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鄂州职业大学教学点2014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题目:灿烂孤寂的一朵清莲——论林徽因独特人生对创作的影响学号:2011140222学生:郑晓指导教师:余晓辉评阅教师:2013年9月20日目录摘要--------------------------------------------------------------1 关键词--------------------------------------------------------------1 绪论--------------------------------------------------------------2 1.人生概况---------------------------------------------------------2 1.1林徽因深受中西文化的熏陶---------------------------------------21.2林徽因文学创作的成就-------------------------------------------32.灿烂的追逐------------------------------------------------------4 2.1林徽因的美----------------------------------------------------4 2.2林徽因创造美--------------------------------------------------5 2.3林徽因将建筑与文学相结合--------------------------------------6 2.4孤高的林徽因创造出真我的价值----------------------------------6 3孤寂的求索------------------------------------------------------73.1孤独的童年在林徽因的性格里埋下了孤独的种子--------------------7 3.2林徽因内心孤独决定了其创作理想与创作内容的孤独感--------------8 结束语-----------------------------------------------------------12 致谢词-----------------------------------------------------------13 参考文献---------------------------------------------------------14论林徽因独特人生对其创作的影响摘要“一代才女”林徽因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文理兼备,她在建筑、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一般专业人士都难以企及的非凡成就。
然而在许许多多灿烂光环下,缘自她的家世、婚恋、病魔,她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生与死的激烈冲突中,却始终无法掩饰内心深处的孤独本质;而这种孤独的本质,又以她对生命的独特体验,贯穿于其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创作的始终,并形成了一种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林徽因,灿烂,孤寂,人生,文学创作绪论早在20世纪的20年代就享有“中国第一才女”盛誉的林徽因,30年代初始步入中国现代文坛,便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感悟,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创作上向世人展示了她非凡的艺术才华,成为所作不多却十分活跃的中国现代作家。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建国后她完全被遗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体系之外;可是星移斗转、时代变迁,这位孤寂了半个世纪的美丽多情、聪慧睿智的才女,最终还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的兴趣。
我个人认为,林徽因不仅是一位建筑家,她还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女诗人、女作家。
林徽因的一生,外表是灿烂的,而内心是孤寂的,但无论是灿烂或孤寂,她对纯美艺术的追求却是始终不变的。
得天独厚的文化渊源、生长经历,造就了林徽因中西方文化双重熏陶的特殊人格,以及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修养兼具的心理素质。
她于1928年回国,193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她清醒地看到“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破”传统、“袭”西学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而自己则有点不合适宜地在喧嚣躁动的时代氛围里,用“追求超实际的真美”的理想,去孤独地探索和尝试着中国新文学的真正出路。
林徽因的作品从内涵到外延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都向读者展示了她非同寻常的纯美艺术的新异质素。
虽然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现在阅读她的作品,仍能唤起读者新鲜而美好的审美冲动;而更重要的是,她在灿烂而孤寂的人生中对文学“超实际真美”的执着追求,她对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探索精神,对于我们当今正面临着“全球化”冲击的民族古老文化,无疑也仍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1.人生概况1.1林徽因深受中西文化的熏陶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一个富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名门世家。
其祖父林孝绚是前清翰林,思想开放,注重教育,送子侄多人赴日留学(如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林尹民)。
其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的要人,他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法,两度赴日留学,主修政治、法律,回国后,积极倡导宪政,与梁启超一道活跃在政界。
应该说少年时代能生活于这样一个书香弥漫、思想进步的家庭中,林徽因是十分幸运的。
她天质聪慧,五岁发蒙读书,十二岁进教会女中学习;十六岁时其父为拓宽她的眼界,又携其赴欧求学。
这期间的生活经历,对林徽因的人生有极重要的意义。
几年后林徽因又与未婚夫梁思成赴美学建筑,因当时建筑学只允许男生问津,建筑系不收女生,因而林徽因只得就读于宾州大学美术学院,但她所选修的课程大多与建筑学相近,曾被聘为建筑系“建筑设计课兼任讲师”(先被聘为助教)。
