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李歌、傅丹娜)孔子“仁”的思想“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就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
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
(一)孔子对“仁”有诸多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而“仁”的基本内涵浓缩在她与樊迟的问答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二十二章》】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她的社会责任。
为父之道就就是由爱子之心出发去对待儿子,为子之道就就是由爱父之心出发去对待父亲。
冯友兰认为,孔子的“仁”以同情心为本,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故曰爱人为仁。
(二)有时候,孔子用“仁”不就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就是泛指人的所有品德,这便就是“仁人”一词的含义。
在这一场合下,“仁”的含义就是品德完美。
二、《论语》中“仁”的诠释。
(一)真性情的合理流露。
实践“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它就是我们真性情的一种合理流露。
仁在我也,因此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三十章》1、性情为真。
孔子认为,巧言令色矫饰以媚悦于人,非真性情的流露,故“鲜矣仁”;“刚毅木讷”之人,质朴有真性情,所以“近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第三章》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二十七章》2、“合礼”流露。
孔子认为,人的真性情或有所偏而为过,所以不但要有真性情的流露,还要合理。
如何合理?即合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所以仁为人之性情就是真的,而又须合礼流露。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第七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第一章》】(二)能推己及人。
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
这就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
仁的含义并不仅就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还有另一方面“恕”,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方面加起来,称作“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就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也就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之方”。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第二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三十章》】(三)“大而化之之谓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三十章》(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做到博施恩惠给百姓,又能周济大众,能怎么样呢?可以说就是达到仁了么?”孔子说:“怎么会只就是仁呢?一定就是圣啊!尧舜对此事或许还感到为难呢!至于仁,自己想要成功,也让别人能够成功;自己想要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
能够在近处找到这样的例子,推己及人地去做,可以说就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此外,要正确了解孔子“仁”的思想,还要认识到仁就是“为己”与“为人”的统一,就是“自爱”与“爱人”的统一。
《论语》中仁与诸德(义、忠、信、恕、勇、知、礼、孝……)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
三、如何做到仁?仁的实践在于真性情的合理流露与一颗仁爱的心,但要真正做到仁、达到仁的境界却就是不易的。
孔子明白,仁虽然就是“在我”,但就是人并不生而好仁,至少不像对声色之好那样。
所以要成为仁者,需要一定的修为。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卫灵公》】【“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论语·宪问》】。
(一)自律“欲仁而得仁”《论语·尧曰》(二)她律即礼求仁,以礼养仁学礼——约之以礼——自觉地循礼行事关于“义”的思想阐释“义”就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与范畴之一。
“博爱之谓仁,合而宜之,之谓义”。
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
它就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种绝对的道德律。
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就是目的,而不就是达到其她目的的手段。
如果一个人遵循某些道德,就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她考虑,即便她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就是不义。
用孔子与后来的儒家常用的一个贬义词来形容,这就是图“利”。
儒家认为“义”与“利”就是截然相反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后来的儒家常常强调“义利之辨”,认为这就是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
一、“义”的内涵与性质。
(一)孔子关于“义”的思想。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忧也。
”《述而》跟对其她概念一样,在《论语》中孔子并未对“义”的内涵与性质作出明确的定义与界定,但从她关于义的“义之与比”的论述中可以瞧出孔子认为义就是判断衡量事物的标准,其对“义”的认识主要在重义轻利方面。
(二)孟子对于“义”的阐释。
孟子把“义”概括为人的思想与行为之路,而且就是必由之“正路”。
如: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居恶在? 仁就是也;路恶在? 义就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三)义的思想的发展。
义者,宜也。
《礼记·中庸》行而宜之之谓义。
”(韩愈《原道》)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朱熹《孟子集注》《梁惠王上》注)这样,“义”就成了“宜”的等义词,而“宜”就就是正确、恰当、合理的意思,意义上与孟子所谓必由之“正路”就是相通的。
二、小结。
义”与“道”、“德”、“仁”等概念范畴不同,它没有确定的内涵,而就是对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性质进行判断的标准,就是划定的一条界限。
所以当代学者匡亚明先生说“义并不就是一个特殊的道德规范,它就是指一般的当然准则,亦即道德律令”。
金景芳先生则结合当代的现实说,“遵纪守法就就是义”。
按我们的说法,它乃就是孔子根据自己的思想体系提出的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
拿这个标尺衡量人的思想与行为,合于其要求者就就是“义”,不合者就就是不“义”。
“义”这个概念范畴,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之所以非常重要,不只在于它就是对人的思想与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或准绳,尤其在于这个标尺或说准绳实际上浓缩了孔子在政治上、道德上、伦理上的整体上的要求,并且涵盖了其政治道德伦理体系中每一个具体的方方面面,它实际就是孔子思想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儒家思想中“忠”的思想一、“忠”的含义。
许慎《说文解字》“忠,敬也,同心曰忠。
王弼:“忠者,情之尽者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
”孔颖达:“忠者,内近于心;恕者,外不欺物。
”朱熹:“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二、《论语》中“忠”的三类出现形式。
(一)交友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二)事君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三)治民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颜渊》)三、小结。
儒家中“忠”的思想经常与“恕”的思想一起合称为忠恕之道。
尽己为人谓之忠,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这就是“仁”的积极方面。
忠恕之道又称絜矩之道,就是对儒家“仁”的哲学的具体践行,其思想精髓为推己及人。
《论语》之“信”及其当代启示一、“信”的含义。
所谓信,《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又说“诚,信也”,以诚与信互训,这表明“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可靠。
从信的字体构成来瞧,信从人从言,由“言”与“人”组成,即“人言为信”,其基本内涵就是诚实不欺,守言行诺,亦即“言必信,行必果。
” (《子路》) 二、关于《论语》中“信”的解读。
在孔子瞧来,“信”就是言行一致、行必求果的伦理常规, 就是道德主体对自身与客体的价值判定后的实践规约, 它更就是一种普遍实在, 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离开它, 所谓的德、仁、政、行将无从谈起。
德:第一,“信”就是为人处世之基本准则之一。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君子哉。
”(《卫灵公》)在孔子瞧来,“信”就是达至“君子”境界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
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之哉?”(《为政》)就就是说人若离开信,就不复为人。
就像大车没有輗与小车没有軏就套不牢牲口而无法行进一般,这个生动的比喻更就是说明,人若无信,就无法做人,就不能立身处世,“信”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品格,就是为人的道德起点。
所以,孔子把“信”列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述而》)说明文化技能、生活实践、忠诚待人、信实办事对学生的发展就是最为关键的。
而当学生子张问行时,孔子更把“言忠信”( 《卫灵公》)放在首要位置。
在人际关系上,孔子主张与朋友交往办事要守信用。
在《论语·学而》中,其弟子曾参就认为“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应就是个人每天检测反省自身的必修课之一,因为人只有讲诚明信才会取得朋友与别人的信赖,行事才会通达,孔子更把“朋友信之”(《公冶长》)即取得朋友的信任与支持作为自己的为政志向与人生理想之一。
政:第二,“信”就是治国为政之要道之一。
孔子瞧到了道德与政治的密切关联,强调道德在治理国政中的显要作用,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原则,同时认为“信”就是为政的重要手段之一,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在君民关系中,“信”就是相互的。
首先,统治者必须要诚实守信,以取得民众的信任。
当权者必须做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百姓的信任与支持,“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尧曰》)。
否则的话,老百姓不信任不支持,国家就难以生存与发展。
《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