分家产开始,天一阁的藏书制度更加严格,制定了很多的规范,如: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烟酒切忌登楼;女子不得登楼等等。

关于这个女子不得登楼,还有一段凄美的故事,我们稍后再讲。

宝书楼(天一阁)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真正的藏书楼,天一阁,也叫做“宝书楼”,是范钦存放书籍的明代老房子。

这是一座重檐硬山顶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开窗空气流通。

六开间的西间安排上下行走的楼梯,东间楼下放杂物,楼上空着,用来隔潮,因为宁波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之际多东南方向来的台风,湿度很大,对保存藏书非常不利。

楼下其余房间当初是用来会客的,现在中间放的是范钦的铜像。

而楼上中间的四间便是真正的藏书之地。

六开间的房屋格局比较少见,因为中国传统的房屋讲究的是对称,以中堂为轴,两边对称,因此间数为奇数而不是偶数。

天一阁的这个“天一地六”的模式,在清代的时候,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垂青,指令收藏四库全书的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等七处藏书楼,都要仿照天一阁的式样和结构建造。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么为什么天一阁会叫做天一阁呢。

关于天一阁的命名,一般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范钦在读书时看到《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则能克火,受启发而设置了这座楼,并取名天一阁。

关于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天一阁的天花板的藻井图案,都是古代的水纹和水兽,也象征了以水克火。

另一种说法是,源于道家的“天人合一”而成为天一阁,所以楼上书橱编号有“日、月、星辰”等字。

天一阁建成后,也经过几次修葺。

最大的一次修葺是在1933年9月18日台风刮塌天一阁东墙后,范氏无力维修。

鄞县文献委员会发起组织了“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共计工作人员30人。

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制定了简章和办事细则,向社会各界募捐,至1937年6月,维修工程完工,共收捐款2万多元。

从这次修缮开始,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逐渐向公共藏书楼方向过渡、发展。

1949年宁波解放,范氏后人将天一阁捐赠给国家。

现在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天一阁前面的假山泉石。

郭沫若先生是这样形容的:林泉雅洁多奇石。

天一阁前的假山与水池占地面积很少,但非常精致,论年龄,水池比假山年纪大,因为水池是范钦造天一阁的时候挖的,为什么要挖这个水池呢,还是那句话,寓意以水客火。

水池边上的假山石头上有“天一池”三个字,是1934年修葺天一阁的时候刻的。

旁边的这些假山是在清代康熙年间,由范钦的后裔范光文增加的。

假山的年龄与假山旁边的那颗三叉大樟树差不多,因为樟树也是那个时候种的,大概算算,也有300多岁了。

说到假山,大家都知道在苏州园林中,大多数取材于“皱透漏痩丑”的太湖石为主,而这里的假山则是就地取材,用的是产于宁波海滨和岛礁上的海礁石。

总体来说这里的假山造型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假山石头堆成九狮一象等。

我们重点把目光集中在这块石头上,这块石头叫做美女照镜。

关于这个石头,就涉及到天一阁的其中一条规范“女子不得登楼”。

话说当时有个美女叫做钱绣云,是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

据记载,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了能登上天一阁读书,就托邱太守为媚,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以为可以如愿以偿上楼看书了,但她万万没想到成了范家的儿媳妇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楼。

说是古代妇女的一大职责是下厨房做饭,跟火打交道,而书最怕的就是火,所以妇女不得登楼。

最后她含恨而死,就变成了这块石头,日夜守望者天一阁。

尊经阁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天一阁的北面,眼前的这个建筑叫做尊经阁。

尊经阁原来是宁波府学(孔庙)的藏书楼。

1935年,因建造体育场,宁波府学(孔庙)被拆掉,尊经阁也无处安身。

而天一阁在那个时候,刚好在做大规模的修葺。

重修天一阁委员会便征购了天一阁北面的房屋,把地面修平后,将尊经阁移建到了这里。

话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媒体记者、游客把尊经阁错认为天一阁,将尊经阁的照片刊登在报纸上,报道说现在的天一阁如何如何啦,闹出了好多笑话来。

说到主要原因,还是得归咎于天一阁是在太朴实,太不起眼了,而尊经阁飞檐翘角,巍峨壮观,门前蹲了两只石狮子,还有一棵硕大的广玉兰,非常气派,太符合他们心中想象的天一阁了,于是就张冠李戴了,天一阁人对于这个事情,可以说是哭笑不得。

现在的尊经阁主要用来收藏天一阁内部用的工具书,延续了它的藏书功能,楼下通常用来接待贵宾观赏馆藏古籍和字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