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家长如何配合机构训练摘要: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康复训练,必须坚持科学性、连续性、长期性,才能取得好的康复效果。
家长能否积极主动地配合机构,在家展开有效训练也是一个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这里,我们除了谈谈我们机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做法,同时,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拿出一些典型的个案来与大家分享。
正文:一、家长必须为孩子改变自己。
(一)改变心态。
对有严重障碍的孩子,家长要尽快从悲哀、愤怒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同时也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急躁、悲伤、失落的不良情绪。
家长的情绪会直接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
好的情绪给孩子带来的感觉首先是安全感,他们对家长有信任感,对他人也容易产生信任,对发展社会性特别重要。
他们不会因为家长的发脾气、甚至打骂而再一次受伤害。
如果家长的情绪长期调整不过来,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眼下训练效果差,进步慢。
更重要的是将给孩子带来终身的心灵伤害。
(二)对孩子的未来要有切合实际的期望,由于孤独症的患病对孩子身心发展带来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而且每个孩子的病情有很大的差异,康复的效果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孤独症儿童家庭来说给孩子将来的目标定位首先是培养他们能自食其力。
再高些的目标是不仅能自理,还能为家人服务,能有基本的参与社会工作的能力,享受社会精神与物质生活的能力,能融入社会,过有质量的生活。
对于功能比较高的孩子来说;在帮助他们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方面要特别下功夫,才有可能有更好的发展。
(三)改变对训练的不恰当的认识,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人际交往困难是他们的核心障碍。
对孤独症的训练课程要包含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所有课程,还要有帮他们克服核心障碍、改变不恰当行为的课程。
家长们一定要改变重“个训”,轻小组和集体课程;重语言训练(发音说话)轻交往与沟通训练;重认知训练,轻其他课程训练的观念。
家长要支持机构采用综合的训练方法,设置促进孤独症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来帮助他们进步。
二、家长要利用好“机构”这个平台(一)一个好的机构既是孩子接受教育训练的学校,也是家长学习成长的学校。
家长们应特别珍惜。
认真向老师学习,记好观察笔记也是家长的功课。
观察老师如何上课,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调整孩子的情绪,这是最直接、最走捷径的学习。
家长的学习态度如何也是影响孩子进步大或小、进步快或慢的重要因素。
(二)家长们在一起还可互帮互学,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交往,如何与人分享玩具和食品,如何在一块玩,这对他们尽早融入社会大有帮助。
切不可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闲谈中。
三、家长在家如何做训练(一)团结一致,为孩子创设一个生活学习的良好环境。
家庭环境要整洁有序,处处要为孩子的学习着想,墙上要有学习的图片、数字、文字,以便随时随地教孩子学习。
生活要有规律,家长对孩子要求一致,不能一个松,一个严;也不能时松时严。
(二)除了继续练习机构的训练内容,家长要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让孩子学会生活所需的技能;(运用结构化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地学)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行为矫正方法改掉不好的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让孩子能明白每一步的要求:做什么,如何做,做多久,做完可以干什么)帮助孩子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帮助孩子培养兴趣爱好;(音乐、体育、画画、写字、手工……)学习玩耍都要兼顾,小龄孩子要有更多游戏时间。
(三)语言沟通的训练家长要负起责任。
任何时间,任何环境都可以教孩子说话,与人沟通。
家长要用实物、图片、字卡来帮助孩子理解。
对暂时没有说话的孩子,可教他点手语或学会用图片来表达要求。
四、我们机构的家长的工作(一)尊重家长是我们做好教育训练的前提。
我们机构的每一个老师、员工都把家长看成自己的亲人,在工作中用敬语和温和的话语与他们沟通,避免因我们的大意再去伤他们受伤的心。
耐心听他们的倾述和解释,使家长们孤独的心有所依附,让机构成为家长的精神家园。
(二)理解家长的困难和无助是我们做好教育训练的保证。
家长要从对教育不懂的门外汉变成孩子终身的老师、训练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理念,也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此帮助家长成长机构责无旁代。
(三)我们机构的家长工作主要采取系统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整体培训与小组培训相结合;长期指导与随时指导相结合。
内部培训与外请专家培训相结合。
我们培训的课题有:了解孤独症,理解你的孩子;感觉运动与孩子的发展;家长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关于应用行为分析法;关于结构化教学;行为矫正技术;孤独症儿童的课程;怎么上课;怎么让孩子听话;怎么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游戏与教育训练;怎么教孩子的语言与沟通;怎样发展孩子的社会性……(四)设立家长联系本。
