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学习心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通过这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原理的学习,我明白了许多,领会了许多,收获了许多,改变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前四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现先将我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内容简单介绍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
它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内容。
1.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表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因为:(1)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2)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
(3)它是划分哲学中基本问题的依据。
(4)它也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1)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至多承认事物的量变。
(3)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去研究、观察和解决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片面地去观察、研究问题。
(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
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7.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静止是相对的,但并非单纯消极保守的,它也有积极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8.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因此,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9.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0.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
意思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
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11.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二者不可分割,相互联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以上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些理解,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现在虽然结束了对这门课的学习,但我仍会在课下抽出时间继续深入学习。
因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
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确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让从昏昏噩噩的大学生活中重新振作起来,从今以后我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处理事情的时候。
就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矛盾,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
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及国际现状,而且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上提供更好的方针和思想。
经过一个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每一节课都能在老师的传道授业与独特的与时代接轨的教学方法下有着思想的突破,每一堂课都是思想的洗礼与升华。
原本以为马原会像以前开的思修,近代史一般无聊死板,没想到第一堂课老师的优雅气质,浑身上下散发出的古典气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老师身上所体现出的气质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课堂活跃度以及听课效果,所以我决定试着和马原交个朋友。
那堂课,我收起了小说,关掉了手机流量,专心听讲,天哪,理科生出身的我从没有想过哲学世界是如此美妙,忽然间感觉世界好陌生,好新奇,我开始像个孩子一样,到处问为什么,处处留心,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拥有了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马原,受恩于马原老师,(好希望有一个如马原老师一般的母亲,能够时刻接受哲学的熏陶,相信现在的我会更加优秀);我开始爱上了这门课,与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全面而系统的认识,知道了”对人说不,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
“的费尔巴哈具有形而上学特征的唯物主义;了解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学习了亚当斯密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枯燥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在老师的讲解下变得生动有趣,哲学的一切思想像一股清泉间的风,赶走了我以往思维的混沌,逻辑的迷乱,点醒了我,向我展示了世界的美妙与多样。
在课上,每一次课堂自由发言都是思想的碰撞,老师能够充分将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鼓励每一位同学发言,经常同学们都意犹未尽,下课铃声就猝不及防地响了起来。
每次上课的话题也是很有探讨意义,备受同学们喜爱的。
比如:老师会用杨洋的宣讲会作为话题让我们讨论什么是物质,会用宋钟基来讲述世界统一于物质……感觉老师总是能够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样的话题。
老师还善于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当代时事大事,古典名著联系起来,融贯古今,感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还记得老师在讲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谈到,就像《道德经》中的“道”的涵义分为:无为之治,不言之教,上善若水。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这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知识之间,在老师的点拨下变得有章可循。
在老师的教导下,我看完了《苏菲的世界》这本哲学的入门书,文中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
跟着苏菲一起,摸着哲学家的脚印一步步前行,读完后,忽然有种恐惧,“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存在么?”柏拉图说”我思故我在“那是不是我不思考时就不存在了,我不过是特定空间下的相对存在而已,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而马原老师就像是书中的哲学家一般,指引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我一直以为哲学的属性是科学,原来,哲学和科学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科学是很严谨的,可以通过准确的计算公式得出唯一结果,而哲学,却是思维的集合体,它没有固定的计算公式,也不能准确得衡量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