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谱解析
£ O
b
£ C H3C « H N CH3
a
由于存在溶剂效应,在查阅或报道核磁共振 数据时应注意标明测试时所用的溶剂。如使用 混合溶剂,还应说明两种者的比例。
(7) 交换反应
当一个分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且各 种形式的转换速度不同时,会影响谱峰位置和 形状。如N,N-二甲基甲酰胺在不同温度下甲基 信号的变化:
核磁共振波谱
核磁共振波谱
所谓核磁共振是指处在外磁场中的物质 原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兆赫数量级的射 频)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其磁能级之间发生 的共振跃迁现象。检测电磁波被吸收的情况 就可以得到核磁共振波谱。根据核磁共振波 谱图上共振峰的位置、强度和精细结构可以 研究分子结构。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核磁共振现象的产生
(3) 核磁共振产生的条件 自旋量子数I(I≠0)的磁核在外磁场的作用下 原来简并的能级分裂为2I+1个能级,当外界电磁 波的能量正好等于相邻能级间的能级差即E外= ⊿E时,核就能吸收电磁波能量从较低能级跃迁 到较高能级。被吸收的电磁波频率为 v=⊿E/h=γB0/2π
核磁共振产生的条件另一种表述:外界电磁 波的频率正好等于核的进动频率。
耦合常数J表示耦合的磁核之间的相互 干扰程度,以赫兹为单位。J和外加磁场无关, 而与两个核在分子中相隔的化学键数目和种 类有关。所以通常在J的左上角标以两核相 距的化学键数目,在键的右下角标明相互耦 合的两个核的种类。如1H-C-C-1H中两个1H之 间相隔三个键,其耦合常数表示为3JH-H。
核磁共振氢谱
化学位移测定时,常用的标准物为四甲基硅烷,简称 TMS,优点为: • • 化学性质不活泼 具有对称结构
• Si的电负性比C的电负性小,TMS中的氢核和碳核 处在高电子密度区,产生较大的屏蔽效应
• TMS沸点低
在1H和13C谱中规定标准物TMS的化学位移值δ=0, 位于图谱的右边,在它的左边为正值,右边为负值,绝 大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氢核或碳核的化学位移值都是正值。
来。如环己烷直立氢(Hax)和平伏氢(Heq) 的化学位移值不同。
环己烷C-1上的氢, 2-3键和5-6键 的作用使直立氢(Hax)处于屏蔽区,而 平伏氢(Heq)处于去屏蔽区,两者的化 学位移差HeqHax0.5。
(5) 氢键的影响
R R O H
O C R
H O CH C R
H O
两个电负性基团分别通过共价键和氢键产生吸 电子诱导作用,使共振发生在低场。 分子间氢键的形成与样品浓度、测定温度以及 溶剂等有关,因此相应的质子 不固定,如醇 羟基和脂肪胺基的质子 一般在0.5~5,酚羟 基质子则在4~7。
(6) 溶剂效应
由于溶质分子受到不同溶剂影响而引起的化 学位移变化称为溶剂效应。例如:N,N-二甲基 甲酰胺
.. CH3 b C N H CH3 a O
O
+ CH3 b C N H CH3 a
- 在氘代氯仿溶剂中,b2.88;a2.97。 - 逐步加入各向异性溶剂苯,a和b甲基的化学 位移逐渐靠近,然后交换位置。
(2)磁性核在外磁场中(B0)中的行为
若I≠0的磁性核处于外磁场中B0中产生以下现 象: • 原子核的进动 核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围绕外磁场方向作旋 转运动,同时保持本身的自转。这种运动方式称 为进动或拉摩进动。进动频率v表示为:
• 原子核的取向和能级分裂
自旋核在外磁场中取向是空间方向量子化的,取决于磁量 子数m的取值(m可取I,I-1,I-2…-I,共取2I+1个不连续的值)。 对于1H,13C等I=1/2的核,只有两种取向。现以I=1/2的核为例进 行讨论。
CH3Br 2.68 2.8
相邻电负性基团的个数
CH3Cl 3.05 CH2Cl2 5.30 CHCl3 7.27
与电负性基团相隔的距离(键数)
CH3OH CH3CH2OH CH3CH2CH2OH CH3 3.39 1.18 0.93
(2) 各向异性效应
非球形对称的电子云,如 电子,对邻近 质子附加一个各向异性的磁场,即该磁场在某 些区域与外磁场B0的方向相反,使外磁场强度 减弱,起抗磁性屏蔽作用(+),简称屏蔽作 用,而在另一些区域与外磁场B0方向相同,对 外磁场起增强作用,产生顺磁性屏蔽作用,简 称去屏蔽作用(-)。
因耦合而产生的多重峰相对强度可用二项式 (a+b)n 展开的系数表示,n为磁等价核的个 数; 裂分峰组的中心位置是该组磁核的化学位移 值。裂分峰之间的裂距反映耦合常数J 的大 小;
磁等价的核相互之间有耦合作用,但没有谱 峰裂分的现象。
3. 一级谱图
