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目录1总则 (1)1.1评估目的 (1)1.2适用范围 (1)1.3术语与定义 (2)1.4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4)1.5评估依据 (5)1.5.1法律政策依据 (5)1.5.2事实依据 (8)1.6评估要求 (8)1.6.1评估时限 (8)1.6.2评估方式 (8)1.6.3评估责任 (8)2环境风险识别 (9)2.1资料收集 (9)2.1.1企业内部资料 (9)2.1.2企业外部环境受体资料 (11)2.2环境风险识别 (11)2.2.1环境风险物质识别 (11)2.2.2环境风险源识别 (11)2.2.3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识别 (11)2.2.4环境受体与敏感目标环境风险识别 (12)2.2.5各种环境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环境风险识别 (12)3环境风险评估 (14)3.1环境风险分析 (14)3.2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16)3.2.1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16)3.2.2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17)3.2.3环境风险受体(E)评估 (23)3.2.4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24)4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计划 (25)4.1环境风险防控工程措施计划 (25)4.1.1危险源的环境风险防控工程措施计划 (25)4.1.2污染源的环境风险防控工程措施计划 (25)4.2环境风险防控管理措施计划 (25)4.2.1.危险源的环境风险防控管理措施计划 (25)4.2.2污染源环境风险防控管理制度计划 (25)5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26)5.1总论 (26)5.2区域环境概况 (26)5.3企业概况 (26)5.4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27)5.5环境风险分析 (27)5.6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29)5.7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31)5.8附图 (31)附件1 (32)1总则1.1评估目的通过风险评估,发现生产经营期间潜在环境风险隐患,评估可能引发的一般、较大、重大以上的突发环境事件所造成的环境(大气、水、土壤)损害、财产损害、人员伤亡等损害程度,并完善事前合理可行的环境风险防范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事发防止事态扩大的应对措施,使企业提前将环境风险防控在萌芽状态,防止环境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和对环境损害,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安全健康发展。
企业通过风险评估,完善防止环境风险发生的防控措施,一方面用事前投入最小的成本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防止环境事件的发生或发生后防止事态的扩大,从而有效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同时也防止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等环境损害的发生与扩大;第三方面也促进了一方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生态文明。
1.2适用范围1.2.1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贵州省范围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已建成投产或处于试生产阶段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包括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表1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固定污染源与危险源企业。
1.2.2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军事设施;3)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
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定级:1)尾矿库;2)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3)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4)加油站、加气站;5)港口、码头。
上述不适用单位可参照本技术指南对企业存在环境风险隐患进行评估,并完善相应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1.2.3若企业所属行业已发布相应行业环境风险排查评估规范,以发布的行业环境风险评估规范执行。
1.2.4根据本指南排查诊断企业环境风险隐患后应根据现有防控措施及应急水平编制对应的环境应急预案;完善环境风险隐患整改措施后应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修订。
1.3术语与定义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公共秩序,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环境风险是指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
环境风险物质是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特性,在泄漏、火灾、爆炸等条件下释放可能对厂界外公众或环境造成伤害、损害、污染的物质。
环境风险源是指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源与危险源。
环境风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是指根据企业生产和储存条件,厂界内可存在的某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数量之和。
临界量是指根据环境风险物质对人和环境的危害特性规定的该物质一定的数量。
环境风险单元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环境风险物质的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企业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环境风险受体是指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企业外部人群、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生态环境功能的单位或区域等。
敏感风险受体区域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河流及河流跨界断面、水产养殖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重要生态功能区、机关、居民区、学校、医院等重点保护区或居民聚集区。
清净下水是指装置区排出的未被污染的废水,如间接冷却水的排水、溢流水等。
事故排水是指事故状态下排出的含有泄漏物,以及施救过程中产生其他物质的生产废水、清净下水、雨水或消防水等。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有毒、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危险源是指有可能导致爆炸、火灾、泄漏、垮坝、溃坝、溢坝等意外的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源头。
包括设备、装置、场所。
污染源是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
危险源防止液体泄漏的安全防控措施:包括围堰、事故池、事故缓冲池、防泄漏的导流设备与装置、防止泄漏的关闭、切断设备与装置等。
危险源防止气体泄漏的安全防控措施:包括降低或减少气体泄漏危害的吸收、吸附、降解设施与装置,防止气体泄漏的关闭、切断装置与设备,防止气体泄漏的输送与导流设备与装置等。
防止污染的环境保护防控措施:包括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的各种废气、废水等污染治理设施与装置,监控废水、废气等排污行为的自动监测设施(含排污口截流阀门)。
1.4环境风险评估程序图1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流程图1.5评估依据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1.5.1法律政策依据(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国发〔2014〕69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中办发〔2015〕57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部令第34号,环境保护部2015年6月5日);《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部令第32号,环境保护部2014年12月19日);《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2014年4月);《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2016年74号);《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1号);《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5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22号);《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第27号);《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最新年本);《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2006〕10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黔府办发[2015]44号,贵州省人民政府2015年11月5日);《贵州省2016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黔府办函[2016]41号,贵州省人民政府2016年2月18日)。
(2)标准、技术规范《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年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13年完整版);《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完整版);《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石油储备库设计规范》(GB50737-2011);《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14);《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14);《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对水环境的危害》(GB20602-2006);《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爆炸物》(GB 20576-2006)《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SH3015-2003);《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747-2012);《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H3024-19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废水排放去向代码》(HJ523-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4-2009);《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卫监督发〔2005〕272号);《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中国石油企业标准Q/SY1190-2013);《水体污染事故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运行管理要求》(中国石油企业标准Q/SY1310-201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水体环境风险防控要点(试行)》(中国石化安环〔2006〕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