获学士学位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学习舞台美术专业的留学生。
优越的家庭环境、丰富的生活阅历、孜孜的求学经历,使林徽因深受中西文化的熏陶,获得了深厚而多重的文化修养,并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气质,这为她日后在建筑设计与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取得非凡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归国后,林徽因与其夫梁思成一起,在东北大学创办了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建筑系,后又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并伴随梁思成不畏艰辛、四处勘测,对中国古代建筑有多次重大发现,撰写了大量有珍贵价值的研究文稿,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称道林徽因夫妇:“在我们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她又以重病之身与梁思成一道,参加并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还为抢救濒于灭绝的我国“国宝”景泰兰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年仅5l岁的林徽因因病去世,被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正是党和国家对她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
1.2林徽因文学创作的成就相对于林徽因奉献一生的建筑,文学创作只不过是她的业余爱好。
尽管她的作品与文学巨匠相比数目寥寥,但她的所作,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诗歌、散文,都独具匠心、充满着浓郁的艺术魅力。
30年代初才涉足文坛的林徽因,仅在短短的几年中就佳作叠出,才华耀人。
她的小说《九十九度中》,被艺术鉴赏品位很高、以批评严厉著称的李健吾赞叹道:“在这样溽暑的一个北平,作者把一天的形形色色披露在我们眼前,没有组织,却有组织;没有条理,却有条理;没有故事,却有故事,而且那样多的故事;没有技巧,却处处透露匠心。
”并称其是“达到一个甚高的造诣”的“最富有现代性”的一篇小说。
“。
朱自清也称之“确系佳作,其清新也。
”林徽因也有很高的小说鉴赏修养。
在诗歌创作上,林徽因更是享有盛誉,她的名字是与诗人连在一起的。
林徽因的诗不多,但风格迥异,极富创造力,有玲珑妩媚的,有狂热执着的,有温婉伤感的,有沉郁隐晦的。
她把中西文化、古典精髓、现代思潮融会贯通,娴熟自如地运用于抒写,得心应手而绝无矫揉的痕迹。
可以说,林徽因的六十余首诗,最能显现出她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与过人才华。
她的散文不多,却最能显露其气质、性格。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睿智、优雅、爽朗、幽默的现代女才子的精神世界。
虽然所著不多,却几乎都是艺术精品。
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个极具魅力甚为理想的文学沙龙的女主持人,她的北总布胡同寓宅,时人亲切地称其为“太太的客厅”。
2.灿烂的追逐2.1林徽因的美林徽因不但有过人的聪慧,而且还有超群的美貌。
20岁时她曾参与泰戈尔访华活动的接待,与徐志摩同任翻译。
她高雅的气质、美丽的容貌、机智的谈吐一时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吴咏《天坛史话》中记载:“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尤其是她用英语出演齐拉德公主的成功,使她成为北平社交圈中才貌双全的名媛,并为她赢得了“中国第一才女”的美誉。
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年轻时照片的林洙惊叹于林徽因的美貌:“在我可怜的词汇中找不出可以形容她的字眼,她给人的是一个完整的美感。
”即使是在遭受了多年病痛的折磨与苦难,甚至在刚刚做了肾切除手术、肺部结核已到晚期,她也能让人觉得“她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
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我不能想象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迸发生这么强的光和热。
她的眼睛里又怎么能同时蕴藏着智慧、和谐、调皮、关心、机智、热情的光泽。
”“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则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她是那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地对她着迷。
”2.2林徽因创造美林徽因认为,作诗首先要“愚诚”,要“追求超实际的真美”。
她不仅对艺术如此,对人生亦是如此。
她渴望美、捕捉美、表现美、创造美,为了美,她甘愿“献出我最热的一滴眼泪/我的信仰,至诚,和爱的力量/永远膜拜/膜拜在你美的面前!”(《激昂》)为了达到美的境界,她用她的睿智、才气和激情去“愚诚”地创造,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写戏剧,使得她的人生呈现出灿烂的光华。
林徽因天生有着艺术家的浪漫、唯美情怀。
而16岁随其父在英伦生活的一年多时间里,也使她较多地沐浴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的阳光。
尤其与徐志摩的相识与交往,更使她那浪漫主义诗人的唯美气质愈发浓郁。
林徽因“追求超实际的真美”,这美就已不是自然中、生活中的表象美,而是熔铸了她意识的、潜意识的、直觉的、情感的美。
如她早期的代表作之一《笑》中写道:“笑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那是笑~一神的笑,美的笑/水的倒影,风的轻歌/笑是她惺松的鬈发/散乱的摸着她的耳朵/软软如同花影/痒痒的甜蜜/涌进了你的心窝/那是笑一一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林徽因认为,艺术的“真美”是超越生活本身的一种纯粹理念,就像叶子虽然是自然生长在树干上,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但“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将其升华为艺术之美,还必须经过作家细致地选择和雕琢,在林徽因的各类作品中,无论是春天的桃花、夏日的荷叶,还是秋日的红叶、冬天的霜雪,甚至连讨厌的蛛丝、残落的梅花,也都能引起她对于“美”的无限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