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孔子及其学说 中国哲学智慧教学课件

第三讲 孔子及其学说 中国哲学智慧教学课件


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
十有三人。
——汉·韩婴《韩诗外传》
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间不间断从事教育活动, 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 教育工作,因此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在孔子看来,圣人与仁者的称谓自己不敢接受,但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正是自己一直坚持做到的。孔子是一个 “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 孔子用自己毕生的教育实践告诉人们,圣贤之道,其实就 在自己脚下。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 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5、万世师表,做人间典范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 根本的指导思想。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 而且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
6、举贤荐才,提倡学而优则仕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 子,并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授道与学 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 生的学习目的,这种主客观的统一,促使孔子造就出许 多有才干的学生。
3、有教无类,人人均可至圣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
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对于不同弟子的教育方法是 不同的,他对弟子们的容忍、批评乃至赞扬都是为了 让他们早日成才,他这样做了,他也成功了。
4、因材施教,不知言何以知人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开拓者,在语言艺术方面很有一 番心得,他创造性的运用了因人施言法,还要求人们要 能因人施言,摸准对手的个性,有的放矢地说话,说话 时要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说话方法。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 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
孔子是那个时代忠孝仁义的道德化身。孔子在政治上不 成功的原因是由于他在道德上太纯正,他的人品不合当时邪 恶的潮流。作为一个道德完美主义者,他为自己的行为找到 了内在的道德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 即“爱人”,继而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以此达 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
——《论语·子路》
亲疏远近,有距离才有威严 克己复礼,忍让乃高尚姿态
孔子关于“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的论述,将人世间处 理事物的智慧都包括在内,正如孔子所感叹的那样:“中庸 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尚的了!可惜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 很久了。”他这种以不偏不倚,不太过无不及为原则的处事 法则已经成为中国人传统的人生智慧之一,为许多人的言行 举止提供了指导。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
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
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
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
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
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 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无疑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仁义旗 手。他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学。他有一颗能 够体察别人喜怒哀乐的平常之心,又有一副能够“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的胸怀,更有一种“重生远死”的勿施态 度。
名正言顺,凡事要先正名分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 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 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 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 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 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
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论语·子路》
无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孔子都是一个礼仪天下的 谦谦君子。在论语的描述之中,孔子始终是一副温文尔雅、 一团和气的形象。但孔子又有其威武的一面。其学生颜回称 其“威而不猛”,且孔子身形魁梧,当时被称为“长人”。 对于孔子来说,“礼”是社会秩序的根本,为了实现自己恢 复社会秩序的理想,他绝不会自己违反他心中的周礼。
孔子是一个学而知之的博学者。不断的学习和提高伴 随着他的一生,从十五岁发奋学习到七十岁老而著学,他 所求教过的既有周天子的礼官,又有闲野村妇,既有高龄 的老子,也有年少的顽童,即涉及到政治礼教,又旁及音 乐文学,考察历史,他在《论语》中的许多话,已成为今 天中国人经常引用的俗语了。
樊迟请学稼。子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
第三讲 孔子及其学说
一、孔子综述 (一)个人基本情况 中文名:孔丘,字仲尼 英文名:Confucius 民 族:汉 籍 贯:春秋时期鲁国人
(七)见贤思齐的实践宗师 (八)举一反三的智慧哲人 (九)身负重任的政治勇士 (十)壮志未酬的理想舵手 (十一)穷不识志的励志榜样 (十二)洞悉乾坤的处事高手
在孔子之前,很少有人对人的行为修养作 出如此多的要求和规范,同时作为一位生不逢 时的政治家,孔子的磨难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孔子不得不周旋于 各国的君王权贵之间。但他又不满这种政不在 君在大夫的状况,“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论语·述而)
1、学而知之,求知是为致用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把培 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教育的目的。注重 道德培养,主张治学要先立人提出了一整套以道德培 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2、至圣先师,后天好学而成
孔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样,是少年贫 贱,志学而成,经历了十分艰苦的努力,才有了那些 突出的成就。而在他的一生中,学习就如黑夜中的明 灯,不仅照亮他的人生,也为她打开了通往未来世界 的大门,让他的人生产生了飞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