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腰椎病诊疗方案宁南县中医院针灸科腰痛(腰椎病)诊疗方案(2011年)一、定义1、中医定义:腰痛又称“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
主要与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和劳欲太过等原因有关。
感受风寒或坐卧湿地,或长时间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或腰部闪挫撞击伤未完全恢复,均可导致腰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素体禀赋不足,或老年精血亏衰,或房劳过度,损伤肾气,“腰为肾之府’,腰部脉络失于温煦、濡养,可致腰痛。
从经脉上看,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代脉和肾经(贯脊属肾)。
故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不通和失养是腰痛的主要病机。
2、西医定义:腰椎病是指脊柱及脊柱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或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腰椎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在临床上表现为以腰痛、腰部活动受限和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这里所说的腰椎病涵盖了“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部肌筋膜炎、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腰三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梨状肌综合症”等疾患。
二、诊断1、中医病名诊断:腰痛2、西医病名诊断:腰椎病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二版,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针灸治疗学》(第2版,石学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推拿治疗学》(第1版,罗才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三、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证型诊断:(1)寒湿腰痛:腰部有受寒史,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疼痛连及下肢。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湿热腰痛: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3)瘀血腰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部分病人有劳损或陈伤史。
(4)肾虚腰痛:起病缓慢,腰部隐隐作痛(以酸痛为主),乏力易倦,脉细。
1)肾阴虚: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肾阳虚: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少腹拘急,肢冷畏寒。
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西医诊断标准:(1)急性腰扭伤:1)腰部疼痛:腰部因损伤部位和性质不同,可有刺痛、胀痛和牵扯样痛。
疼痛一般较剧烈,部位较局限,且有局部肿胀,常牵掣臀部及下肢疼痛。
2)活动受限:要不能挺直,俯仰转侧均感困难,甚至不能翻身起床、站立或行走,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重。
3)局部压痛:伤后多有局限性压痛,压痛点固定,与受伤组织部位一致4)腰部肌肉痉挛:多数患者有单侧或双侧腰部肌肉痉挛,多发生在骶棘肌、腰部筋膜等处。
站立或弯腰时加重。
5)脊柱侧弯:疼痛引起不对称性的肌肉痉挛,可改变脊柱正常的生理曲线,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畸形,一般是想患侧侧弯。
疼痛和肌肉痉挛接触后,此种畸形可自行消失。
6)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骨盆旋转试验(+)有助于确诊。
(2)腰椎间盘突出症1)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腰部反复疼痛,逐渐向一侧下肢放射,程度轻重不等,严重者不能久站久坐,翻身转侧困难,咳嗽、喷嚏或大便用力时,因腹压增高而疼痛加重。
下肢放射痛多向一侧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放射。
2)腰部运动障碍:腰部各分向活动均受限,尤以后伸和前屈为甚。
3)腰椎脊柱姿势改变:脊柱姿势的改变有脊柱侧弯、腰椎前凸增大、腰椎曲线变平或倒转4种形式,尤以脊柱侧弯最多见。
4)主观麻木感:久病患者或神经根受压严重者常有患侧下肢麻木,中央型髓核突出可见鞍区麻痹。
5)患肢温度下降,患者感觉患肢不温,怕冷,经与健肢对比,患肢温度确有降低。
6)压痛点;在L4-L5或L5-S1间隙、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用力按压或叩击痛处时,可引起下肢放射痛。
7)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严重者在15°以下。
屈颈试验(+);挺腹试验(+);下肢后伸试验(+)。
8)X线检查:腰骶椎X线检查主要在与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如肿瘤、结核、骨折等。
可能查到与本病有关的异常改变,如椎间隙变窄,生理前凸消失,脊柱侧弯等。
(3)增生性脊柱炎1)患者多为40岁以上的体质肥胖者,有长期从事弯腰劳动和负重的工作史或有外伤史,起病缓慢。
2)早期症状典型,患者常感腰背部酸痛不适,僵硬扳紧,不能久站久坐,晨起或久坐起立时症状较重,稍加活动后减轻,但过度活动或劳累加重。
3)腰部俯仰转侧不利,但被动运动基本达到正常。
4)急性发作时,腰痛较剧,且可牵掣到臀部及大腿,若骨刺压迫或刺激马尾神经时,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
5)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甚至出现反弓。
6)局部肌肉痉挛,有轻度压痛,一般无放射痛。
7)下肢后伸试验(+),直腿抬高试验一般可接近正常。
8)X线检查:可见椎体边缘有不同程度增生,或有椎间隙变窄,生理弧度改变。
(4)腰肌劳损1)腰部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腰背部疼痛,呈钝性胀痛或酸痛不适,时轻时重,迁延难愈。
休息、适当或经常改变题为姿势可使症状减轻。
