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胸验肺事件始末

开胸验肺事件始末


哪些病属于职业病
一、尘肺 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三、职业中毒 四、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五、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六、职业性皮肤病 七、职业性眼病 八、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九、职业性肿瘤 十、其他职业病

粟粒性肺结核与尘肺和肺转移瘤鉴别

粟粒性肺结核:92%病人肺内可见磨玻璃状影,呈 斑片状,随机分布。绝大多数病人同时可见到微结 节。若磨玻璃状影面积很大时,可引起呼吸困难。 CT可较胸片更早地显示1~2mm的微结节,便于及 早地治疗。在HRCT上本病可有以下表现:微结节: 96%的病人两肺可见弥漫分布的微结节,大小均匀, 直径多为1~3mm,结节随机分布,单多于小叶间隔、 血管支气管鞘、小叶中轴间质、胸膜下间质有关, 而与支气管无关。



2009年7月28日,河南省卫生厅追究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 新密市卫生防疫站等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郑州市委对相关 责任人作出处理决定。 2009年8月,河南省卫生厅通报批评诊断出张海超“尘肺合 并感染”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对其立案调查。通报 称,郑大一附院在不具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情况下,进行职 业病诊断,违反了《职业病防治法》。 此举迅即引起网络舆 论热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文章,称问 责“开胸验肺”无助“制度尊严”,惩罚开胸验肺的医院是 自取其辱。

2009-09-01,国家安监总局第23号令《作业场 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正式生效, 其中对除煤矿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 的职业危害防治,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实施监督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意味着 “尘肺”的源头将有法可“医”。

根据《规定》,用人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 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 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从业人员, 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用人单 位应当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缴纳保险费。 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如实告知,职工有权拒绝作 业,用人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拒绝作业而解除或者 终止与从业人国受到职业危害 的人数超过两亿人。目前我国实际接触粉尘、 毒物、噪声和辐射伤害等职业危害的职工就 达2500万人以上,每年全国的尘肺病患者就 有约1万人”。尘肺病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头号 职业病杀手,累计发生尘肺病人数,相当于 世界其他国家尘肺病人数的总和。

我国对职业病的防治,主要是这两部法律: 《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 理办法》。后者其实是对前者的实施细则, 于2002年3月签署“卫生部令”。

2009年5月25日,郑州职业病防治所的诊断 结果为“无尘肺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 核”。(根据有关法规,这个诊断使张海超不 能作为尘肺病患者得到治疗,也得不到企业 的赔付) 2009年6月,张海超主动爬上手术台“开胸 验肺”。

2009年7月15日,媒体介入报道。 2009年7月23日,郑州市振东耐磨材料有限 公司否认公司有责任。 2009年7月24日,卫生部督导组介入。 2009年7月27日,确诊张海超为三期尘肺病。 河南省新密市劳动局认定为工伤,张海超已 开始申请伤残鉴定。

所谓“职业病”,其实是“职业”+“病”,也就是 既要诊断鉴定“职业”,又要诊断鉴定“病”。如 今这两者都由医疗机构即职业病防治所来做,这本 身就很荒唐。看病的机构,你只管诊看疾病本身就 可以了,也就是说,你证明张海超这样的人得的是 不是“尘肺病”就行了。至于他是不是“职业”所 导致的该疾病,完全可以由劳动保障部门来认定。 而现在的法律,将两者一股脑儿都集中到职业病防 治机构,导致他们拥有对一个职工是否得了“职业 病”的生杀大权;他们如果从本位利益出发,习惯 性地站在企业一边,那么结果就是可想而知了。

第49条: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 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第50条:职业病病人依法 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 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 期检查。第51条: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 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 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第52条: 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 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 位提出赔偿要求……等等等等。
通过一个事件浅谈 职业病防治法
赵锋
开胸验肺事件始末

张海超,男,28岁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老寨 村村民,,2004年8月至2007年10月在郑州 振东耐磨有限公司打工,做过杂工、破碎工, 其间接触到大量粉尘
2007年8月开始咳嗽,当感冒久治未愈 2007年10月份,X胸片显示张海超双肺有阴 影;此后经多家医院检查,诊断其患有尘肺 病。 2009年1月,北京多家医院确诊其为尘肺病。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第11条规定:申请 职业病诊断时,要提供:(一)职业史、既往史; (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三)职业健康 检查结果;(四)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 测、评价资料;(五)诊断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必 需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得由用人单位出具,这 则成为“致命条款” 。一旦用人单位提供残缺不全 的无效材料, 职业病受害者便无法使自己的疾病被 认定为职业病。

面对这样的“法律责任”,一些用人单位的 第一选择必然是“不让本单位‘出现’一个 职业病人”。那么,其习惯性思维往往就是: 找到捷径,利用“杠杆”原理,花小钱去把 职业病诊断机构给搞定。


张海超早已被发现肺部有问题,但检查结果被他打工的工厂 扣留。当他有了自觉症状并得到多家医院的检查确认时,他 打工的工厂拒不出具必需的检测许可,当他通过上访获得许 可后,法定诊疗单位否定了他的病情。按照程序,他染上职 业病以后,几乎只有等死一条路可走,而且按照职业病防治 机构的建议,他应当接受另一种病的治疗。 而在这背后,是国家职业病防治法规上的漏洞,这漏洞包括 职业病检查必须经过企业主的同意,而且检查必须由当地职 业病防治所进行,任何其它医疗机构,哪怕再权威的机构也 不能作出“合法诊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