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①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⑦其他因素。
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横轴表示需求量(Q ),纵轴表示价格5、供给的含义: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6、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①产品价格②生产成本。
③生产技术。
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成本并进而影响供给。
④预期。
⑤相关产品的价格。
⑥其他因素。
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1.弧弹性系数计算公式:2017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归纳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减少;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增加。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1.消费者效用最大的均衡条件: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2.对于正常品,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3.对于低档品,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4.预算线的斜率取决于商品的价格5.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1.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作为市场机制的替代物2.显成本是指企业购买或租用的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
隐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3.正常利润指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经济利润不包括正常利润。
4.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位置关系:MC边际成本,ATC平均成本,AVC 平均可变成本,AFC平均固定成本见下图: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2.完全竞争企业的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和需求曲线都是同一条线3.企业产量决策,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是:边际成本=边际平均收益4.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和平均收益曲线是完全重合的5.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和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相同6.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照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二级歧视是指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批量的产品三级歧视是指将消费者分成不同需求价格弹性,收取不同的价格。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1.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派生需求、联合需求2.边际要素成本=边际物质成本*边际成本3.边际收益产品=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收益4.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边际要素成本=边际收益产品5.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6. 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7.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收益产品8.劳动最大效用满足条件: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9.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增加。
劳动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收入效应是指,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相对富有而追求闲暇,从而减少劳动供给,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10.土地的供给曲线是条垂直线。
资本的供给短期内垂直线,长期看是后弯曲线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1.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产品形态来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收入法=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营业盈余4.支出法可以计算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
5.GDP=C+I+G+(X-M)6.两部门恒等式:I=S,三部门恒等式:I=S+(T-G),四部门恒等式:S+(T-G)+ (M-X)7.凯恩斯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8.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9.价格总水平引起“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出口效应”10.影响总需求的因素有:利率、货币供给量、政府购买、税收、预期、价格总水平11.长期供给只取决于,劳动、资本、技术和经济体制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1.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2.一致指标: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先行指标: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和广义货币M2滞后指标: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1.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对工资的影响,对利率的影响,对汇率的影响2.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3.自愿失业:摩擦失业、结构性失业;非自愿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周期性失业4.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2.克鲁格曼认为:工业产品是类似的,但不是同质的,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3.影响进口贸易的因素:一国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汇率水平,国际市场的供给情况4.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的主要手段是:关税限制和非关税限制,出口补贴,出口退税5.非关税限制包括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1. 某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增加额外成本,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
体现了纯公共物品非竞争性的特征。
2. 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3. 决策问题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核心4.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5. 公共物品的生产典型方式是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6. 发挥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有: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为公共工程提供资金保障4.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5.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7. 发挥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加强税收调节3. 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第十二章财政支出1. 目前我国政府的购买性支出中,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约为:40:602. 财政支出重点逐步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变3. 财政支出绝对规模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综合。
相对规模一是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4. 财政支出按功能分类: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秩序和安全、经济事务、环境保护、住房和社会服务社会、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和宗教、教育和社会保护。
5.财政支出按经济分类:雇员补偿,商品与服务的使用,固定资本消耗,利息,补贴,赠与,社会福利6. 确定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指标应遵循的原则有: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经济性7. 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有: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客观公正,科学规范8. 财政支出规模是指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
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是指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
第十三章财政收入1. 宏观税负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2. 短期国债一年以内,中期国债1-10年,长期国债10年以上3. 国债负担:认购者负担,债务人负担,纳税人负担,代际负担4. 国债负担率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5. 国债发行方式有:公墓招标,承购包销,直接发售,随买6. 我国政府收入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收入7. 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第十四章税收制度1. 按课税对象不同主要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2. 流转税有增值税、消费税、关税3. 财产税有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4.直接税有所得税和财产税,间接税如各种流转税5. 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在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代缴并向国库缴纳的义务的单位和个人6. 中央和地方共享的税种是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第十五章政府预算1. 预算执行制度是政府预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原则:统筹兼顾、适度集中;相对独立、相互衔接;分级编制、逐步实施3. 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4. 部门预算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5. 预算管理职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批准预算。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审查和批准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决算。
各级任命政府的职权:组织编制预算、决算草案,组织本级总预算执行,决定本级政府预备费动用。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职权:具体编制6. 我国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7. 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类,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8. 政府预算的原则有:完整性、可靠性、合法性、统一性、公开性、年度性第十六章财政管理体制1. 一般性转移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 专项转移支付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领域3. 增值税中央地方50%、50%。
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地方60%、40%。
4. 根据国际经验,中央和地方间财政收支划分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5. 根据分税体制规定,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6. 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完整性、科学性、对称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法制性9. 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保证各级政府和财政职能的有效履行;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10. 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原则:集权、效率、恰当、收益与负担对等11. 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原则:受益、效率、区域、技术12. 广义的财政管理制度包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第十七章财政政策1. 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2.3. 财政政策的协调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等出现的某些失衡状况进行调节和制约4. 对一些高档奢侈消费品和资源性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可以达到引导消费方向、控制资源浪费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这体现了财政政策的控制功能5.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在经济稳定增长时期,政府通过实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者动态平衡的财政政策,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6. 税收乘数=-b/(1-b) 注: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7. 税收乘数是负值表明税收增减与国民收入增减成反方向变动8.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9. 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只涉及行政单位,与立法机关无关,称为内在时滞10. 财政政策的乘数包括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平衡预算乘数第十八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1.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庇古的现金余额数量说:物价水平与货币量呈正比;费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货币数量说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