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理科第4组 NO.14
高中地理刘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
1.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目的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传说在大海东面,非常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深
不可测的无底渊谷,叫“归墟”。

由于“归墟”
的存在,百川归海,大海永远不会满溢。

提问:
为什么滔滔江水汇入大海,大海的水位不见上
升呢?
通过创设
情境,引起
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
氛围。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1、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54图3.1读图3.1“水
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
2、板书:“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
和思考的
好习惯,并
提高学生
相互联系的水体学生阅读教材P54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
关系”下的文字和图画内容,观察河流水与其
他水体之间的关系,并且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
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
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从地理图
表中获取
有用地理
信息的能

教师1、引导学生从形态和空间分布上来理解水圈
的特点——连续而不规则,落实“相互联系的
水体”的基本概念;
2、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补充,再结合黄河与地
下水的互补案例来解释。

教师1、板书“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讲解水循环的概念;
3、自绘“水循环示意图”,边画边讲解这一循
环运动的具体过程;
4、结合完整的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3种类型,
加强对水
循环各个
环节的理
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
开放性思
维和自主
探究学习
的能力,养
成独立思
考的好习
惯;
树立学生
水循环的
过程和意

讲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分析水循环发生的空
间领域有海陆空三地又有不同圈层,其中都伴
随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转移;
5、指出水循环中的任意环节,请学生回答;
6、布置学生在草稿纸上自主绘制水循环示意
图,并随机点名学生在黑板上绘图
科学的资
源观,理解
事物是辩
证统一,相
互联系的
学生1、认真听教师讲解水循环的运动过程;
2、能回答出老师指出的任一个水循环环节;
3、能自主绘制出水循环示意图。

教师1、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55活动
学生1、阅读活动内容,思考P56的4个问题并作答
教师1、从活动入手,引导学生归纳水循环的意义
学生1、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认识到人类活动可
以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及其后果。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
在PPT上给出习题:
1、塔里木河的补给主要是()
A.大气降水
B.地下水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问题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客观方面:学校教学题材还不够完善,实验操作难度大。

主观方面:学生各自知识储备不一样,所以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