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根火柴》教学实录

七根火柴》教学实录

附录:[教学实录]七根火柴宁鸿彬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上课。

[师生问好]师:按常规做练习。

[生1走到讲台前朗诵《凤凰》]师:好。

[生2走到讲台前朗诵《海棠》]师:很好。

[生3走到讲台前朗诵《清平乐·六盘山》]师:很好。

生4: [走到讲台前]今天由我给大家讲故事。

故事的题目叫《野牛》。

“一群野牛遇见了一只老虎,他们立刻排成一个圆形,脸朝外,把小牛们护在中间。

他们看见一头牛带着两头小牛在旁边转来转去,就向他喊:“‘快来呀!这是大家的事!”’“那头牛自言自语着说:‘我自己还顾不过来呢!哪有工夫管大家的事!’于是他带着自己的两头小牛就往山谷里跑。

“老虎无法进攻那群牛设计的圆圈阵,就扑到山谷里追那母子三头牛去了。

那头牛眼看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被老虎一爪一个拍死了,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别人都没有,只有我家独自倒霉”[全班学生作摘记,师抬手看表]师:还有10秒钟师:时间到了,谁记完了读一下记录。

生5:群牛遇虎,摆圆圈阵护小牛。

另一牛带二子奔山谷。

虎杀其二子。

此牛自觉倒霉。

师:你的记录很精练,值得大家学习。

可是遗漏了群牛与独牛对话这一主要内容。

生6:群牛碰见一虎,他们摆圆圈阵护小牛在中间,见另一牛带二子转,便喊过来,大家协作。

独牛自语自身难保,顾不了大家,带二子奔山谷。

虎无法攻群牛阵,追独牛,得其二子。

独牛想不通。

师:很好,内容全面。

如果语言再精练一些,就更好了。

生7:群牛遇虎,圆阵护犊,见另一牛带二子转,招之协作。

独牛曰,自身难保,怎顾大家。

去。

虎弃群牛追独牛,得其二子,独牛不解。

师:你记录得很好,内容全面,关键的地方都记录下来了,而且语言精练,像“圆阵护犊”,仅用了四个字就说明了问题。

你再读一遍,大家注意听。

[生又读一遍][师出示卡片。

卡片长30厘米,宽10厘米,其上书写着毛笔楷字——“恣睢”] 生8:恣睢,意思是放纵,凶暴。

师:对。

[教师依次出示“耳闻目睹”、“獾”、“名词短语”、“契诃夫”、“《爱莲说》”、“说明”、“反问”等15张卡片,学生或读或讲或背,一一作答。

教师分别表示然否]师:今天讲《七根火柴》。

[板书:七根火柴]看注释①:“作者王愿坚,当代着名作家。

本文选自《人民文学》,1958年6月号。

”下面准备读课文。

读课文之后做这样一件事情:假如有一座博物馆叫做“红军博物馆”,假如你是这个博物馆里面的一名讲解员,假如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请你以讲解员的身分,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向你的观众简要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

听清楚了没有生9:老师,您说得不对。

题目是“七根火柴”,您怎么说成了六根火柴呢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这说明你看得认真,听得仔细。

不过,我没有说错。

那么,明明是“七根火柴”,为什么我出的题目中变成了六根呢这正是要你们通过认真的读课文来解决的问题。

你听懂了我的意思吗生9:懂了。

师:下面依座次读课文。

[生依次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共14名学生读完全文]师:大家读得都比较好。

有三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

179页第1行,“连路也给遮没了”的“没”字,不读méi,读mò,在这里是漫过的意思。

我们平常说“水很深,没过了膝盖”的“没”就是这个意思。

大家跟我读,mò。

生[齐] mò。

师:再读。

生[齐]:mò。

师:182页第6行,“贮满水”的“贮”读出zhù,在这里是积存的意思。

跟我读,zhù。

生[齐]:zhù。

师:再读。

生[齐]:zhù。

师:往下数2行,“蓦地”的“地”读dì,不读de。

跟我读,mò dì。

生[齐]:mò dì。

师:再读。

生[齐]:mò dì。

师:下面给两分钟准备时间,然后请你以红军博物馆讲解员的身分,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课文的内容,向你的观众简要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

[众生翻书,思考] 师:谁来作介绍[两名学生先后走上讲台,作了介绍,教师分别作了讲评]生10:[走上讲台]同志们好,大家请看这个展台。

这里放着一个党证,这是几十年前光荣牺牲的一位红军战士的遗物。

党证上面并排摆放着六根火柴。

人们不禁会问,这微不足道的几根火柴怎么会摆在堂堂的红军博物馆里呢那是因为这六根火柴有着不平凡的来历。

它曾经发挥过不平常的作用。

就是这六根火柴,代表了一位红军战士对党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就是这六根火柴,引出了一个曲折而又动人的故事。

那是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故事:内容从略]同志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舍生忘死、大公无私的无名战土吧!我的介绍完了,请同志们看下一部分。

师:讲解得很好。

是讲解员的身分,是讲解员的口吻。

开头和结尾设计得也很好,有一定的创造性。

刚才我们所做的,实际是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复述。

大家能不能继续发挥创造性,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给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个标题呢发言时请你对所拟的标题稍作解释。

[片刻,众生举于]生11:我拟的标题是“点燃生命之火的火柴”。

我这样拟标题的理由是,当时连队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部队正在危难之之中,战士的健康甚至生命受到了威胁。

