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一、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 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体理解和根 本看法。
人在世界,人看世界
人
世界
哲学不同于常识、宗教、艺术
哲学与常识 常识中也包含世界观,但这样 的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的世界 观则是系统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宗教 宗教也是系统的世界观,但宗 教的世界观以某种信仰为前提,不是彻底理 性化的世界观。哲学的世界观则是具有彻底 批判精神的理性世界观。 哲学与艺术 艺术也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但 是艺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而哲学则用概 念、逻辑来表达。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作为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看法,其中涉及的基本关系是 人与世界的关系,重点是人的思维与世界存在的关系,因此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 (思维)
世界 (存在)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哪个是本原?
(本体论问题)
第二方面: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 回答,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肯定世界是可知的,相信人对事 物的观念与事物本身是一致的。 不可知论怀疑或否认人认识世界的可能 性,认为人的认识无法把握观念之外的对象。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对立统一的观念 理解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 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辩证法有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 的辩证法。
4.其他哲学派别
按照其他标准也可以划分哲学派别。例 如根据对认识来源的看法划分经验论和唯理 论,根据是否给人以特殊的地位划分人本主 义和科学主义;等等。
第三节 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
一、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略)
二、西方哲学的历史演进(略)
三、哲学发展的一般趋势
阅读书目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 古典哲学的终结》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 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 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 源与基础。
贝克莱
物质是“不存在的实质”,“感性实物”是“观念的 集合”或“感觉的组合”,“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 西”,“存在就是被感知”。
费希特 “自我”是自身的原因和世界的本原,“自我”周围 的现实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以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把万物的“本原”归结 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2)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
以机械力学解释各种现象,用孤立、静止、片面的 观点看世界,在历史观上仍属于唯心主义。
(3)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 合起来,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认识论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涉及世界的本 原问题。 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 二性的?哪个是本原,哪个是派生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涉及世界是否 可知的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思维的内容是 否与存在相一致?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哲学派别: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基本派别)、可知论和不可 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
朱熹
“理”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 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本原,精神现象从 属于物质现象。
唯物主义有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 的机械唯物主义,现代的辨证唯物主义三种 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对哲学基本 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的。
恩格斯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 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 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 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本原,物质现象是 由精神所决定的。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主观 唯心主义,另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 “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由具体事物构成的“感 性世界”则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不完善的“摹本”或 “影子”。
黑格尔
“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辩证 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表现。
王弼
“万物皆由道而生”,而“道”是“无状无象,无声 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的独立存在的精神。
三、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是世界 观;运用这样的观点去认识、评价、改造世 界,就是方法论。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 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 他还指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 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哲学与科学
哲学和科学以不同方式把握世界。科学 更注重实证研究,用量化的方法描述世界; 而哲学更侧重于抽象研究,用思辨的方法解 释世界。 哲学以科学为基础,可以为科学提供理 论指导。
二、世界观与人生观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人 生问题包括人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人 生有什么意义、应该走什么样人生道路,等 等。 世界观会制约人生观,而人生观也会影 响世界观。
陆九渊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 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守仁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 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心之本体无所不 赅”,“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 外无善”。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 则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 不过是这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