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结构
第二章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结构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结构及其评价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土地概念 1、概念: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是由气候、地貌、
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 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 然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按照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可分为耕地、 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裸 地,以及各类用地的后备资源等类型。
从我身边做起
“非农业用地必须节约使用 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 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 不得占用好地。”
——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相继颁布实施。
植树造林、建人工防护林
3月12日为植树节。焦作市 小学生为自己刚刚栽下的小树挂 上了写有“愿小树健康成长”、 “爱护树木”等内容的牌子。
城市
林业
图一
耕地
图三
牧业
图二
居住
图四
其他
2008年中国耕地18.2574亿亩, 园地1.77亿亩, 林地 35.41亿亩, 牧草地39.27亿亩, 其他农用地 3.82亿亩,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4.04亿亩, 交通运输用地0.37亿亩, 水利设施用地0.55亿亩, 其余都是未利用地。
旱地约占59%。我国灌溉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0.9%。
2.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 -张家口-榆林-兰州-藏东南边缘一线以东 和以南地区。
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旱地分为水浇地和雨养旱地。水浇地主要在北 方各省(区),以华北平原面积最大,其次是汾渭 平原、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北疆绿洲。 雨养旱地分布较广,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 土高原和四川盆地面积最大 。
若干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建筑占用耕地
砍伐森林
过度放牧
返回
水土流失
资料一: 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开始农 业耕种的国家,水 土流失已使一部分 地区几乎变成不毛之地了。据估计,我国
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 土壤约50亿吨。仅黄河水系每年流失土壤 就达16亿吨之多。如果将这些流失的泥土 堆成高宽各1米的堤坝,就可以绕地球20圈 以上。
(二)后备耕地资源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2、后备耕地资源的质量
(三)林地资源
1、几个概念 (1)林地:指郁闭度为0.3及以上的乔木林,包
括有林地、疏林地、新造林地(或称未成林造林 地)、灌木林地、苗圃用地。 (2)森林覆盖率: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有林地面 积与其土地面积之比称为森林覆盖率。 2、我国林地资源的特点 (1)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2005年人均森林 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 界134位。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 2009年我国林地面积2.54亿公顷。
17 695
16 180
0.63
13 004
0.86 12 498
耕地总面积(万公顷)
耕地人均量(公顷)
0.16
0.10
美国
印度
中国
俄罗斯
中国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部分国家的比较
0.23(中国) 0.76(世界)
草地(公顷/人)
0.12(中国) 林地(公顷/人)
0.90(世界)
中国人均草地、林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1997年)
土地沙漠化
资料二:目前,我国沙
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 面积已达149.6万平方 千米,占到我国国土面 积的15.5%,也就是说 我国的960万平方千米 的土地上,超过1/7的土地已沙化。另外,尚有
15.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正在沙化,其中包括393 万公顷农田和493万公顷草场。据专家估计,目前 我国的沙漠正在以每年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继续 扩大。
1、草地: 指主要生长草类植物的土地,它是发展草食动物的物
质基础。 从草地的成因看,一般可分为两类:自然形成的天
然草地和人工经营的人工草地。 2、我国草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面积大,类型多,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
4、草地质量。
(五)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
中国建成区面积
居民点 及工矿、交 通等建设用 地的分布与 人口的空间 分布密切相 关,也与耕 地的分布趋 势一致。
(六)其他用地
难利用的沙漠、戈壁、盐碱地、沼泽、裸土、裸岩、石 砾 地、寒漠、冻原等和其他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温 带和暖温带荒漠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四、中国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一)北方地区: 平原多,宜农耕地多,宜林土地多,热量少,水分
中国土地退化严重,仅土壤侵蚀与沙化 的土地就占国土面积的22%;退化草地 占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28%。
附:中国土地划分为三大区域
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
(一)耕地资源 1.耕地数量少。 耕地比重只占国土面积的10%左右 2008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亿亩,人均耕地1.31亩。 2009年耕地面积13538.5万公顷(20.3亿亩) 在耕地结构中,水田占23.7%,水浇地占17.2%,雨养
——国土资源部
中国土地利用图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二)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 (三)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
不足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
象严重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
区差别显著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农田防护林 水土保持林
护岸林
护路林
固沙林
三北防护林
每年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
少
(二)南方地区: 平原少,宜农耕地少,宜林宜牧土地多,热量多,
水分多。
(三)西北地区: 沙漠广,宜农耕地少,宜牧土地多,干旱多风沙,
热量少,光照较强。
(四)青藏地区: 山地多,宜农耕地少,宜牧宜林土地多,气候高寒,
光照强,热量少,垂直地域差异显著。
五、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及措施
3.耕地质量差。 一等耕地占41.33%,二等耕地占34.55%;
三等耕地占20.47%;不宜耕种的占3.65%
综合评定各区耕地质量依次是 :
东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西北干旱区、 华北一辽南区、华南区、云贵高原区、内蒙古半干 旱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
4、耕地限制类型 (受各种限制的耕地占59.6%)
熟的原始森林资源约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了 2/3,有些地区已到了无林开采的地步。
中国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土地是立国之本,每年的6月25日为土 地日,3月12日为植树日。国家制度颁 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 《森林法》等,并且把“十分珍惜和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
我国三大林区
1.东北林区,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2.西南林区,分布在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 拐弯处和喜马拉雅山南坡,是我国第二大天然 林区。
3.东南林区,分布在东南各省的丘陵、山地, 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林区。
(四)草地资源
草场超载
资料三: 我国的草
场超载问题十分严重, 草场的退化因而也十 分严重。据我国北方 和青藏高原等10个牧业省区统计,建国后,
牧场放养牲畜头数增加了2~3倍,而草场面 积却在减少。严重地过度放牧,使我国的草 场退化问题十分严重。
森林日益减少
资料四: 我国的森林资源
日益减少,从1952年至1985 年人口由5.7亿增加到了 10.59亿,几乎增加了1倍, 而同期我国的森林实际消耗 量大约为60~80亿立方米, 相当于现有森林都已采伐 了一遍。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