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孔子再评价》

读《孔子再评价》

读《孔子再评价》
李泽厚先生的《孔子再评价》一文,通过分析孔子生活年代背景、孔子思想内容及特点,对孔子思想做出了较为客观中肯的评价,并根据当时社会情势,分析了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礼”的特征
作者首先介绍了周礼的特征、意义和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背景。

周礼自原始文明延续而来,自周代确立,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周礼在长幼尊卑方面严格规定要求差别与秩序,经过发展,既维护了当时少数贵族和地位较高者的权威和利益,又具有一定的民主性、注重平民利益,总体上又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秩序、维系社会的生存发展。

周礼即孔子所维护的礼仪体系和原则。

孔子维护该一系列“礼治”,根本上是希望维护社会的稳定秩序。

出于春秋时期客观社会背景,氏族互相吞并,“礼崩乐坏”,周礼所服务的氏族统治体系逐渐破坏,社会的稳定秩序也不再平稳维持。

孔子维护周礼的追求包括:第一,政治上,他维护原有的统治秩序,根本目的是希望减免战争动乱,保护人民安全与财产;第二,经济上,他维护原有的经济结构,反对贫富过度对立分化、主张财富与政治血缘身份相符,即希望以经济秩序维护政治秩序,减免因秩序破坏而引发的动乱与冲突。

根据孔子维护周礼的目的来看,表面上,周礼和旧氏族统治体制维护了贵族的利益,孔子也由此支持了贵族和既得利益者;但是实际上,周礼和旧氏族统治体制较后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体制又具有更强的民主性和人民性,而且维护旧的统治秩序可以减免由秩序破坏而导致的冲突与动乱,能够维护人民当时既有的利益与安全。

根据孔子维护周礼的方向来看,孔子既看到政治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与体现,又重视到经济为政治的基础。

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都有其主张和看法;在基础与体现两方面,都付出了重视与希求改变的努力。

孔子维护周礼,主观意图、努力方向和部分客观结果都为好,但是整体上,违逆了社会体制发展进步的历史规律,故而孔子完全恢复旧制度的计划也必然得到失败。

直到后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以后,孔子思想的重提,在服务统治者和稳定秩序的同时,也保障了一定的人民权益,才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发挥了重要
的积极作用。

二,“仁”的结构
作者同意多数研究者的看法,认为孔子思想系统中心是“仁”,而“礼”只是其因循。

而孔子定义的仁的含义又宽泛而多变;确切来说,作者认为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由四个因素相互依存、渗透、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从而该“仁”含义具有自身相对稳定性。

四因素分别为:
1.血缘基础:孔子所维护的周礼以血缘为基础,维护血缘基础即维护等级秩序,纵向如君臣、父子安分和睦,从而避免篡夺权位,横向如兄弟、同事相互友悌,从而避免争抢权益。

2.心理原则:孔子主张仁礼不是外在规定或要求、一套被盲目遵从的仪节形式,而应有其本质。

如将丧之礼仪归因于“孝悌”、亲子之爱,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从而使仁礼成为一套心理原则,更有理由被人们所接受。

孔子把情感心理引向世俗伦理而非宗教,建立了现实的伦理——心理模式,使得中国文明中,构成宗教的观念、情感和仪式都进入了世俗伦理和日常心理的综合统一体中,取代宗教而起到了其他文明中宗教所发挥的作用。

这也导致了孔子仁学肯定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和身心需求的正当性,避免了轻视现实人生的悲观主义和出世观念,决定了孔子思想和儒家的积极入世人生态度。

与此同时,孔子思想由心理原则而产生外在秩序规范,所以仁为内在、本质,而礼为外在、从属,仁的意义地位比礼更加重要。

3.人道主义:仁学体现了博爱主义,主张氏族或联盟内的互爱,但不包括对氏族或联盟外异类的博爱。

既成了一种保障人们尊严和利益的权利,又成了阻止人们互相苛暴的义务。

这种博爱本质上减免了冲突,从而维护了社会和等级秩序,实际上保障了社会稳定,并通过加强人们的团结互助,提高了合作效率。

对当时的整体秩序和人民的利益保障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类人道主义的精神虽然在后代常成为统治者仅用来规范臣民、进行剥削而防止动乱的理论工具,但它的初衷与本质值得肯定。

4.个体人格:以仁为体,以礼为用。

孔子所倡导仁,即是把复兴周礼的任务交给他人,要求他们自觉、主动地承担这一目标与义务。

这既塑造了主观人格的主动精神,又鼓励了个体进行对孔子所提倡的理想的追求。

使得仁礼不仅是人们被动接受和感受的精神,更成为人们主动追求和接近的目标。

孔子的教育观念也促成了这一主动方式的存在。

孔子的教育主张上,既要学习知识,又要主动要求约束自我,才能形成这一种个体人格主动上的精神追求。

以上四因素有机结合,而“仁”的有机整体更具有由四因素产生又反而支配它们的共同特性:实践理性。

其表示一种非宗教性、狂热性的理性精神,用理性从人世中找出需要的礼仪秩序,用理性遵循之。

从而,孔学思想重视实用,不偏向哲学说理,而重视仁礼理论的现实效用,以行动重于理论,形成了中国文明心理注重实用性的重要精神和特点。

总而言之,孔子仁学的有机整体由四因素有机结合、彼此牵制作用而组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保障本系统在历史中的存在。

三,孔子思想的弱点和长处
儒家思想家孟、荀、庄、韩等,共同对人生保持着一种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保存了孔学的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构成了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且保有某种形式结构的稳定性,跨历史而长久延续。

而孔子思想的糟粕与问题在于,其所提出的具体的经济、政治方案,不合历史趋变潮流,是不合时宜的保守主张。

当特定时代或特定统治者利用其阶级保守性来维护封建统治,既是社会的普遍问题,也在于孔学的确具有弊处;且实用理性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和艺术发展,使得中国古代科学长久停留并满足在经验论的水平;同时实践理性以理节情的特点又可能导致生活和艺术中情感的自我压抑。

但孔子思想中所包含的氏族民主遗风、原始人道主义、个体人格追求,又是具有合理因素的精神遗产,同时也对文艺内容产生良好的影响。

况且,孔子思想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迷狂和愚盲服从……这一切构成了汉民族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观念、情感、思想和态度,并让中国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统治,且在文化心理学上具有重大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