有了那位不知名的战士献出的火柴,部队就转危为安了,战士们的生命之火又燃烧起来了。

因此我拟了这个标题。

生12:我拟的标题是“烈士的遗物”。

我所说的“遗物”不仅包括那位战士献出的火柴,而且包括他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和对党的忠心。

师:你的意思是说那位无名战士给我们留下的既有物质财又有精神财富。

解释得很好,有—定的深度。

生13:我拟的标题是“无声的回符答。

理由是本文写的是—个党员,他在临死[众生:牺牲],牺牲前交给党七根火柴,而且有党证。

这说明他—心想着党,牺牲前还想着为党的事业贡献一切力量。

这是他用白己的实际行动对党和人民的期望做出的回答。

生14:我拟的标题是“跳动的火焰”。

理由是文中写: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这表示那个战士临终前的赤诚的心在跳。

表示他的精神永远放射着光芒,表示革命的火种是永远扑不灭的。

师:你这样理解很深刻,这个标题也很形象生动。

生15:我拟的标题是“点点星火映人心”。

我说的“点点星火”指的是那位战士的崇高思想,我所说的“映人心”是指那位战士的精神对别人的教育和鼓舞。

这不仅指卢进勇在革命路上大步向前,也指所有的战士受无名战士鼓舞大步前进。

生16:我拟的标题是“舍上为国的无名战士。

理由是无名战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有一堆火,有—杯热水,也计他能够活下去”的情况下,仍舍不得用一根火柴,而是把火柴托付给战友交给部队。

由此可以看出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

他的品质是高尚的。

师:你是从概括人物精神品质的角度拟的标题,这样拟标题也很好。

生17:我拟的标题是“普通而又不普通的火柴”。

理由是火柴是极平常的东西,又微小又不值钱;但文中的这七根火柴却是一个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而且对部队能不能走出草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说它既普通,又不普通。

师:把你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火柴本身普通,而它的意义和作用不普通。

你说得很好。

生18:我拟的标题是“永恒的火光,永恒的路标”。

理由是火柴的光亮是微小的,但点起篝火来会越烧越旺,无名战士的精神就像这火光一样永远在人们心里闪亮。

他临终前“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的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是他用自己的忠心树起的路标。

这路标指着前进的方向,指着胜利的方向。

虽然无名战士牺牲了,但他用手树起的这个路标,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师:你拟的标题很有文采,既生动形象,又含义深刻。

很好。

[仍然有学生举手]师:大家拟的这些标题都不错,有些还很深刻,抓住了本文的核心内容,这说明同学们对本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既然你们拟的这些标题都不错,为什么作者却用“七根火柴”作标题呢请研究一下课文,谈你的看法。

生19:因为“七根火柴”贯穿全文的始终。

文章开头写卢进勇非常需要火,在草地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的伤口又发炎了,他想:“要是有一堆火烤,该多好呵。

”而无名战士更需要火,课文说:“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但是,他说,这是大家的,他把这七根火柴请卢进勇转交给部队。

最后写卢进勇赶上了部队,草地上“一簇簇篝火燃起来了”。

这些都说明火柴是贯穿全文的。

师:你的话没有说全。

你能不能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把你的意思总结一下。

生19:“七根火柴”是线索吧[众生点头]师:“七根火柴”是不是本文的线索呢[下课铃响]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解决。

[下课]第二课时师:上课。

[师生问好]师:上节课大家针对本文内容作了创造性复述,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课文重新拟定了标题。

大家拟的标题都很好,有些标题还很深刻。

可是作者为什么要以“七根火柴”为标题呢看来多数同学认为“七根火柴”是本文的线索。

是不是这样呢这要通过对全文的进一步阅读后得出结论。

下面大家先看课文前3段对草地气候的描写。

阅读后请用简练的语言——或者是一个句子,或者是一个短语,把草地的气候特点概括出来,并且要简单解释一下这样概括的理由。

[生看书,思考]生20:“恶劣”。

课文178页写道:“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是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刹时把天空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这就说明草地的气候是恶劣的。

生21:“奇怪”。

刚才他引用的那一段课文不仅说明草地气候是恶劣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说明草地气候是奇怪的。

这二段的开头就说“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

我认为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全段内容都是说明草地气候的奇怪。

生22:我认为可以用“天气莫测”来概括。

因为“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天气就变化,“刹时”暴雨冰雹就来了。

这说明这里的天气说变就变,使人无法预料。

师:你这四个字用得不错。

大家接着说。

生23:千变万化。

生24:变化无常。

生25:变化多端。

师:大家概括得都不错。

我认为“天气莫测”更好一些。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26:因为“天气莫测”指出了是什么“变化无常”,是“天气”变化无常。

师:好。

生27:“天气莫测”还指出了天气变化到了“莫测”的程度,也就是到了令人难以预料的程度。

师:好。

把你们两个人的发言合在一起就全面了。

如果用“变化无常”之类概括当然是对的,但没有指出是什么变化无常,而用“天气莫测”这个主谓短语来概括,意思就完整了。

不过人们一般不用“天气莫测”这个说法,你们能不能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换一个人们常用的说法呢生28:风云莫测。

师:很好。

我们就这样概括。

[板书:风云莫测]师:大家想一想,本文开头用3段文字写草地风云莫测的气候,与火柴有什么关系生29:草地气候恶劣,说明这里需要火。

课文179页第10行写道“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呵”,表达了卢进勇需要火的强烈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