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易错题大汇总及答案

高中历史易错题大汇总及答案

高中历史易错题大汇总
1. 下列文学创作形式以适应市民阶层对文化的心理需求而产生的是()A.楚辞
B.汉赋
C.唐诗
D.小说
2.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

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

”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3. 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据此分析,其中“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的思想主张是()
A.“仁”和“仁政”
B.“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以法治国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4. 一直以来,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

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

导致这一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造纸术的推广
D.印刷技术的发展
5. 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济困境从此不再把人们排斥在政事管理之外”。

实现这一局面应归功于()
A.苏格拉底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6. 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7. 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人们的赞誉。

追根溯源,下列各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形成有着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8.《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
9.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0. “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表述与该制度相关的是()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孝廉,父别居”
11.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国家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

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都察院
④宣政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下列关于汉唐明清中枢的演变图例正确的是()
A.御史台——内朝——军机处——内阁
B.内阁——中书省——内朝——军机处
C.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D.丞相——三省六部——中书门下——内阁
13.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历史上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14. 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D.《大学》《中庸》《易经》《周书》
15. 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

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

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

较早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黄宗羲
D.孙中山
16.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的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17.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8. 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19. “(元世祖时)议立三省。

侍御史高鸣上封事曰:‘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改移门下。

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

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政贵得人不贵多,不如一省便。

’”元世祖接受建议,在中央设立()
A.三省六部
B.中书省
C.军机处
D.内阁
20. 在中国古代,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在政府班子以外设立非正式的机构,下列属于这类机构的()
①宋代设立枢密院
②元代设立中书省
③明成祖设立内阁
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2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l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斯塔夫里阿诺斯笔下“帝国结构”的核心部分应该是()
A.郡县制
B.法家思想
C.专制集权制度
D.秦律
22. 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

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23. 宋太祖说:“吾今终夕未尝敢安寝而卧也。

”明太祖说:“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造成这一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疆域辽阔,事务繁杂
B.君权强化,政务繁忙
C.权臣窥觑,帝王不安
D.开国之初,百废待兴
24. 任恒俊在《晚清官场规则研究》一书中这样论述:“科举制度的创立,的确是一项举世罕见的发明和创造,简单明快地解决了选拔官员的标准问题。

贫寒人家的子弟只要通过苦读,可以进入官吏队伍。

无疑,科举使社会管理这方面的机制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其形式增加了一些公正的色彩。

”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确立的选拔标准是()
A.品德和才能
B.家族声望
C.先代功绩
D.个人文化素质
25.《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以下各项条文中,能够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有权拘捕之
B.遗产的分割按遗产分析诉处理
C.对他人的偶然侵害,应负赔偿责任
D.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