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2)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慢性)气管炎;2、支气管哮喘。

1(3)眼科疾病1、急性结膜炎;2、中心性视网膜炎;3、近视眼;4、白内障。

(4)口腔科疾病1、牙痛;2、拔牙后疼痛;3,牙龈炎;4、急、慢性喉炎。

(5)胃肠系统疾病1、食道、喷门失驰缓症;2、呃逆;3、胃下垂,4、急、慢性胃炎;5、胃酸增多症;6、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7、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8、急、慢性结肠炎;9、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10、便秘;11、腹泻;12、肠麻痹。

(6)神经、肌肉、骨骼疾病1、头痛;2、偏头痛;3、三叉神经痛;4、面神经麻痹;5、中风后的轻度瘫、周围性神经疾患;7、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8、美尼尔氏综合征;9、痪;6 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10、遗尿;11、肋间神经痛;12、颈臂综合征;13、肩凝症;14、网球肘;15、坐骨神经痛;、关节炎。

16、腰痛;17针刺禁忌症:1、妇女妊娠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针刺。

3、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应禁刺。

4、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针刺。

5、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的腧穴不宜针刺。

6、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针刺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对身体虚弱、气血亏虚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

3、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深刺。

4、针刺眼区和颈部穴位(如风府、哑门等)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

5、对尿储留的患者,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严格掌握适当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火针疗法火针疗法,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腧穴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

火针作为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特殊针法,具有文通经络、扶正助阳、祛邪引热的功效,临床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针法结合使用。

一、常用器具和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火针作为一种特殊针具,其制作的材料部同于一般的毫针,根据临床的需要分为粗、中粗、细3类。

细火针为针体直径不超过0.5毫米的火针,适用于面部、四肢等皮肉浅薄的部位。

中粗火针的直径为0.8毫米,适用范围较广泛,处面部穴位及肌肉浅薄的部位外,其他部位包括四肢、躯干、所有压痛点和病灶周围均可应用。

粗火针,直径为1.1毫米或更粗,主要用于针刺病灶部位,如窦道、痔漏、淋巴结核、痈疽、乳痈、腱鞘囊肿、皮肤病变等。

(二)、基本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包括消毒、烧针、进针、行针、留针、出针。

确定好穴位或针刺部位以后,以75%的乙醇局部消毒,以点燃的酒精灯或止血钳夹持95%乙醇棉球为火源,左手将火源移近针刺的穴位或部位,右手以握笔式持针,将针尖针体伸入火焰的外层,根据针刺深度,确定针体烧红的长度。

将针烧至通红时,迅速准确地将针刺入穴位,并迅捷地将针拔出,这一过程不超过一秒。

一般情况下不留针,特殊情况留针时,可配合行针手法。

出针后需要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火针的进针角度以直刺为多,对于疣、赘生物等可采用斜刺法。

进针深度由针刺部位、疾病、体质等多因素决定。

胸背部一般不超多3毫米,四肢可刺入超过10毫米。

(三)刺法可分为经穴刺法、疼点刺法、密刺法、围刺法、散刺法等1、经穴刺法:根据临床表现辩证选穴,在经穴上施以火针。

本法主要使用于内科疾,针具以细火针、中粗火针为主。

进针的深浅较毫针要相对浅一些。

2、疼点刺法(即点刺法):根据临床症状,辩证归经,在经络上选择一定的穴位,或在病灶部位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在该点上施以点刺。

本法适用于各种肌肉、关节、神经痛,针具以中粗火针为主。

进针的深度较经穴刺法可以适当深一些。

3、密刺法:是一种使用中粗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刺法。

密集程度取决于病变的轻重,病情重趋于密,每针相隔1厘米;病情轻趋于疏,每针相隔1.5厘米。

主要适用于增生性、角化行皮肤疾病,如神经性皮炎等。

针刺深浅要适度,一般以火针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而又刚接触到正常组织的深度为宜。

4、围刺法:是围绕病灶周围行针刺的一种刺法。

其进针点多选择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之处,只要适用于皮肤科、外科疾患,以中粗火针为宜,进针的间隔距离以1~1.5厘米为宜。

针刺的深浅应视病灶深浅而定。

有时可直接刺络出血,以祛除瘀滞,可促进局部红肿消退。

5、散刺法:是以火针疏散地此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种刺法,多用于治疗麻木、瘙痒、拘挛和痛症。

一般每隔1.5厘米1针。

针具最好选用细火针,刺激以较浅为宜。

亦可分为快针法和慢针法:1、快针法:是进针后迅速出针的一种最常用的刺法,即进针后不停留迅速出针。

2、慢针法:火针刺入穴位或部位后,留针1~5分钟后出针。

留针期间可行各种补泻手法。

本法主要适用于淋巴结核、痈疽、囊肿等各种组织坏死和异常增生等疾病。

二、禁忌症:1、精神过于紧张的患者,饥饿、劳累以及醉酒者。

2、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3、患有出血性疾病者。

4、孕妇。

、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禁用或慎用。

5三、注意事项:1、操作时注意避开大血管、内脏以及重要的器官。

2、防止烧伤或火灾等意外事故。

3、体质虚弱的患者,应采取卧位。

4、须向病人交代一下内容:?针后针孔可能发红、发痒,或有高出皮肤的红点,属于正常反应。

?针孔瘙痒时,勿搔抓。

?当天不要洗澡,保护针孔。

?穿宽松衣服,避免摩擦患处。

头针疗法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头针穴线的定位和主治: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天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1)额中线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2)额旁1线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天长1寸的线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

(3)额旁2线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4)额旁3线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条长1寸的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5)顶中线部位:在头顶部,督脉百会穴之前顶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与颞部胆经悬厘之间的连线。

主治: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7)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

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8)顶旁1线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条1.5寸长的线。

主治:腰腿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9)顶旁2线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条1.5寸长的线到承灵穴。

主治:肩、臂、手等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10)颞前线部位:在头的颞部,胆经额厌穴与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型失语、周围行面神经麻痹和口腔溃疡疾病。

(11)颞后线部位:在头的颞部,胆经率谷穴与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12)枕上正中线部位: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之间的一条长1.5寸的线。

主治:眼病、足癣等(13)枕上旁线部位:在后头部,与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一天长1.5寸的线。

主治:皮层行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

(14)枕下旁线部位: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条2寸长的线。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二、适应证:头针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瘫痪、肢体麻木、失语、皮层行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癫痫、脑瘫、小二弱智、震颤麻痹、假性延髓麻痹等。

此外,也可治疗头痛、脱发、脊髓型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失眠、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

三、操作方法:1、体位:根据病情,明确诊断,选定头穴线。

取得患者合作后,取坐位或卧位,局部常规消毒。

2、进针:一般选用28~30号长1.5~3寸的毫针,针与头皮成30?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相应深度。

3、针刺手法:一般以拇指掌面和指面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