劳累、阴雨天气、受风寒湿影响则症状加重。
2)腰部活动:腰部活动基本正常,一般无明显障碍,但时有牵掣不适感。
不耐久站久坐,不能胜任弯腰工作,弯腰梢久,便直腰困难。
常喜双手捶击,以减轻疼痛。
3)急性发作时,诸症明显加重,可有明显的肌痉挛,甚至出现腰脊柱侧弯,下肢牵掣作痛等症状。
4)压痛点:腰背部压痛范围广泛,压痛点多在骶髂关节背面,骶骨背面和腰椎横突等处。
轻者压痛多不明显,肿着伴随压痛可有一侧或双侧骶棘肌痉挛僵硬。
5)X线检查:除少数发现腰骶椎先天畸形和老年患者椎体骨质增生外,多无异常发现。
3、辅助检查:(1)必查项目:三大常规、肝肾功、DR数字化摄影、胸片、B超、心电图、HIV。
(2)选查项目:风湿三项、血沉、凝血分析、血脂、两对半、电解质、心肌酶谱。
四、治疗方案1、基本治疗中医辨证论治:(1)寒湿腰痛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方药:干姜苓术汤加减。
干姜12g 桂枝10g 茯苓12g 白术6g牛膝10g 甘草6g 杜仲10g 桑寄生9g续断10g干姜、桂枝、甘草、牛膝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杜仲、桑寄生、续断补肾壮腰。
用法:水煎服,每天三次,每次100ml。
寒偏盛,腰部冷痛可加熟附片、细辛;若湿偏盛,,腰痛重着,苔厚腻,可加苍术、薏苡仁;年老体弱或久病不愈,气血亏虚,兼见腰膝酸软无力,脉沉弱等,宜独活寄生汤加附子。
(2)湿热腰痛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方药:四妙散加减。
苍术12g 黄柏10g薏苡仁15g木瓜9g络石藤12g川牛膝9g用法:水煎服,每天三次,每次100ml。
苍术、黄柏、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木瓜、络石藤舒筋通络止痛;川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兼能强壮腰脊。
小便短赤不利,舌质红,脉弦数,加栀子、萆薢、泽泻、木通;湿热蕴久,耗伤阴津,腰痛,伴咽干,手足心热,加生地、女贞子、旱莲草。
(3)瘀血腰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川芎10g 桃仁9g 红花9g 当归9g牛膝9g 香附9g 没药8g 五灵脂8g地龙9g川芎、桃仁、红花、当归活血祛瘀,疏通筋脉;香附、没药、五灵脂、地龙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祛瘀消肿。
川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兼能强壮腰脊。
用法:水煎服,每天三次,每次100ml。
兼风湿者,肢体困重加独活、秦艽;腰痛日久肾虚者,兼腰膝酸软无力,眩晕,小便频数加桑寄生、杜仲、熟地;瘀血明显,腰痛入夜更甚,加全蝎、蜈蚣等虫类药以通络止痛。
(4)肾虚腰痛1)肾阴虚: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方药:左归丸加减。
怀熟地24g 炒山药12g 枸杞12g 山茱萸12g川牛膝9g 鹿角胶12g 龟板胶12g 菟丝子12g 用法:水煎服,每天三次,每次100ml。
2)肾阳虚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24g 山药12g 山茱萸9g 枸杞9g菟丝子12g 鹿角胶12g 杜仲12g 肉桂6g当归9g 制附子6g用法:水煎服,每天三次,每次100ml。
2、特色治疗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泻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补法。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委中脊中腰阳关肾俞阿是穴足三里委中腰夹脊大肠俞寒湿腰痛加腰俞温阳散寒;瘀血腰痛加膈腧活血化瘀;肾虚腰痛加命门温肾壮腰。
方义:委中为腰背足太阳经两支在腘窝的汇合点,“腰背委中求”,汇聚数条腰背部经脉之气血;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肾;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可疏通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痛经止痛。
(1)电针治疗处方:委中、脊中、腰阳关、肾俞、阿是穴、足三里、委中、腰夹脊、大肠俞操作:毫针刺入,寒湿腰痛和淤血腰痛行提插捻转泻法,肾虚腰痛行提插捻转补法。
选取2-3组穴位上电针,选择连续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以达舒经通络止痛作用。
(2)温针治疗处方:委中、脊中、腰阳关、肾俞、阿是穴、足三里、委中、腰夹脊、大肠腧操作:毫针刺入,寒湿腰痛和淤血腰痛行提插捻转泻法,肾虚腰痛行提插捻转补法。
选取1-2组腧穴上艾条,一般使用2cm左右长度的艾条段,将艾条段放置在针柄上,(艾条下方放置隔热的纸板,以防止艾条灰掉落而烫伤患者),点燃艾条,以艾条充分燃烧完全为度。
每日一次,以达温经通络止痛作用。
(3)刮痧疗法:手持刮具,蘸少许介质,在肩、背、腰部自上而下单一方向刮擦皮肤; 程序是先刮督脉,再刮膀胱经,然后刮胆经,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刮痧部位应尽量拉长,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刮痧过程中应保持刮痧板的湿润,感到干涩时,要及时蘸取润滑剂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痧痕为度。
7-10天为一次,3-5日为一疗程,以达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4)游走罐:主要以循经走罐为主;以督脉,背腧穴和足太阳经为主,适宜刺激能够宣行卫气,祛除表邪,激发阳气的温煦作用,驱除寒邪。
操作方法: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或在走罐所经皮肤上涂以润滑油脂,将罐吸拔好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推动方向的后边着力,前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或循经,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7-10天为一次,3-5日为一疗程,以达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5)定罐:疼痛部位拔罐,每日一次,每次5-10分钟,隔日一次,3-5次为一疗程,以达舒筋通络止痛的作用。
处方:大椎天柱后溪颈夹脊颈百劳操作: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每日选取一定的腧穴上艾条或艾柱,一般使用2cm左右长度的艾条段,将艾条段放置在针柄上,(艾条下方放置隔热的纸板,以防止艾条灰掉落而烫伤患者),点燃艾条,以艾条充分燃烧完全为度。
每日一次。
(6)梅花针刺络拔罐:对腰部肿胀疼痛明显而瘀阻浅表者可用梅花针刺络拔罐,以达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