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暑期作业(3)

江苏省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暑期作业(3)

语文暑假作业(三)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坍圮pǐ粗犷kuànɡ慰藉jiè唯唯诺诺wěiB.隽永juàn 忖度cǔn 潺潺chán 别出机杼shūC.熨帖yù强横hènɡ纶巾ɡuān 敛声屏气bǐnɡD.哽咽yān 嗔视chēn 俨然yǎn 亘古不变ɡè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谬种放诞舞榭歌台玉砌雕栏B.厄运寒喧永志不忘不经之谈C.婉然窒息沸反盈天天网恢恢D.蛰伏氤氲一愁莫展惴惴不安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

首先,我希望长久地__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

②这些,老兄,倒没什么,我跟他不论怎样总可以过下去的,只是我的心__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③__在黑暗再次向我袭来之时,我__感到我丢下了多少东西没有见到。

然而,我的内心充满了甜蜜的回忆,使我很少有时间来懊悔。

A.凝视振荡只要/就 B.注视振荡只有/才C.注视震荡只要/就 D.凝视震荡只有/才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1945年,臭名昭著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的路上。

B.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C.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D.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当前,英国网上购物正方兴未艾。

人们从最初在网上购买书籍、音像制品以及预订交通票,进一步扩大到购买电脑、服装等价值更高的商品。

B.根据调查,我国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十分理想,毕业学员的薪水增幅稳步上升,毕业三年后年工资平均达到50至60万元人民币。

C.在发展迅速和竞争激烈的Internet世界里,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取得和保留是十分重要的。

D.在北京第八届科博会期间,海信集团语出惊人,称数字技术已经不再具有差异性,电视的网络技术集成将成为新一轮竞争焦点。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6-10题。

(22分)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思厥先祖父厥:其,泛指列国的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C.胜负之数数:次数D.始速祸焉速:招致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赂者以赂者丧輮以为轮,其曲中规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故为之文以志D.而秦兵又至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3分)()A.其实亦百倍 B.可谓智力孤危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以有尺寸之地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0分)(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分)(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11.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分)(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

(8分)(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_______;正如一粒粒的明珠,__________,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_______,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_____,_____?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阿房宫赋》)(4)羽扇纶巾,__________、__________,五、现代文阅读(20分)(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3-15题。

雨和瓦苏童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

毫不矫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

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

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

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

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

请想像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像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

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

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自己的身体。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

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

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

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棱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

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

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

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

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就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选自《视野》2003年第10期)13.文章开头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20年前的雨”的?表现出少年时期的“我”对雨何感情?(4分)14.从全文看,“我”对“雨”和“瓦”的关系有哪些认识?试分条陈述。

(6分)15.本文写对“雨与瓦”的回忆,为什么还要写隔着“雨帘,我看见了母亲”“正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的内容?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1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写得很温润,很怀旧,很伤感,带着南方小镇特有的潮湿气息和鲜明的童年受伤情绪。

B.作者引用聂鲁达的话由对“雨”的描写过渡到对“雨与瓦”的描写,并为下文揭示主旨作了铺垫。

C.“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其实两者都是受害者。

D.作者观察细致,描写极为真切,语言华美而柔软,比喻、拟人贴切而逼真。

E.在本文中,作者并不仅限于给我们提供一种生活的浪漫枝节,而是指向了更深层的精神内核,即要传达他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描述。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7-19题。

(18分)论名声[德]叔本华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

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

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

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

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

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