老师把月和周计划交给家长,同时辅导家长如何去训练,家长再把孩子的表现反馈给老师。
与家长沟通、讨论也是老师们每日必做的工作。
我们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也迎来了家长对机构工作的真正关心与支持。
我们的工作为机构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对孩子的教育作用非常大。
孩子在这里渐渐变得安静了,快乐了,爱说话了,进步快了。
五、个案分享小翔今年四周岁,在中心训练将近两年。
那可爱的小脸,漂亮的笑容,轻微的动作,大方的回答,虽然话语还不够清晰,说话时还会东张西望,做事有些蹑手蹑脚,但从外表总体来看,很接近正常的同龄小朋友。
小翔一直由姥姥陪读,父母工作很忙,偶尔过来,都很注意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
刚入园时,小翔还胆子也很小,害怕一切陌生的东西,包括人、事物甚至是食物。
对这些东西的恐惧,他主要表现在不当的行为问题上。
如陌生人的靠近,他会用扣别人眼睛的方式表现出来,用警惕的目光,紧紧盯着来者,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一样,让人疼惜和怜爱。
最初也没有任何的语言,且无对视,躲避人的注视,也正是因为语言方面的障碍,才引起家长对孩子病症的高度重视。
认知和模仿方面发展比较好,但动作很轻柔、很慢。
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偶挑食行为,不吃水果,也不喜欢喝水,所以每天想方设法给孩子均衡营养,成为姥姥的课程之一,无声的抗拒做任何未接触过的事,成为老师的难题之一。
通过最初的观察、了解和测评,我们下一步的任务是针对孩子的这些缺点和长处,给孩子制定初步的教育计划和家庭训练计划,给出合理的干预方案,正确引导孩子,更快、更早的使孩子进入角色,体验快乐与成长。
鉴于孩子最显著的障碍:语言缺失,我们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孩子,从无意识音到单音、音节模仿开始,逐步建立语言概念,培养交流意愿,哪怕孩子最初只用模糊混乱的音表达一种讯号或回应一个问题,都给予其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除了语言问题,行为问题同样值得我们的关注和,他所表现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反抗和自我保护过当,也有害怕和警惕的成分在其中。
那我们就从背后的这些原因着手去寻找帮助他的策略。
若是害怕或自我保护过当,我们就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让孩子慢慢撤销抵触情绪,消除恐惧,让其感受我们的靠近是无害的,是安全的,然后渐渐地接近他,完成我们想要实施的项目,同时一定要及时给强化,让孩子感受、接纳别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针对孩子的初步情况所进行训练后,老师预设了大的教育方向和重点干预目标,这些同时也要老师与家长共同配合,才能更好的实施与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缺了哪一方面,都会严重影响进程。
与此同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如家长虽然很愿意配合,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失去了坚持,抓不住机会,忘记了准则,做不到一致,屈服于孩子等等。
这些我们也都应该理解,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发展,所有的这些困难,我们老师就来帮助家长,克服困难,预计好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并交给家长解决的方法。
在小翔语言开发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做到家长与老师同步,课下课堂上的内容,不能着急,更不能懈怠,做好一切的准备工作,并且日复一日的坚持。
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一定能换回成就的。
小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的姥姥不仅完全配合老师的工作,更重要的一点还有她能理解老师做的,也是需要家长做的,可以说家长的任务更重,还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做出更多。
像小翔的姥姥,不仅每天完成老师要求配合的任务,而且自己制定了一套家庭训练计划,针对注意力、理解等等。
更注重交流沟通,及时开发未知领域的潜能,培养更广泛的兴趣爱好,为孩子的生活增添了更多乐趣。
看着活泼可爱的小翔,如今能主动看向机构的老师,并伴随美丽的笑容,基本准确的回答老师的问题,虽然但还不够清晰。
行为问题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基本看不见向人吐唾沫的行为。
对陌生的事物,也能尝试着慢慢的接受,但还有些试探和担忧。
肢体协调和精细动作方面成绩突出,认识、理解以及表达都在稳步提升,并在学习中对数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是下一步开发的重点。
看到这些,我们很感欣慰,这是所有人共同努力付出所得到的回报,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闭症儿童的希望。
尽管还有那么多遗憾,他们所欠缺的,我们一直在弥补,可是总有一些事是补不全。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美丽,他们自身的付出更多更多,他们有自己的收获,有自己的快乐,像我们,也有自己的收获与快乐。
六、小结家长工作是机构教育训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做好了家长的工作,家长就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机构的老师,对孩子进行有效训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进步快,就能早一点减少孤独症对他们的影响,就能早一点学会自理、学会与人沟通,早一点融入社会。
我们每一个专业工作者的工作意义不正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