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施工公司信息化解决方案1.doc

施工公司信息化解决方案1.doc

施工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1
信息化产品介绍(一)
施工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作为中国建设行业最大的软件开发实体,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无论在开发力量、关键技术、行业经验还是软件在建设行业的占有率方面都始终处在同行的先进行列,承担多项国家七五、八五、863及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并且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积累,拥有广泛的客户群。

与上海长宁区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上海市政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哈尔滨质量监督机构、唐山市定额站、北京质量监督总站、云南质量监督机构、江苏质量监督机构、福建质量监督机构、湖北、湖南监督机构、河南省质量监督机构、重庆质量监督机构、新疆质量监督机构等单位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建设行业政府监督管理领域的产品开发与实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由于目前建筑市场的监控措施不到位,监管机制和监督手段相对滞后,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范的有形的建筑市场的形成,导致了市场活动的透明度低,各级监管部门的监管难以到位,往往只有“亡羊补牢”式的事后查处,而没有“未雨绸缪”式的事前监控。

为规范建筑业监督管理体系和监督管理行为,迫切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建设行业政府职能机构对工程监督管理的信息化。

政府监管的信息化将有效地强化监督执法部门的监管手段;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质量安全、工程造价情况、
重大工程项目和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的监督;以及工程项目执行法定建设程序、质量安全事故等在信息网络上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增强建筑业政府执法及监督部门与社会的互动性,为决策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数据。

建筑业属于传统产业,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传统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筑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建筑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难得机遇。

建设部制定了2004-2010行业信息化规划,对建筑业信息化作了明确的要求,信息技术又被列入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之一进行推广。

一、前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建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建设领域施工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已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和信息化建设,通过先进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来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项目管理,采取责任分解、目标控制、动态管理、核算考核等一系列措施,以争取更大效益,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当前阶段,国家已经将信息化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在施工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步骤,大力推动施工企业信息化进程,推动高科技和施工企业管理的有效结合。

在建筑行业,建设企业信息化技术被列为建设部建
筑业十项新技术之一,同时建设部针对建设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出台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因此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企业领导的重视。

施工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控制、系统集成、信息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结合现代管理思想和先进施工技术,达到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施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信息化体系架构
管理咨询+信息化规划+产品研发+系统集成
建设领域的科研及规范编制单位
建设领域信息化/管理咨询机构
立足于建设领域管理的实际需求
提供建设领域系统集成服务
提供建设领域软件开发服务
打造PKPM企业信息化品牌。

1. 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
总体应用架构
N层体系架构
信息化集成体系架构2.多种实施阶段架构
3.多行业多模式解决方案体系架构
施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纳税筹划-
一、施工企业进行科技研发的必要性
(一)建筑业特级资质对科研开发的要求。

企业资质是建筑施工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

2007年3月,建设部修订颁布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对于企业的科技进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企业具有省部级(或相当于省部级水平)及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

②企业近三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平均达到营业额的0.5%以上。

③企业具有国家级工法3项以上;近五年具有与工程建设相关的,能够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专利3项以上,累计有效专利8项以上,其中至少有一项发明专利。

④企业近十年获得过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或主编过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

这些要求提高了企业进入特级资质的门槛,对施工企业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与研发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以科技带动生产,不具备竞争优势,就会遭到市场淘汰。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利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不断跟踪研究当前的先进技术,勇于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持续
创新能力,才不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二、现行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由于在实际操作中研发项目的鉴定与费用的加计扣除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再加上企业在具体执行方面的随意性,导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二)费用归集的随意性。

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项目经费预算包括预算资金的计划投入和具体支出结构等。

但在实务中,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确认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不可否认存在较大的人为操作空间。

一是项目费用与非项目费用相混淆;二是项目与项目间的费用分割相混淆;三是成本与费用相混淆,人为扩大研究开发费用的金额。

这其间既有企业为享有税收优惠进行人为操控的原因,也有确定研发费用缺乏标准和界定、企业没可操作的依据,只能自行确认的原因。

(三)扣除项目的不确定性。

因为缺乏研究开发费用的具体操作细则,税务部门对研发费用的确定也无所适从,同样依赖税收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

不可否认,实务中扩大和缩小准予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的情形都有发生。

由于会计核算的研究开发费用范围要比税法规定的准予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范围大,而税务人员对相关费用也难以做出职业判断,可能会放任企业加计扣除或阻碍企业享受加计扣除,造成企业享有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差异。

三、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建议
上述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的落实,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规范立项管理职权。

研究开发活动立项关键是判别
其创新性,这是一项专业判断,本质上体现国家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

要改变目前由基层科技部门为研发套项目,确认是否属于研发项目范围的做法。

建议由省级科技部门协同相关行业的技术评估机构对有关企业申报的研发项目进行评估,对项目在技术、工艺、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对本地区相关行业的技术、工艺领先是否具有推动作用等展开评价,让企业因为研究开发而享受优惠,而不是为了享受优惠而研究开发。

(二)明确会计确认标准。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的实行,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落实的,有必要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确认研究开发费用的核算要求,细化费用与成本、不同费用之间的辨别规则,增强要求和规则的客观性。

对未按要求进行会计确认的研究开发费用,不得享有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

要完善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模式的核算规范,合理确定合作各方和委托各方的研究开发费用,并对在各方之间进行的费用归集、分摊、结转建立规则,以便各方和税务部门的核查和监管。

(三)严格加计扣除审核。

财务部门要加强与科技部门的协作,加强对企业研发项目的日常跟踪管理。

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对企业的研发项目和项发费用进行评估和鉴证。

内部要建立工作流程与机制,明确各个环节的任务与职责。

只有这样才能把研究开发费用加计的税收政策落到实处,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有效保护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四、结论及展望
激励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政策。

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作为其重要
的财税政策,是一项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举措。

李克强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牵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措施”。

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如果能够用好用足科技研发的税务优惠政策,不仅会促进科技进步,达到国家制定此项政策的初衷,而且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效益,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