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里有所爱》读后感 500字
每一个人都会描写美食,但美食在不同的人笔下,总能够给人不同的味道。
“汪豆腐”――一道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菜,普通得有些“上不了台面”。
但看着“豆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推入虾子酱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恐怕还是得咽下一大口口水,为什么?因为真啊!光是想象那碗滚烫油亮的豆腐,就得压下肚子里饥饿的呼唤了吧。
不去写那豆腐如何色泽金黄,鲜香扑鼻,口感细腻,单单写那“菜谱”,单单写那几个一气呵成的动作,就让人心里仿佛尝到那豆腐的味道。
这才是作者笔下的“菜谱”吧。
“锅贴乌鱼”――一道闻所未闻的“东月楼名菜”。
先不论它的做法,只看汪曾祺老先生八个字的评价“鲜嫩香美,不可名状”。
这道菜,随便给哪个作家都能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文章来,可一篇大文章也是未必比得上“鲜嫩香美”四个字。
味道是“鲜”,口感是“嫩”,气味是“香”,总的来说,就是“美”。
这也只有老先生才能如此精炼而准确地表现了。
这就是画家笔下的菜品点评吧!
“棒打萝卜”――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在城里人的餐桌上可是见不到的。
“用棒子打它一家伙,‘棒打萝卜’嘛。
咔嚓一声,萝卜就裂开了。
萝卜香气四溢,吃起来甜,酥,脆。
”本是农家一件极普通的琐事,却被写得有滋有味,新鲜的萝卜一裂开,那股浓浓的香气迅速弥漫开,咬一口,汁水滋润着口腔,甜味刺激着味蕾,这样的清爽真领读者“感同身受”。
谁说琐事,小事就不成文?艺术家的眼中,“事无巨细”,万物皆有趣!
看似简单的吃,其中也蕴含着汪曾祺老先生对生活的态度:不用华丽的装饰,真实就好;不用铺张的描绘,准确就好;不用过得气壮山河,生活有滋有味就好。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一个作家,画家,艺术家一样生活?当然可以,不用改变世界,关注世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