符合上述规则的核磁共振谱图称为一级谱图。 一般规定相互耦合的两组核的化学位移差 (以频率Hz表示)至少是它们的耦合常数的6 倍以上,即 /J 6时,得到的谱图为一级谱 图。 /J 6时为高级谱图,高级谱图中磁核之间 耦合作用不符合上述规则。
1)原子核的基本属性 原子核有自旋运动,在量子力学中用自旋量子数I描述核的 运动状态。 表1 各种核的自旋量子数
质量数 质子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偶数 奇数 偶数 奇数 中子数 偶数 奇数 奇数 偶数 自旋量子数I 0 n/2(n=2,4,…) n/2(n=1,3,5…) 典型核
12C, 16O 2H,14N 1H,13C,19F,31P,15N
(1) 各种基团中质子化学位移值的范围 化学位 移是利用核磁共振推测分子结构的重要依据, 了解并记住各种类型质子化学位移分布的大致 情况,对于初步推测有机物结构类型十分必要。
羧 酸
烯 醇 醛 芳香烃
烯烃
炔烃 XCHn CCHn 2 1 0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1H化学位移的数据表和经验公式
氢键形成对质子化学位移的影响规律:
氢键缔合是放热过程,温度升高不利于氢键形 成,能形成氢键的质子谱峰向高场移动;
在非极性溶剂中,浓度越稀,越不利于形成氢 键。随着浓度减小,质子共振向高场移动;
改变测定温度或浓度,观察谱峰位置改变可确 定OH或NH等产生的信号; 分子内氢键的生成与浓度无关,相应的质子总 是出现在较低场。
取向为m=+1/2的核,磁矩方向与B0方向一致,其能量为:
E+1/2=-gNμNmB0=-1/2gNμNB0=-hγB0/4π
取向为m=-1/2的核,磁矩方向与B0方向相反,其能量为:
E-1/2=-gNμNmB0=1/2gNμNB0=hγB0/4π
磁核的两种不同取向代表两个不同的能级, m=+1/2,核处 于低能级,m=-1/2,核处于高能级。 ⊿E= E-1/2- E+1/2=γhB0/2π
分子之间的交换反应
-OH、-NH2等活泼氢可在分子间交换。如羧 酸水溶液中发生如下交换反应:
RCOOH(a)+HOH(b) RCOOH(b)+HOH(a)
结果在核磁共振谱图上,只观测到一个平均 的活泼氢信号,信号的位置与溶液中羧酸和水 的摩尔比有关: 观测=Naa+Nbb
2.各类1H的化学位移
(1) 诱导效应 核外电子云的屏蔽作用是影响 质子化学位移的主要因素。 邻近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大小
CH3X
X电负性 CH3X
X电负性
CH3F 4.26 4.0 CH3CH3 0.88 2.5
CH3OCH3 3.24 3.5 CH3H 0.2 2.1
CH3Cl 3.05 3.1 CH3Li -1.95 0.98
扫频:固定磁场强度B0,改变照射频率v。
一般仪器大多采用扫场的方法
3. 自旋-自旋偶合 在高分辨率 时,CH2和CH3 的吸收峰分裂 为四重峰和三 重峰
乙醇的1HNMR
裂分峰的产生是由于CH2和CH3两个基团上的1H相 互干扰引起的,这种磁核之间的相互干扰称为自旋自旋耦合,由自旋耦合产生的多重谱峰现象称为自 旋裂分.
凡是I≠0的原子核都有核磁共振现象,以I =1/2核的 核磁共振研究得最多。
自旋角动量P
原子核的磁矩μ和磁旋比γ
自旋核相当于一个小磁体,其磁性可用核磁矩μ 来描述
原子核的旋磁比γ=μ/P为一常数,是原子核的基 本属性,与核的质量、所带电荷以及朗得因子有关。不 同的原子核的γ不同, γ越大,核的磁性越强,在核磁 共振中越容易检测。
化学位移的测定
测定时一般将TMS作为内标和样品一起溶解于合适的 溶剂中,氢谱和碳谱所用溶剂一般为氘代溶剂,常用的氘 代溶剂有氘代氯仿,氘代丙酮,重水等。 测定化学位移有两种实验方法: 从低场向高场变化,当B0正好与分子中某一种化学环境的 核共振频率满足共振条件时,产生吸收信号,出现吸收峰。
扫场:固定照射电磁波频率,不断改变外磁场强度B0,
4.3.2
耦合作用的一般规则 和一级谱图
1.核的等价性
化学等价(化学位移等价) 分子中处于相同化 学环境的相同原子或基团。
HA X HA' HB Y HB' X HA' Y HA Y HB
一般规律 –甲基上的三个氢或饱和碳上三个相同基团 化学等价; –固定环上CH2的两个H不化学等价; –与手性碳直接相连的CH2上两个H不化学等价; –单键不能自由旋转时,连在同一碳上的两 个相同基团不化学等价。
2)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化学位移用位移常数δ 表示
(1)
(2)
其中V0(标准),v0(样品)为标准物中磁核和样品中 磁核的共振频率,B标准,B样品分别为标准物中的磁核 和样品中的磁核产生共振吸收时外磁场的强度。
对于(1)适合于固定照射电磁波频率改变外 磁场强度的扫场式仪器,对于(2)适合固定磁场 改变射频的扫频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